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学生数学观察力培养策略

2020-11-25 16:05林志萍
名师在线 2020年34期
关键词:观察力图形事物

林志萍

(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区黄石中心小学,福建莆田 351100)

引 言

数学观察力是学生通过仔细观看后能主动对数、形及其变化规律进行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观察与思考是紧密联系的数学思维活动[1]。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离不开学生的观察,学生拥有敏锐的观察力不仅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还能加深课堂教学的深度。一年级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模仿能力强而观察能力弱,观察物体往往是“囫囵吞枣”,不注重细节和事物的特点,容易受同伴的影响。一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注意力的随意性也强,往往只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针对这些特点,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培养一年级小学生的数学观察力。

一、观之有味,激发观察兴趣

根据一年级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学生的学习动力被激发后,思维会更加活跃,注意力也会更加持久。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观察,还要让观察变得有味、有趣,如给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环境,以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使他们主动观察。

(一)创设有趣之境

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之一。那么,哪些情境是有价值的呢?故事情境、游戏情境、联系旧知情境、问题情境、角色扮演情境、图画再现情境等都是有价值的教学情境,都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2]。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比大小”的内容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动物园中的小猴子吃桃子的情境,之后提出问题:“来了这么多小猴子,饲养员准备的桃子到底够不够吃呢?”在问题的引领下,学生会主动思考是猴子多还是桃子多,这些桃子够不够吃。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出来了,他们就会观察得更细致。

(二)巧借数学之美

人们对美总有着一种纯粹的追求和向往,而数学本身就有各种美,如对称美、几何图形美、化繁为简美等。因此,教师要巧借数学的美引导学生观察发现隐藏在其中的各种知识。在数学学习中,学生观察的对象不仅有数,还有形。因此,在一年级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圆形后,教师可以引导他们利用这些平面图形进行画、拼、摆,创造出多种多样的新图形。学生在画、拼、摆的过程中,提高了对图形的感知,享受到数学学习带来的乐趣。

(三)体验成功之乐

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的观察意识,适时地为他们提供获得成功的必要条件和机会。当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后,他们的观察欲望就更加强烈。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找规律”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初步感知简单的规律,如观察主题图中灯笼、彩旗的排列。在观察、思考、表达的过程中,学生的兴趣变得浓厚,他们通过积极思考能够逐步抽象出数字的排列规律。这样,在由观察图形的规律过渡到数字的排列规律的过程中,学生掌握了简单事物的排列规律,获得了成功的体验。之后,教师再让学生观察稍复杂的数字排列规律,他们很快就能发现和总结出规律。

二、观之有物,探寻观察对象

一年级的小学数学教材中包含着丰富的观察内容。由于小学生的思维容易受同伴的影响,独立思考能力较弱,常常会人云亦云,他们在观察某一事物时,常常会借鉴其他同学的观察结果[3]。例如,有一位学生说:“我看见操场有10 个小朋友。”其他学生可能会附和着说:“我看见6 个女生,还看见4 个男生”。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教师要多角度地引导、点拨学生,使他们从不同的视角、方向来观察事物。

(一)观察物体的数量

教师在引导学生观察物体的具体数量时,应让他们先从同类事物的数量开始观察,然后渐渐过渡到观察不同类型的事物的数量,最后要引导、锻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并对事物进行分类、整理。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分类与整理”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观察气球有几种形状,每种形状的气球有几个,并引导学生按照形状对气球进行分类,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思考:“气球可以分成几类?每一类气球有多少个?”接着,教师可引导学生观察这些气球有几种颜色,每种颜色的气球有几个,并让他们思考:“如果按颜色来划分,可以分成几类?”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总结这些气球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分类。在这样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观察了事物的具体数量,还能够从不同角度思考并将事物进行分类。

(二)观察物体数量之间的运算关系

物体数量之间的关系是指大数和小数、和数和差数、倍数和几倍数、份数与总数等各类数之间的四则运算关系[4]。一年级的小学生刚开始接触数学学科,他们通常只会从一个方位观察事物数量间的四则运算关系。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方位观察同一幅图中事物的数量。例如,一年级上册第53 页中的一图四式,不仅包含了加减法之间的关系,还蕴含了总数和部分数之间的关系。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现同一幅图中某个事物的数量,可以用左边的数量加右边的数量,也可以从总数中减去左边的数量或右边的数量。

(三)观察物体的位置

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用上、下、前、后、左、右来描述物体的位置并不陌生,但在辨别物体的左、右位置时,大部分学生不能准确判断,仍要借助自己的左右手来判断。例如,教学物体位置的相对性时,教师可借助实物摆放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谁在谁的上面、谁在谁的下面、谁在谁的左面、谁在谁的右面。这样,学生初步感受了物体的相对性,同时学会了用语言描述物体的具体位置。

