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亚娟
近年来,为加快新工科建设,教育部发布了《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希望高校能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和跨界整合能力的工程科技人才,以促进新工科的建设和发展。要想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必须培养其思辨能力,因为思辨能力是创新能力的前提,没有思辨能力就不可能有创新能力。思辨能力培养已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中心议题,因此,我国大学英语改革必须抓住思辨能力培养这个中心,为国家培养造就更多高素质创新人才。
如今,国际人才市场竞争极其激烈,所有国家都在不断加强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国外一流大学的人才教育,始终把思辨能力的培养放在首要位置。哈佛大学的宗旨是培养学生“乐于发现和思辨”;剑桥大学极力培养学生的“鼓励怀疑精神”。美国学者Peter Facione主张:“教育,不折不扣,就是学会思考。”McPeck(1981)和Siegel(1980)也强调“思辨能力培养应该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环节,而不是自由选项。这是受教育的必需条件。”
思辨能力即批判性思维能力(critical thinking skills),就是指人的思考和辨析能力。思辨涉及多种构成和评判标准。Bloom首先对思辨能力进行了分层界定:低级思维(记忆、理解、应用)和高级思维(分析、评介、创新)。1987年,美国哲学联合会委托Peter Facione完成了“特尔斐”项目,建立了思辨能力的双维结构模型:认知能力和情感特质。Paul和Elder提出了三维结构模式:思维元素、标准和智力特征。在前人的诸多研究基础上,语言学家文秋芳又提出了新的层级模型,将思辨能力细分为两个层次:元思辨能力和思辨能力。第一层次元思辨能力是指对自己的思辨计划、检查、调整与评估的技能;第二层次思辨能力包括认知技能、标准和情感特质。文秋芳认为思辨能力即“依据标准,对事物或看法做出有目的、有理据的判断的能力”。
自1998年黄源深在《思辨缺席》一文中指出外语出身的人易患“思辨缺席症”以来,英语学界就有很多人撰文直接或间接讨论英语专业学生“思辨缺席”的原因,但针对非英语专业学生即大学英语教育中怎样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的研究则非常欠缺。
我国早期的英语教学模式强调对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注重外语的工具性。后来,国内外语言教育家又提出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将外语能力和专业技能相结合。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各行各业都需要更多国际型创新人才。所以外语教学模式也应该进行从“工具型”到“复合型”再到“创新型”的转变。虽然“扎实的语言基本功是外语人才的看家本领,但新型人才不是那种只能说几句英语而知识面狭窄,只会人云亦云而不会独立思考,依赖性强而独立性差,只会照着做却不会进行创新性思维的人”。
我国传统教育和西方先进国家教育理念的巨大差异,导致了中国大学生不擅思辨和表达的现状。针对这种现象,国内外语界专家孙有中、文秋芳等提出以培养学生思辨能力为导向的教育转型,必须修改课程设置和教学大纲,改革教学方法以及师资培训,在教材编写和测试环节方面也要进行探索和创新。孙有中教授也说:“许多课程的思辨含量很低,现在我们改革的思路就是要把思辨能力的培养融入所有课程教学中去,让思辨能力培养进入每一门课程,进入每一节课堂。”
改革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理念先行,方法为基。孙有中指出“在加强思辨能力培养的外语教学改革的各个环节中,最关键的环节莫过于教师的发展”。所以,大学英语教育中的思辨能力培养,首先要转变的是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占重要地位的广大英语教师的教学理念。
目前,许多高校英语教师还未意识到,如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改变他们的传统教学理念,则很难践行外语教育的转型,无法培养出能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所需的国际创新型人才。很多教师在课堂上将教学重点放在语言知识的讲解上,完全忽视了对学生思维的启发,即使组织讨论,也无法为学生提供贴近生活且符合国际社会发展主题的材料。因此,高校英语教师要注重自身文化素质的提高,在课堂上适当地组织学生讨论一些国际热点和影响民生的社会问题,既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同时又提高了学生的思辨能力。教师上课的主要目的不是教授知识,而是培养学生的思考方式,鼓励学生去思考和判断知识的真假,启发和完善个人的思维方式,这才是人文教育的真谛和目的。
