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市永春县桃溪实验小学 刘艳娇
语文是一门逻辑严谨的学科,思维导图的应用能帮助学生厘清学习思路,并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形象记忆知识点,从而大大提高语文学习效率,促进思维品质的提升与发展。
图像与文字结合是思维导图教学的一大突出特点,也是其与传统讲授法相区别的重要特征。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注意力较难集中,如果教师在讲授知识点时只是围绕单一的内容展开讲解,学生的注意力往往难以保持长时间的高度集中,开小差等现象时有发生,影响到教学进度的开展,并容易导致学生形成不良的学习习惯。因此,针对上述问题,教师可以借助思维导图,不再局限于单一的知识点,而是以此为中心,向四周辐射开来,形成不同层次的各级主题。这样不仅拓展了学生的知识层面,还可以促进其进行发散式思考,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在思考的同时对中心主题保持高效的注意力,从而保证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在教学古诗《春晓》时,教师可以首先通过多媒体为学生展示春天的图像与视频,以此渲染情境,烘托氛围。随后,让学生以“春天”为中心主题,进行发散式思考,运用不同的颜色与图像画出一张网络图,其中每一节点为与春天相关的事与物,例如鸟儿、花朵、和风、细雨等等。让学生自由想象,用自己的方式去绘制思维导图,激发其课堂主动性。最后,在学生的联想下,学习诗词,并突出其中的意象,引发学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为诗词内容的理解与情感的赏析做好充分的准备,既保证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又能帮助其形象地理解诗词,感知作者对春的描写与流露出的美好情感。
将知识点进行前后衔接,并按照与教学主题相联系的程度进行排序,这是思维导图在教学中具体应用的一种表现形式。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及教学任务与目标的要求下,学生与教师的课堂重心往往放在了知识的最终结果上,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知识的获取与演变过程,从而间接导致学生的学习停留在表面,不能联系已有知识进行衔接。因此,针对上述问题,教师通过应用思维导图,要强化对学生知识点衔接能力的培养,提高教学的连贯性,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整体意识与观念。
例如,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这一课时,应用思维导图,教师可以让学生首先按照小蝌蚪寻找妈妈的对象作为各级对象的主题,并以此为中心不断延伸下去,其中的内容要包括中心对象的外形、生活等特点,并鼓励学生从多角度继续探讨。其次,通过思维导图的梳理,教师让学生思考这些动物中哪些适合“小蝌蚪的妈妈”这一角色,让学生将前后内容进行衔接,并围绕着中心主题来判断、选择。最后,通过思维导图的引导,学生不仅对故事内容发展的安排有了更深的理解,还对课文中所涉及的动物有了更全面的认知,对其日后的语文素养形成有着重要意义。通过这样教学,学生对课文的逻辑安排与故事发展线路“了如指掌”,这对其阅读思维与写作能力的提升提供了一定的帮助,并强化了学生的思考,有助于其思维品质的发展。
语文是一门系统性的学科,每一单元的教学内容都有其特定的规律。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按照教学内容与主题,定期开展知识回顾。一方面,培养学生及时复习、温故知新的良好学习习惯;另一方面,在回顾的过程中让学生对知识点进行系统化的梳理与重建,将新旧知识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构建知识体系框架。因此,在基于思维导图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从教学整体出发,适当规定学习周期,让学生结合自身的个性特点,将知识点进行梳理,在画思维导图的同时进行“二次”理解与记忆,并联系实际生活进行适当的补充与延伸,拓宽学生的语文视野,帮助其巩固所学知识。
例如,教师可以围绕古诗词学习建立思维导图板块,每学习完一首诗词,便让学生从写作背景、作者经历、诗词意象、表达手法、思想情感等多方面进行归纳整理。例如,《春晓》与《村居》都表达了作者对春天到来的喜悦,《山行》暗含了作者对深秋山林的赞美……通过这样的对比学习,学生不仅深刻地理解并掌握了每首诗词,还能按照作者的情感表达对其进行分类,从而进行系统化的整理,强化诗词的学习逻辑。又如,在进行识字教学时,教师也可以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例如“木、林、森、水、淼”等叠形字,或是相同偏旁部首的同音字等等。学生首先根据当前学习内容归纳出偏旁部首,并在日后的学习过程中不断补充,从而对文字的掌握更加深刻,并以偏旁部首等为线索构建了识字体系,大大提高了记忆效率。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思维导图需要结合学生当前阶段的认知特点与发展需求,调动其学习兴趣的同时培养其发散思维,将新旧知识进行有机串联,使语文知识体系更加完善,逻辑更加严谨。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积极钻研思维导图设计方法,在以生为本的新教学理念下,不断优化并创新课堂教学,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发展与成长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