(四)观察图形的特征

一年级学生对图形的认识包括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概念和分类,其中立体图形有长方体、正方体、球体等,平面图形有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等。学生先通过观察、触摸、分类、拼搭来初步感知图形的特征,然后尝试用数学语言描述图形的特征。在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中,学生开放式地观察、寻找、拼搭,逐步提升了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分类归纳能力及思维能力。

三、观之有法,训练观察方法

掌握好的观察方法是培养学生数学观察力的有效途径。数学观察力包含感知能力、发现能力,学生并不是天生就有数学观察力,而且一年级小学生观察事物的时间短,认识事物表面、肤浅,观察事物粗糙、笼统,因此,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应当通过长期的训练来实现。

(一)有序观察

常见的观察顺序有从左往右、从右往左、从上往下、从下往上、从中心向四周、从点到面、从面到点等。一年级小学生的好奇心强,思维活跃,观察常常是无序的,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事物特点和观察目的确定观察顺序。例如,在教学“得数是10 的加法及相应的减法”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写出这类算式,并比比看,谁写得又快又多。刚开始,大部分学生只会写出自己想到的算式,思维杂乱无序,会出现各种重复和遗漏。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引导学生应用顺序观察,查找出重复和遗漏的算式,从而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

(二)联系旧知

利用旧知来指导和培养学生的数学观察力是一种好方法。在教学一年级上册“认识钟表”时,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在认识钟面和整时环节让学生自主观察,说说发现了什么。在学生对钟面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教师再进行整时的教学,引导学生观察3 时、6 时、9 时、12 时时针、分针的位置,学生通过对比、观察、交流、汇报,很快就能掌握分针指着12 时,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三)对比观察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对比观察是学生获取知识、开阔思维的一种重要数学学习方法。例如,“小红家原来有9 只鸟,飞走了2 只,还剩几只鸟?”这类题用减法没什么问题,但如果解决“小红家养了一些鸟,飞走了2 只,还剩9 只,小红家原来有多少只鸟?”这个问题时,学生如果依然用减法就会出错了。大部分一年级学生看到“飞过来”“游过来”等就想到加法,看到“飞走了”“游走了”就想到减法,而没有仔细思考题目里讲的是什么,要求解答什么。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对比观察练习,引导学生把第二道题目和第一道题目进行逐个观察和对比,找出两道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进一步分析、思考、总结出规律,学生就不会盲目地用减法来解决问题。这样,对比观察练习就能作为强刺激在学生的大脑里留下深刻印象,以后解决问题时,学生便会加强思考和分析,进而提高解题效率。

四、观之有恒,培养观察习惯

著名科学家巴甫洛夫在他的科学实验室里刻上了一则宝贵的经验:“观察,观察,再观察”。良好的观察习惯有助于学生全面、深入、细致地学习知识,提高学习效率。因此,培养一年级小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是培养他们数学观察力的关键。

(一)边观察边寻找

一年级的数学问题基本上是以图画为主,教师要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图画,获取解决问题的基本条件,即和数字有关的信息,然后叙述题意。例如,在教学“已知两个数学信息求一个问题”的图画题时,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观察图画并明白大括号内是要合起来的数字,问号表示需要解决的问题,解决问题需要的条件要从图中数出来,数的时候要注意按一定的顺序,以免重复或遗漏。此外,解决图文结合的问题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自行观察,数学信息要从文字中获取,缺少的信息要从图中寻找。

(二)边观察边做标记

在解答数学问题时,如果看错一个词或看漏了一个条件,答案就会出错,因此,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养成做标记的习惯。大部分一年级小学生不知道用什么样的符号做标记,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数一数时用“ ”或“×”等符号标记,数过一个数就标记一个数,这样就不会出现漏掉或多数的问题。

(三)边观察边表达

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离不开数学语言的表达,一年级的小学生就像一张白纸,需要教师在良好的教学环境中有意识地示范和渗透各种数学语言的表达,并引导学生自己建构数学语言。例如,在教学“9 的分成”时,学生通过摆小圆片认识到9 可以分成1 和8、2 和7、3 和6、4 和5。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边观察边表达每组表示什么,还能表示什么,进而抽象出数字9 的意义和分成。一年级小学生的思维具有明显的具体形象性,如果离开了具体形象的事物,他们就不能快速地理解9 的分成,因此只有通过观察实物、图形,才能抽象表达出分成。

(四)边操作边观察

动手操作是连接抽象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之间的桥梁,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一项重要活动。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9 加几”时,学生会通过摆小棒来理解“凑十法”。在演示操作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这样移。这样,学生就在思维的指导下操作,在操作中观察并思考。接下来,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把操作过程与图解算式对应起来,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结 语

观察并不是单纯的关注,也不是被动的感知,而是学生主动感知事物的前提,是智力发展的基础。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要多措并举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让学生的思维处于运行状态,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还能使学生通过仔细观察逐步提升自己的数学素养。

猜你喜欢
观察力图形事物
数数看
美好的事物
另一种事物(组诗)
观察力大考验
美国小镇找找看
分图形
找图形
观察零距离
图形变变变
TINY TIMES 3: A REAL H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