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少数民族贫困学生资助育人管理研究

2020-11-25 12:56董高瑞
市场周刊 2020年10期
关键词:贫困学生资助少数民族

殷 俊,董高瑞

(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无锡214000)

党的十八大以来,少数民族地区和农村地区的经济有了很大发展,党中央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的精准扶贫工作,习近平主席关心基层人民的生活,多次深入民族地区进行实地调研。 然而,在脱贫攻坚战中,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因为贫困人口较多、教育条件落后、教育资源不平衡等问题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短板”。 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需要各行各业的优秀少数民族人才,高校的少数民族学生将成为未来建设家乡、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主力军。

高职院校少数民族学生多数来自偏远山区的贫困家庭,他们家中经济收入单一且不固定,赡养人口较多,家庭经济困难。 如何帮助这些贫困学子更好地融入大学生活,顺利完成学业;如何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同时发挥他们的民族特色、个人特长;如何将资助工作与合力育人相结合是当前高职院校资助管理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 高职院校少数民族贫困学生的现状

根据教育部2019 年教育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普通高职院校少数民族学生人数为 131 万余人,占学生人数的10.24%;成人专科学生为27 万余人;网络专科学生人数为41万余人。 可见,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学生进入内地高职院校学习和生活,他们的教育管理和人才培养工作成为新的课题和挑战。

(一)生活面临挑战

少数民族学生多数来自贫困的少数民族聚居地,由于封闭的生活环境及落后的教育条件,形成了性格内向、不善交流等特点。 少数民族学生一般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民族意识较强,在进入高职院校学习后,他们更倾向于跟本民族的学生一起生活,再加上文化背景差异、生活习惯不同、语言沟通问题等,在生活中难免会因为这些与其他民族的学生产生矛盾。 因此,少数民族学生在生活中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2020 年春季学期,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教育部部署了“停课不停学”的工作,要求各高校积极筹备和组织在线教学工作。 部分少数民族贫困学生因为当地网络设施落后,网速慢、资费高等原因导致无法正常参加线上课程的学习,这无疑使他们陷入了困境。

(二)学习基础薄弱

少数民族学生在自然环境差、教育资源落后的地区长大,他们有自己的母语,汉语底子薄弱,很多学生学习基础不扎实。 此外,由于是被高职院校通过优惠的招生政策录取,在进入大学以后,他们与汉族学生学习同样的课程,面对激烈的竞争,会感到力不从心,虽然很多高职院校采取了学业政策放宽等措施,但少数民族学生的成绩仍然与合格线相差甚远。 久而久之,他们中的有些学生出现了学习态度不端正、违反校纪校规等现象,甚至有些学生因学习能力弱产生了自卑、焦虑、抵触情绪。

(三)生涯规划模糊

当前,高职院校的少数民族学生基本以“00 后”为主,他们对自己的性格和特长无法做出客观评价,对未来的就业方向、本专业的发展趋势缺乏了解,缺乏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有些学生虽然有自己的生涯规划但因从众心理而轻易改变,对未来的发展迷茫;也有一些学生虽然对未来充满了期待,也想为家乡的脱贫和建设出谋划策,但由于缺乏较好的自主学习和自我约束能力,沟通和交流能力弱、心理素质差、自信心欠缺,一切都成了纸上谈兵,无法规划落实到实际中。

二、 高职院校少数民族贫困学生资助育人管理工作面临的困境

(一)认定缺乏精准性

高职院校都有自己的贫困生认定程序,按照学生递交申请、班级推选评议、学院资助工作领导小组审核上报等流程进行。 然而由于地域差异,各地区最低生活保障各不相同,导致各班级的贫困生名额分布不均,无法统一评定标准。 从2019 年秋季学期开始,根据教育部门通知,贫困生认定申请不再需要递交相应的贫困证明,只需要上交家庭经济情况承诺书即可,这样也给贫困生认定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贫困生认定等级也并不是一成不变,有些建档立卡的贫困学生家中已经符合脱贫的标准,但其家庭贫困信息仍然存在于当地的信息系统中,从而占用了其他应该享受资助的学生名额;还有些学生因为家庭突遭家庭变故,因为贫困生认定工作的时效性而错过了申请资助的时间。 其中,还有一些学生自尊心较强,不愿意家庭贫困情况被他人知晓,他们往往因为自卑心理而不愿意申请资助。

(二)帮扶措施单一性

近年来,各级政府部门扩大了贫困学生的受助比例,基本实现了资助全覆盖,不让一个学生因贫而失学。 然而,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的专项资助欠缺,除了国家助学金以外的一些其他奖助学金,如国家励志奖学金、福彩助学金等都对学习成绩或学生所在地区有一定的限制和要求。 显然,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习成绩上并不占优势,他们就无法获得品学兼优贫困学生的专项奖学金。 有些高职院校虽然设置了一些勤工助学岗位,作为拓展资助渠道的一种方式,然而,少数民族学生因为不善言辞,较少与班主任和辅导员沟通交流表达意愿,再加上文化差异、人际关系等原因,这些学生就无法申请勤工助学的岗位。 一方面,由于所获的资助与需要交纳的学杂费间有一定的差距,有些少数民族学生会选择请较长时间的假回家乡进行季节性采摘来补贴家用缴纳学费。 另一方面,因为学习能力弱,学习基础不扎实,学期末的课程就无法通过考试。

