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凡 吴其艳
语言是一种符号,也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更是文化发展的关键。每一套语言系统的背后都反映着一个民族的社会生活轨迹、历史发展进程乃至人们的精神思想。美国语言学家Claire Kransch指出“对外国文化的理解必须把文化放在与本民族文化的对比中进行,语言教学中的文化切入包含着对目的语以及母语的再认识。”进入21世纪后,尽管我国高校英语教学不再全然笃信索绪尔的结构主义教学理论,但审视我国高校英语教学,尤其是大学英语的教学过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英语语言及英美国家文化,而在教学内容中融入中国文化却鲜有人关注。这种偏重目的语文化的教学模式对于外语学习本身无可厚非,却放松了学生对于中国文化的了解和相应的英文表达输出,难以通过对比目的语文化来了解、再认识母语文化,也无法有效促进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的传播。
传播格局是国际政治和权利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播格局反映了权利在国际舆论场上的角逐和合作。尽管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革命性地改变了人类社会的传播生态和舆论话语权的配置,但鉴于英语作为全球使用范围最广泛的语言,短时间内以英语为媒介的传统媒体和网络平台还是占据着传播格局的主导地位。从语言分布和适用范围上看,汉语目前有约15亿使用者,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但英语是世界上使用地区最广泛的语言,是近60个主权国家、联合国、欧洲联盟以及许多其他世界和区域国际组织的官方语言之一。世界上60%以上的信件是用英语书写的,50%以上的报纸杂志采用的是英语。在这种国际语境和国际传播新格局下,中国文化走出去、提升国际文化领域话语权、掌握在国际舆论场上的话语权,除了国家政策的支持、经济实力的提升等宏观因素外,用好英语这个国际通用语言来传播中国文化和价值观念体系变得尤为重要。
2016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坚持扩大开放,做强中国教育,推进人文交流,不断提升我国教育质量、国家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其中,丰富中外人文交流,促进民心相通,提出要通过把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作为教育对外开放的重要内容,聚集广大海外留学人员爱国能量,主动宣传中国发展成就,积极传播中国理念。
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战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再次提出加强国际传播能力的培养和对外话语体系的建设,要扩大对外文化交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积极推行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可以树立和维护良好的中国形象,顺利搭建具有中华文明背景、加强中国文化话语权利的国际文化交流平台,与世界各国增进共识,和谐发展。文化“走出去”上升为国家战略,对加快社会主义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在我国进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期和国际秩序重构在即的时代背景下,如何服务于扩大教育对外开放、中国文化“走出去”等国家战略,如何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如何助力于提升我国在国际文化领域和国际舆论场的话语权?作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摇篮,高校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国际交流合作这五大职能。作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直接施力者,大学英语教师在实施教学前应当认真思考这些问题,在教学过程中也应践行上述指导意见。
英语学习不应仅了解掌握语言知识及相关文化,更多需要思考的是如何通过学习英语来融入世界、交流文化、最终达到传播本民族文化的目的。尽管教育部门各阶段颁布的相关文件都强调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国际化导向,以及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要求,但实际在当前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国文化的程度并不理想,具体表现在:含有中国文化内容的大学英语教材少、教师传播中国文化意识不强、学生对中国文化了解不深入、缺乏有效传播环境等方面。
