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例研究优化策略

2020-11-25 15:38梁海江
名师在线 2020年13期
关键词:课例教学研究培训

梁海江

(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区西坞街道中心小学,浙江宁波 315500)

引言

与其他综合性较强的学科相比,数学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基于这一原因,课例研究的必要性逐渐凸显出来。所谓课例,主要是指与一堂课有关的“教”与“学”的案例,而课例研究主要是指以围绕一堂课的教学在课前、课中、课后所进行的种种活动,包括研究人员、教学人员、学生等教学要素之间的讨论、对话、交流等。从实际的教学研究情况来看,课例研究探索的中心问题是“怎样上好一节课”,重点解决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某些问题,聚焦于促进学生实现真正的发展,把研究活动与备课、授课、评课等教学活动的全过程结合起来,即以一堂课的全过程或一个片段作为案例进行剖析,分析其中的成功与不足之处。不难发现,课例研究是使教学活动不断优化与完善的重要保障。

一、课例研究概述

课例研究是从案例研究发展而来的,最初并非应用于教学领域。后经哈佛商学院的引入与改进,这一教学研究模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之后,中小学教育也逐渐开始借鉴这种教学研究模式,并发展成了今天所见的“课例研究”。

从课例研究的特点来看,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它是一种阐释性研究。经过不断的定义,教育专家普遍认为课例研究是一种阐释性研究,而不是规范性研究,所以这种教研形式所呈现出来的是“对课堂原本的面貌进行还原”。第二,它是一种实践话语。这种特点有别于以往的理论话语取向。安桂清教授认为:“教师使用的专业术语越是泛滥,实践话语越是抽象,具体性越是微弱,甚至丧失。”因此,课例研究的基础和目的都是教学实践活动,而非是对教学理论术语的总结。第三,课例研究基于理解取向,并非控制取向。也就是说,课例研究最重要的价值是通过对真实课堂的研究找到促进教学质量提升的关键,所以课例研究的结果更适用于一个班级或者一所学校,而不能形成普遍适用的教学原理。第四,它是一种“由内而外”的教研模式。这种研究模式以学校为中心,从学校内部发起。也正是这种自下而上的“草根式”研究特色,使课例研究具有十分强大的生命力[1]。

从课例研究的价值来看,其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整体教育影响而言,课例研究有助于打破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之间的障碍,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进而促进教学理念的转变与教学行为的优化。毋庸置疑,这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及课堂主体地位的巩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二,对学校而言,课例研究可以更加全面地凸显校本教研的特点,丰富校本研究的形式和内涵。同时,课例研究的组织过程有利于提升学校的管理效能与领导能力。此外,课例研究的进行对于丰富学校的教学资源库也会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第三,对教师而言,课例研究体现出的作用最为明显,一是课例研究可以促进教师对相关学科、教与学之间关系等知识进行更加深刻的认识;二是课例研究可以在群体合作环境下促进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三是课例研究可以给予教师在教学研究活动中更多的自主权,从而使教师基于自身教学经验开展教学研究。

二、小学数学课例研究途径

(一)校内培训,奠定研究基础

教研活动离不开学校的统一组织,而为了使课例研究活动取得更加理想的效果,学校首先应统一对教师进行综合培训,从而使教师可以更加高效、科学地开展课例研究。

例如,在本次课例研究过程中,本校共进行了两次正式的培训。第一次是在选题初期开展的选题培训,第二次是在进行公开课教学之前对教师开展的说课培训。在第一次培训活动中,参与培训的教师从整体和细节之处对课例研究主题的内涵进行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培训人员结合实际的教学情况,对当前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讲解,弥补了课例研究中自下而上选题方面的不足。而在说课培训中,培训人员对如何解说教材、解读教材知识、阐述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教学生等方面进行了讲解,并且对本校教师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本次培训主要凸显了两个功能:一是通过指导与示范使教师对相关知识有了一定的理解,二是给教师提供了思考的关键点,引领教师进行深刻的反思。最终,这两次教研活动关键环节的培训活动,为教师高效、科学地开展课例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

(二)教材研读,优化知识体系

数学教学中有两种知识类型:一种是本体性知识,这是学科所具有的特定知识,即整体的数学知识;另一种是上位知识,也就是说,不同数学知识之间具有十分紧密的内在联系,每一节课具体的教学内容都有其上位知识作支撑,研究这部分内容最能体现教师的专业素养。因此,在课例研究中,教师应对教材进行认真研读,梳理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并构建整体的数学知识体系,只有这样,才能为教研活动的顺利进行奠定良好的基础。