(三)资助与育人脱离

在高职院校的少数民族学生资助管理工作中,往往将重点放在经济帮扶上,对于理想信念教育、感恩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精神帮扶融合得较少,资助和育人相互脱离。

1. 缺乏少数民族学生工作办公室

由于没有足够的重视,相应的少数民族贫困学生的管理方面也会落后,而资助工作又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对于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影响深远。 此外,高职院校的资助工作大多有专职辅导员完成,他们除此之外还有大量事务性工作需要完成,因此,在完成相应的学生资助工作以外很难再有精力做好育人工作。

2. 缺少精神层面的帮扶

资助育人工作者大多由辅导员一人扮演,并未形成由专业课教师、班主任、思政教育课教师等组成的合力育人队伍。对于少数民族贫困学生的帮扶也仅局限于物质层面,缺少精神层面的关怀。 此外,育人工作者仍然采用与其他贫困学生同样的标准,并未从少数民族学生的特征和实际出发,开展精准的资助育人工作。

(四)管理模式不健全

规范的资助管理体系是开展资助育人管理工作的重要保障。 我国正在进入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时期,但有些少数民族贫困学生家庭仍然处于网络欠发达地区,学生和家人对国家资助政策了解不多。 由于少数民族人民都有自己的母语,贫困学生的家长无法流畅地用普通话与学校老师交流,这也为学校宣传资助政策和了解学生家庭经济情况带来了阻力。

在贫困生认定工作中,班级同学需要共同评议申请对象,少数民族贫困学生因为内向与其他汉族学生交流较少,班级其他学生缺乏对他们的了解而无法做出客观评价。 有些学生在班级中拉帮投票,弄虚作假,在取得了资助经费后大肆挥霍,铺张浪费;还有些应届毕业生在毕业后并未及时进行贷款的信息确认和及时还款,恶意欠款,诚信缺失,这些都是因为缺乏精准的资助管理体系导致。

三、 高职院校少数民族贫困学生资助育人管理工作实现路径

(一)实施贫困学生精准认定

高职院校的资助工作内容种类繁多,主要包含“奖、助、贷、减、免、勤、补”等方面,每一项工作都从通知发布、名额分配、个人申请、班级审议、学院审核再到上报公示、数据报送,需要一定的时间和工作量,面对如此繁复的工作内容,要做到精准资助就变得尤为困难。

首先,加大国家资助政策宣传力度,让少数民族贫困学生家庭了解国家资助体系。 负责招生的老师可以充分利用招生宣传的契机,让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和家长了解国家资助政策,如生源地助学贷款、国家奖助学金等,让他们打消家庭贫困只能通过借债等方式才能上学的顾虑。 已经在高职院校就读的少数民族学生应当利用寒暑假社会实践的机会,返乡宣传国家资助政策,让当地更多想要报考大学的贫困家庭没有后顾之忧。 负责资助工作的老师还可以利用假期进行调研、走访,深入少数民族学生家庭中,了解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 同时,还可以通过国家资助体系的宣传向乡村振兴、稳定团结、助人自助等方面拓展。

其次,完善少数民族学生的贫困生认定标准,建立行之有效的认定方法。 少数民族学生入学后,应利用大数据平台,为他们量身打造属于个人的“资助档案”,其中包括个人基本情况、家庭经济情况,入学前资助情况、日常消费水平等,全方位、多角度精准掌握学生信息。 一方面,向少数民族贫困学生较多的班级倾斜,考虑给予更多的资助名额;另一方面,在认定程序中,通过学生诚信数据平台减少贫困学生往返当地民政部门开具贫困证明的环节;放宽对少数民族贫困学生资助的享受标准,如增加资助额度、降低学习成绩等,从而保障少数民族贫困学生能够充分享受国家资助的帮扶。

(二)拓宽精准帮扶育人渠道

目前,少数民族贫困学生可以申请的资助项目包括国家助学金、特困学生学费减免,针对少数民族贫困学生的专项资助项目寥寥无几;一些专门的网络学习平台课程对于少数民族学生来说难度较大,不易掌握。

首先,建立导学网络学习平台,在学习上实现精准帮扶。根据少数民族贫困学生的特点和实际,为他们量身打造导学平台,提倡教师的导和学生的学相互融合。 每一位少数民族贫困学生配备一位导师,负责该学生的学习、生活指导和日常管理,导师定期会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基础制订相应的学习计划并进行一对一的指导。 疫情期间,由于学生不能返校,导师可以通过导学网络平台准确掌握学生的学习、生活动态,学生也可以通过导学课堂中的微课堂栏目与导师进行交流互动,全面实现动态管理。