首先,从大学英语的教材而言,含有中国文化相关内容的教材并不多。以全
国高校选用范围最广的“十一五”和“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为例:2010年第二版的《全新版大学英语》第二册共8个单元,主题分别为“Ways of Learning”“Values”“The Generation Gap”“The Virtual World”“Overcoming Obstacles”“Women, Half the Sky”“Learning about English”“Protecting Our Environment”。2015年第三版的《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二册主题包括:“Language in Mission”“College—The ladder to Success?”“Discovery of a New Life Stage”“Dance with Love”“The Money Game”“Less is more”“Women: Making a Difference”“Human Rights vs.Animal Rights”。两套教材的目录显示,教材内容普遍都是社会生活较常见的主题,但编写背景和原则就体现出了明显的时代特征。2010年第二版的《全新版大学英语》选材内容主要偏重国际文化知识,且基于学生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需要,在其教材框架下均设有一定量类似四六级考题的练习。而2015年第三版的《新视野大学英语》则强调培养跨文化能力,在每个单元增加了对比翻译练习,来引导学生理解和表达中西文化差异,主题有“English Language”和中国书法、MOOC和中国互联网、“Individualism”和孝道、“Valentine's Day”和七夕、“The Age of Discovery”和丝绸之路等。尽管如此,但实际上由于学生的英语基础水平参差不齐,多数高校教学课时不足等因素导致大学英语融入中国文化现状不容乐观。
其次,当前大学英语授课教师普遍是英语语言文学专业背景、大部分学生大学入学前只集中精力准备高考、入学后中国文化类通识课程开设较少,因此,大多学生和部分教师对中国文化的认识不够深入。一提到中国文化,大部分外国人甚至国人只会想到功夫、京剧、美食、瓷器、茶等这些传统元素。中国外文局于2018年2月做的《中国话语海外认知度调研报告》中,英语语言国家民众对中国话语认知度最高的100个中国话语词条也以传统文化为主,前20名依次为少林、阴阳、元、故宫、你好、武术、气、气功、人民币、麻将、胡同、户口、龙、拼音、红包、功夫、太极、关系、师傅和大妈。但中国文化并不仅仅包含上述这些传统经典文化元素,新时期中国的社会制度、价值观念、文化模式等都构成了中国文化的独特内涵。中国文化应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指自中华文明诞生以来绵延不绝、历久弥新的传统文化;另一方面指自近代以来传入中国,经过理论探索、实践检验和本土化的马克思主义文化。这两种不同的文化传统在中华大地激荡交织,共同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教师与学生对中国文化内涵认识的片面了解也导致了教学中传播中国文化意识不强、学生用英语介绍中国文化能力不高的现状。
最后,由于大学生缺乏有效的语言环境来传播中国文化,导致大学英语教学传播中国文化的任务难以及时输出。在学习语言最基本的听、说、读、写技能中,听与读为输入,说与写为输出,而中国学生多年来学习英语最为人诟病的则是“哑巴式英语”,英语学习的输出严重缺乏。语言表达难以提升的主要原因是缺乏语言环境,尽管目前国内大部分城市都有国外人士的生活与交流,但因经济、政治等因素导致大部分来华英语国家人士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等经济较发达地区。因此,想通过与英语国家人士接触提高英语水平、传播中国文化的效果是相当有限的。而大学生就业后,如果不从事英语相关或涉外工作,那么他们就更缺少对外传播中国文化机会和平台了。
一套合适的系统教材对于通过英语教学来融入中国文化知识是极其重要的。基于目前大学英语教材更新较快的现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于2017年出版的《全新版大学进阶英语》综合教程在融入中国文化方面做出了改进。《综合教程》共四册,每册包含6个单元,每一单元设一主题。尽管每个单元的主题都是比较普适性的主题,但编者在每个单元都增设了与中国社会文化相关的内容,比如第一册第一单元阅读部分增加了“From the‘American Dream’to a Chinese Dream”;在口语部分增加“American dream and Chinese dream”的电视采访。这些内容都为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从“美国梦”到“中国梦”提供了素材,还可以引申到“如何通过当代青年的努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一议题。