以“圆的面积”为例,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笔者首先进行了学习情况分析:多数学生都可以较为熟练地运用公式对已学过的平面图形进行周长与面积的计算,但仍然有不少学生对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及梯形面积公式的产生比较模糊。基于这种学习情况,笔者给学生明确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即本节课教学内容的本体性知识:第一,理解圆形面积的内涵;第二,自主进行圆的面积公式推导,进而理解和掌握圆的面积公式;第三,能够运用圆的面积公式解决一些比较简单的实际问题。之后,为了构建学生的上位知识,笔者引导学生回顾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以及圆形的认识、圆形的周长等相关的圆形知识,使学生明确理解本节课学习过程中所要利用的转化思想。此外,由于圆形是学生对曲线图形面积研究的开始,所以笔者也使学生了解了圆形知识是之后所学圆柱、圆锥知识的上位知识。最终,笔者通过这样一种教材分析过程,使学生以“圆的面积”知识为中心,构建了比较完善的知识体系。

(三)对比研究,丰富课例资源

在“一纲多本”教育政策的指导下,现行数学教材的版本是比较丰富的。尽管不同版本之间的知识体量大致相同,但各个版本对同一教学内容的编排往往会存在一定的差异,各有不同的侧重点。而通过对不同教材版本之间的对比,教师可以根据学习情况取长补短,更好地设计教学。因此,在课例研究活动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对不同版本教材的编写特点进行对比分析,以此来借鉴不同版本教材的优势。

例如,在本校的课例研究中,我们对不同版本教材的异同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以“乘法的初步认识”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为例。不同版本教材在知识安排上有以下特点。第一,人教版和苏教版,这两个版本的教材都是先预设一种情境,让学生通过情境分析数学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让学生依据数学问题列出算式,然后再改写为乘法算式。第二,西师大版和浙教版,西师大版教材给学生出示了植树图,然后让学生根据图示列出两种不同的算式;而浙教版则是出示队列图,同样是根据图示列出算式。第三,北师大版的教材是让学生使用点子图照样子做一做,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摆出的图形列出算式。尽管不同版本教材的设计有所不同,但其核心理念都是要求学生亲自经历从现实问题到抽象数学模型的过程。因此,我们会根据这一核心理念,吸取不同版本教材在教学设计中的长处,以此来对教学活动进行优化。

(四)问题聚焦,突出研究重点

正如前文所述,课例研究是以一堂课的全过程或一个片段为研究对象,然后分析其中存在的教学问题或可取之处。因此,教师可以截取课堂教学中的一个具体环节,然后和其他教师共同进行分析,这样可以给这一教学环节提出更加科学全面的改进意见,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同样以“圆的面积”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为例,我们在进行具体的教学问题分析时,以某位教师的课堂导入环节作为研究对象。从这一教学片段来看,这位教师采用的是利用旧知识进行导入的方式,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复习了圆周率、圆的半径、直径等基础知识,然后要求学生进行了圆形周长、长方形面积的计算练习,最后导入了新课。通过分析我们认为:这种比较直接的课堂导入方式最大的优势就是可以快速地唤醒学生对相关知识储备的记忆,使其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但其中存在一个较为明显的问题是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而通过讨论,我们给出的建议是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或设置一些疑问。这样既可以唤醒对旧知识的记忆,又可以使学生产生知识经验的矛盾,从而使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新知识的学习中。

(五)优化实践,提升教学能力

教师应该明白,开展课例研究活动,最重要的就是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所以课例研究最终还是要回归于教学实践中。因此,教师应将课例研究的成果应用于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更加科学地进行学习任务的设计,以此来优化学生的学习活动,从而为教学质量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

在“条形统计图”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笔者在进行教学任务设计时主要考虑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笔者给学生明确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其次,在教学目标的落实中,笔者组织学生进行了自主探究活动,笔者通过与实际生活有关的条形统计图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这种统计图的特点,并简单地概括了条形统计图的表示方法。最后,笔者组织学生进行了合作探究,要求学生通过这种集思广益的方式学习条形统计图的制图方法。由此可见,优化教学实践,不仅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教师的教学能力。

结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课例研究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教学研究形式。因此,教师应对课例研究的相关内涵进行全面的研究,并采用更加具有针对性的研究策略,从而促进教学研究效果的有效提高。

猜你喜欢
课例教学研究培训
“全国第十九届《少儿美术》杯优秀课例大赛”征稿通知
会议·培训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系列报道(七)
会议·培训
从五方面做好引导培训
基于项目式学习的生物学概念教学研究
课例
高中数学复习课教学研究
高中数学教学研究
课例:双曲线的简单几何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