我国早期的英语教学比较注重其工具性,随着时代的发展,及对具有思辨能力创新人才的急需,加强外语教育的人文性成为英语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学生英语水平的整体提高,大学英语逐渐向英语专业看齐靠拢,很多高校都进行了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的改革,在课程设置方面,除了大学英语之外,还开设了大量的拓展课程,为的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其英语综合能力,培养创新型人才。
在拓展课程中最缺乏的就是思辨课程,建议增加英语演讲、辩论、中西方文化思维对比等课程。创新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思辨能力的培养,在美国等发达国家,虽然在其他课程中也会强化思辨能力训练,但仍会将思辨能力作为一门逻辑思维训练课单独开设。我国的大学生不愿意在课堂上或公众面前表达自己的观点或发表演说,就是因为从基础教育到大学的教学过程中一直都缺乏相关的课程设置和专门训练。
1.在课堂上增加教师与学生的互动,鼓励学生提问和质疑,提高学生在教学中的参与度
教师在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时,要注重启发学生的讨论,鼓励学生积极表达,而不是简单地进行知识的灌输。如果学生在课堂上只是简单被动地接受教师的讲解和灌输,只会让学生在思想上产生惰性,遇到问题不会积极思考。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教师和教材并不是绝对的权威,鼓励学生挑战既定的说法,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
当前的大学英语已经将思辨能力培养逐步融入教材当中,很多教材在课文后面都列出了一系列“Critical thinking”问题,如《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三版),外研社还专门出版发行了一套教材《思辨大学英语》,这说明高等教育的教材编写者已经意识到思辨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因此,高校也应定期组织教师进行培训,让大学英语教师提高思辨意识,学习如何更好地利用教材,引导学生对教材相关的思辨话题进行理性的、积极的思考和讨论。
2.将学科知识和思辨能力相结合
近年来非常盛行的CBI(Content-based Instruction,基于内容的教学法),也主张把语言学习同学科内容学习融合起来。在英语教学中,讲授学科知识的同时,重视思辨能力的培养,以学科知识为载体,把思辨的内容与学科知识相结合,引导学生进行质疑和讨论,从而加强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大学英语课程中注重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因为语言、内容和思辨三者结合起来,才是一个理想的、完整的教育,也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3.加强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文秋芳提出的层级模型中,元思辨能力强调的就是主观能动性在思辨能力中的主导作用。2004年教育部下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提出:新一轮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发展带来的契机,改变单一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课堂教学模式,朝着网络化的大学英语自主学习教学模式发展。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网络教学作为线上资源,弥补线下课时的不足,有效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当前大学英语仍以四六级为主的大型英语等级考试作为学生英语学习的主要评价标准,因其考试的大规模化,其测评方式只能是标准化客观题为主,出题方式呈现模式化。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角度来看,当前课程测评主要存在三方面的问题:第一是评测形式比较单一;第二是评测内容比较浅层;第三是评测标准过于含糊(孙有中等,2013)。
除了传统的大规模测试方法外,学校的小型考试还可以根据不同英语课程的性质改革测试模式,并将思辨能力作为评价的一个重要考核环节。拓展课程中的学科英语、应用文写作、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英文报刊阅读等选修课程,因选课人数相对较少,测评方式可以更灵活,加强评测内容的思辨性,适当降低终结性评价的占比,采用更多的形成性评估机制,增加能衡量学生分析能力、逻辑推理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的主观测试的权重。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思辨能力,并不是因为思辨能力培养是外语教育的独特任务。事实上,思辨能力培养亦是高度教育的终极核心目标之一。当代中国的《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核心就是思辨能力,因此思辨能力培养是高等教育的一个永恒命题。思辨能力的培养既抽象又具体,文章只是抛砖引玉,对大学英语教学中思辨能力的培养作了初步的论述,希望更多的外语教育者开展更全面、深入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