第三单元增加了“Saved in Shanghai”的文章,第四单元口语部分是“A reporter gathering information at the Qingfeng Steamed Dumpling Shop”,第五单元阅读部分增加了“China's Water Situation”,第六单元阅读部分增加“China Herds Tech Addicts to‘Mobile Phone Sidewalk’”。教程内容从中国梦、庆丰包子铺到中国水环境、智能手机上瘾症等,涉及中国社会发展新动态,为大学英语教学融入中国文化提供了好素材。随着扩大教育对外开放新时期的开启,继续坚持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要求,其他大学英语教材从选材和结构上也应从增进跨文化交际能力、传播中国文化这一角度优化改革。此外,由于2020年新冠疫情影响,各大高校为响应教育部指导意见纷纷开展“停课不停学”活动,中国大学MOOC、智慧树、学堂在线、超星学习通、雨课堂等在线课程平台和在线学习客户端、App为疫情期间的网上教学提供了多种渠道。可预见的是,今后在恢复到正常教学情况下,现阶段积累的各类线上教学资源依旧可用到线下教学。线下课堂教学为主、线上课堂为辅,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并行,再结合中国大学MOOC的中国文化类慕课、China Daily App、CGTV频道等其他中国文化相关的英语资源和材料,中国文化融入大学英语课堂、融入大学生课下英语学习将不再是难事。
通过在教学过程中融入中国文化、为当前的大学生和今后的地球村村民做好对外传播中国文化的知识储备和语言积累,培养高校师生文化主体意识、提升师生传播中国文化意识是先决条件。为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以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高校可开设琴、棋、书、画、茶艺、武术等中华文化课程供师生选修,开展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相关的讲座、知识竞赛、交流等活动,再结合社会营造的中国文化氛围来培养大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同与自信。同时大学英语教师也应有意识地从词汇储备、教材选择、课外英语补充材料中注重融入中国文化。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要提高中国文化在国际文化领域的话语权和地位,依靠国家层面的扩大对外文化交流、在海外推广汉语文化有着天然优势和较高的效率,但从高校整体育人环境和大学英语教学着手,有意识地培养大学生用英语讲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对于“润物细无声”的民间推广也是大有裨益的。
学生经过大量的英语阅读、词汇积累和听力训练,最终依靠说与写这两种输出方式展现大学英语的教学成果,而口语表达往往是检验一个人英语水平最直观的标准之一。除却个人语言天赋和学习方法的影响,缺乏英语语言环境是导致中国大学生英语口语表达不佳的主要原因,同时也是导致大学生用英语传播中国文化效果不明显的原因之一。要改善这种现状,高校应从各种渠道帮助学生创造语言环境,其中充分利用高校自有留学生资源和各类学生出国交流学习项目是较为可行的。目前全国很多高校都招收他国留学生,多则几千名少则几十名,留学生生源国因高校所处地域不同而有所区别。但无论是来自欧美国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还是东南亚各国的留学生,在汉语水平尚未提高之前,英语则是他们沟通的首选语言。因此,学校可邀请这些留学生来参加定期举办的英语角、外语文化活动周、各类英语竞赛等活动,为学生创造语言环境。在这些活动中大都有两种沟通语言,英语和汉语。学生与留学生用汉语或英语交流,他们沟通的内容都离不开对中国文化的交流。如果学生经过前期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知识储备以及相关英语词汇句型积累,与留学生的沟通交流就是在了解他国文化的同时传播中国文化。此外,高校普遍都开展了各类国际交流项目,应鼓励有条件的学生多参加各类长期或短期的出国交流游学项目。学生通过参与这些项目到不同的语言国家学习交流、与当地人交往,学习该国语言文化的同时也有意识地向当地人介绍我国的传统文化,这也是扩大传播中国文化有效且直接的方式。
在扩大教育对外开放新时期和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时代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师要重新审视自身角色定位,认识到新时期传播中国文化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教师不仅要教授英语语言和英语国家文化知识,更要有意识地在教学过程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学生也要加强对中国两种文化的学习,在学习英语时有意识地积累有关中国文化的英语词汇、句型和内容。学校与全体师生共同努力,优化大学英语教材、开展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提高文化主体意识、多措并举创造传播语境,为传播中国文化承担应尽的责任、贡献自己更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