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市惠安县南埔小学 陈呈玲
如今,农村小学教育依旧延续着传统的教学模式,一个教师身兼多职,所有课程以语数为主,其他课程设置都成了摆设。而这一做法并没有使农村孩子获得优异的语数成绩,相反,在长时间的接触下,学生对其反而失去了兴趣。
对农村教师来说,教作文是一个尚待攻克的难题;对农村学生来说,写作文正如一座难以翻越的高山。教师不爱教,学生不爱写。因此衍生出一系列连锁反应:写作文成了一项“照本宣科,应付检查”的机械工作。教师经验缺乏,根据教材上的写作要求让学生进行写作,使学生对写作失去了兴趣;农村学生见识面窄,觉得无话可说,因而更加排斥作文课。这些因素都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此前提到,农村学生相对城市的学生来说,其认识的事物较少,见识面较窄。但这一切都只是相对而言的。农村学生虽然没有太多的机会认识现代化高科技产品以及一切因城市化带来的新兴产品,但对农村里的飞禽走兽、鲜花野草等一切农村特有的景物再为熟悉不过。教师只想着如何教学生认识新事物,而对一切身边熟悉的事物却常常忽略了。殊不知,这些都是学生很好的写作素材。此时,教师最应该做的便是教学生走进生活,观察体会生活赋予的礼物。例如,学习完《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后,学生已经能初步感受到改革开放后祖国发生的巨大变化,但深圳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只在电视中出现的陌生名词,学生并无法切身体会到其翻天覆地的变化。于是,我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回忆这十来年家乡的变化。这一举动便打开了学生的话匣子,他们都有着强烈的欲望想要表达自己。于是,趁着学生兴趣高涨,引导学生分别从几个方面来谈论家乡的变化,并让学生把自己想说的话写成作文——《家乡的变化》。学生以自身的经历来成文,就不会再有“无话可说”的感受,这一作文也收到良好的效果。
小学阶段的孩子正是天真烂漫、喜欢幻想的时期。而在我们现今的教育中,往往会因为成绩等现实因素而扼杀学生的想象力。例如,读过《小王子》的人大概都会有这样一种感受,成年人往往把蟒蛇肚子里的大象看成是一顶帽子,因为成年人已经在长久的思维训练中慢慢失去了想象能力,而我们今天的农村教育依旧在重蹈覆辙。在我看来,我们应该对学生的想象能力进行保护,并采取措施进行培养。
(1)鼓励学生进行积极的幻想。学生对想象作文表现出更大的兴趣。对学生的幻想,教师不应讽刺讥笑,而应该加以肯定,积极鼓励引导,帮助他们把幻想转变成理想。
(2)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打开想象的大门。在教学和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多问“为什么”,大胆探索。教师为了把控课堂秩序,往往会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备课思路来进行课堂教学。但这样导致的结果是,学生不能问为什么,不敢问为什么,最后变成不会问为什么。这也是教师需要反思改进的地方。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符合时宜的求知欲望,教师应积极激发,予以解答。
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阅读是写好作文的前提之一。当然,阅读不仅仅是局限于教科书的“滚瓜烂熟”,更重要的是要拓展学生的课外阅读。农村的教育条件无法与城市相提并论,学生所拥有的课外书籍的数量和质量都比较落后。因此,我在班级里建立了图书角,学生每天中午到校后不做其他事情,就坐在教室里安静地看书。学生每个月各拿出一本书作为公共图书,这样一来,班级里的每个学生每个月就有机会读24 本课外书籍。这一措施大大丰富了学生的阅读量。
在阅读的同时,许多教师会让学生做摘抄笔记,这是一个不错的学习方法。但在我看来,阅读应该专注且纯粹。边阅读边摘抄会在一定程度上打乱学生的思维,影响阅读效果。因此,我要求学生阅读时放下其他任务,只专注于阅读这一件事,这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做事的专注度。至于阅读感受,让学生在整本书阅读完毕后再来完成。
在日常写作教学过程中,教师常常会以一个固定的模式来教学生写作。多次反复的相同写作“套路”通常会让学生产生厌烦情绪,失去写作兴趣。教师对学生的写作能力及风格都有一定的了解,因此,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教学,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特点、思维方式、行文风格及写作能力对其进行一对一的写作辅导。教师应该少用惯常的写作教学模式以及方法,探索适合本班学生的灵活多样、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写出具有自己特色与风格的作文,让学生在写作中获得成就感。
除此之外,新课标对高年级写作的篇幅有强制性要求,这会降低学生写作的积极性。我认为,只要句子完整,无语法错误,便是在“作文”。因此,可以在写作过程中稍稍放宽对作文字数的要求,从句入手,循序渐进。
综上所述,有效的写作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能相辅相成,把写作化难为易,让写作成为生活趣事,让学生真正爱上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