其次,拓展社会专项资助,创新资助模式和项目。 目前,少数民族贫困学生的受助项目主要是国家助学金等国家层面的资助项目,资助金额已无法满足少数民族贫困学生的需求,需要扩大资金投入,拓展资助渠道。 高职院校应充分发挥专业优势,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积极拓展合力育人培养模式,整合资源,实现共赢。 企业可以为少数民族贫困学生提供专项奖助学金,保障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学校鼓励学生积极就业、创新创业,培养社会发展所需的合格人才;受助学生毕业后可以双向选择去相应的企业实习实践,服务企业。 此外,还可以通过校友会、基金会等平台,鼓励杰出校友为母校的资助工作发展出谋划策,建立专项帮扶基金,拓展个人捐赠渠道。

(三)促进资助育人融合发展

资助是帮扶的手段,育人才是最终的目标。 高职院校的少数民族贫困学生资助管理工作不仅局限于物质帮扶,更需要关注的是他们的理想信念、能力培养等方面,将资助与扶志、扶智相结合,阻断贫困代际传递链条。

首先,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高职院校应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日常管理、融入课堂、融入实践活动中,形成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新格局。 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班会课、第二课堂等深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和价值观、人生观教育;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志愿者服务等公益活动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素质教育。 校园文化活动是德育工作的载体,结合少数民族学生特征、文化背景,地域特色等开展的校园文化主题活动,能够发挥少数民族贫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感受到校园的良好氛围,从而深刻了解国家积极的民族政策以及党和政府给予的关怀。

其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少数民族贫困学生因为家庭原因导致内向自卑、感情交流缺失、人际交往障碍等心理问题。 如果仅仅满足于物质帮扶显然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应将心理疏导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抓手。 建立学校心灵成长中心、学院心理工作站、班级心理委员三级管理机制,通过学生自述、心理问题排查、心理测评等方式了解贫困学生的心理状况和思想动态,由专业的心理咨询老师对心理异常学生进行一对一的心理回访并给予相应的心理援助。 一些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活动可以缓解贫困学生的心理焦虑,让他们放松心情,用科学的方法帮助自己树立积极的心态。 此外,心理咨询老师还需要深入了解少数民族贫困学生的特征,不断创新心理咨询的方法和手段,通过网络平台等线上咨询方式开展心理咨询和疏导工作,这样可以缓解部分贫困学生的尴尬状况,更易于他们打开心扉,疏导心理问题;同样,心理咨询老师应将心理咨询和思想疏导相结合,增强资助育人的效果,帮助贫困学生树立自立自强的信念。

(四)健全资助育人管理体系

为了科学有效地开展少数民族学生的资助育人管理工作,实现资助全覆盖,应健全资助育人管理体系,建立学校、学院两级管理体系。

首先,成立专门的资助管理部门。 高职院校的资助工作大多由辅导员完成,他们的“特殊身份”让他们无法专门从事和研究资助育人工作。 这就需要学校和学院成立专门的资助管理中心和资助工作办公室,由专人进行职能管理。 一方面,学习研究国家政策,认真落实贫困大学生资助政策,形成政府主导,社会组织、企业个人参与的大学生资助体系;另一方面,在不断加大对少数民族贫困学生资助的同时,积极探索资助育人模式研究,形成全方位的资助育人体系,为学校的资助育人工作出谋划策。

其次,培养少数民族学生干部管理队伍。 资助育人的实施对象是少数民族贫困学生,因此,应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参与到学校的资助育人工作中来。 少数民族学生干部是从优秀学生中选拔,并在学生中起着模范带头作用的学生,他们往往比老师更了解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更能设身处地地解决学生的困难;同样,少数民族学生更信任这些学生干部,他们在老师和学生当中起到了桥梁作用,并能在资助育人工作中给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方便资助管理部门更好地改进措施,做好总结工作,有助于资助育人功能的发挥。

高职院校的资助育人管理工作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环节。 做好新形势下少数民族学生的资助育人管理工作是最基础、最根本的精准扶贫工作,同时也是一项艰巨、漫长的工程,它不仅关系到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同样与落实民族政策和维护民族团结息息相关。 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中,高职院校少数民族学生的资助育人管理工作应坚持教育扶贫不放松,严格执行国家教育方针、资助政策和民族政策,以确保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不失学为核心,将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形成全方位、多角度的资助育人管理机制,为高职院校少数民族贫困学生的成长成才及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贫困学生资助少数民族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少数民族的服装
上海大幅修订《专利资助办法》
陕西全省教师结对帮扶贫困学生
黑龙江省启动2017年专利资助资金申报工作
教育部发布《2016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
南明区离休干部党支部慰问嘉润学校贫困学生
澳门爱心人士吴少芬、释会明等赴兴仁县看望贫困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