许毓茹
(江苏省常州市勤业新村幼儿园,江苏常州 213000)
近年来,课程成了学前教育的关键词,在提升幼儿园办园质量的过程中,各种课程层出不穷,“园本课程”几乎已经成为每个幼儿园的必备“套餐”。当我们看到身边形形色色的课程如雨后春笋时,幼儿园课程的开发更像是一场“抢新”“弄潮”的盲从,大家对新名词、新视角的追逐,似乎让作为课程实践者的我们迷失了方向。
幼儿园课程生活化、游戏化的进程是一条漫漫长路,而找到原点是根本,这一根本就在于立足园本和人本[1]。
立足园本,强调园本课程开发不是脱离实际的空想,而是有一定的理论支撑,是对幼儿园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的[2]。于是,我们开始反思,原有的园本课程能否切实促进每位幼儿的发展,我们能否根据自己幼儿园的实际情况及本园幼儿的特征,切实地把课程作用于幼儿的需求和发展?
立足人本,即园本课程的开发要以人为本。人本第一位于幼儿教育而言一定是幼儿,因此,我们的课程更应关注幼儿的主体地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了新时代学前教育的发展目标。其中有两个目标是这样写的:①以幼儿为中心,真正确立质量意识;②改善教育环境,增进幼儿有益经验。对于这两个目标,我们的理解和诠释是:幼儿是活动的主体,幼儿的游戏活动要以儿童的兴趣、需要和能力为出发点,以儿童经验为基础[3]。
教师是园本课程开发的主人,也是园本课程的实践者。这其中,教师要明晰几个问题:什么是好的课程,如何生成课程,如何评价等。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教师的课程意识,也就是教师对课程的敏感程度,它蕴含着教师对课程理论的自我建构意识、课程资源的开发意识等。因此,唤醒教师的课程意识直接影响着幼儿园课程实施的质量。
教师课程意识的唤醒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其困难之处就在于以下几点。
现在大部分教师已经有了一定的学习意识和较好的学习主动性,但是,对于理论和实验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的研究不够深入,研究面比较窄,大都局限在固有的学习圈内。事实上,幼儿教育不仅要从传统的经验中借鉴,更需要跳出去看问题,发现问题中的价值,从而提升师生共同的学习力、实践力、思维力。因此,唤醒教师的课程意识需要加强其专业学习能力,营造开放式的学习氛围和文化,打破信息闭塞。当前,不断调整思路与方向,扎实推进 “幼儿园课程游戏化”,是我园实践工作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它关系到幼儿园课程特质的显现,关系到幼儿教育的成效,关系到幼儿的发展[4]。
一部分处于舒适区的教师对改变存在一定的抵触和抗拒心理,这也是造成其课程意识薄弱的一个因素。产生抵触和抗拒心理的主要原因在于实践的惰性与惯性。实践惰性源自内在动力的缺失,实践惯性的操作会使教师更加得心应手,于是,他们逐渐安于“舒适区”,对课程只“搬运”不开发,无法构筑知行合一共同体,这些因素或多或少地影响着教师的课程意识。
找到了难点,我们开始反思如何调整,而如何深挖细研成了快速唤醒教师课程意识的关键。
幼儿园课程是动态生成的,这就意味着教师必须有课程架构力,而掌握一定的实践知识、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成了幼儿教师的必备能力[5]。教育实践和理论学习是相辅相成、彼此影响、互相促进的,只有在相关理念指导下的实践研究和反思,才是园本课程得以深化和发展的重要支柱。对于教师个人而言,实践知识只有被不断深度阅读、深度理解、深度汲取,才能为实践能力夯实基础,所以,教师的深度阅读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幼儿园的“深读”系列活动正是基于这一点开展起来的。我们以个性化阅读、问题式阅读,专业性阅读等形式,通过通读、共读、碎片化阅读等手段,夯实教师的理论基础。深度阅读对我们来说,要做的就是明确观点、方法、表述,即理解。深度阅读能使教师真正掌握《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精神和要点,准确把握幼儿的心理年龄特点,进一步深度理解教育理念、游戏理论。这里的深度理解就是要在阅读的基础上,结合幼儿的课程和生活经验进行分析,通过纵横向对比分析,了解幼儿个体差异,从中找到应对的策略与方法,帮助幼儿健康成长。
有了深厚的理论积淀、深度理解剖析后,我们要做的就是适度支持,教师专业化水平就在此刻得到体现。而通常教师的困惑是,看到表象、知道问题,却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而这时专业的引导就成了教师的刚性需求。首先,我们可以直接求助请进来的专家团队,引导我们找到“看见儿童——看清儿童——看懂儿童”细细研磨的方法。其次,我园在直接求助的基础上,也不断寻找适合自己的“良药”,推出了从问题出发的“14 天”PBL 项目式培训,结合头脑风暴、专题培训等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并制订详细的跟进计划表单。利用UMU 软件,每次培训提前一周发布教师的困惑与需求,留足空间让大家准备,使教师通过培训中的思想碰撞,不断学习转变思维方式,逐步提高对课程的敏感度。培训后,我们留有一周时间让教师去实践,提升教研参与度和有效性。《庄子》有云:“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14 天培训周而复始、循环往复,教师们纷纷表示培训带来的不仅是观念的改变,还为他们提供了新的视角,找到了细细研磨课程的方法。
总之,教师应通过深挖细研快速唤醒自己的课程意识,不断提高自己的课堂意识敏感度,在实践中看到成效,从而逐渐从感性表达走向理性思维。大家“一起走”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唤醒的过程,一次次生动的深挖细磨的实践活动是切实提高教师课程意识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