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茧”成“蝶”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

2020-11-25 11:33张晓丽
小学生 2020年2期
关键词:圆明园教案公开课

⦿张晓丽

如果教育的最高境界是“无痕”,那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应该是“无形”!

这是我在公开课《圆明园的毁灭》教学之后,最想表达的一句话!

2018年12月4日,《圆明园的毁灭》这堂让我没有任何缺憾的公开示范课,颠覆了“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儿遗憾的艺术”这一美丽的论断,教学是一门艺术不假,但遗憾未必全有;也否定了时下语文教学所兴起的各种五花八门儿的教学模式。真正意义上的语文教学是不应该受任何模式的束缚的——因为课堂是灵动的!

这堂只有七个学生的公开课,我——“教而无憾”!它将成为我语文教学的一个新的突破,更是一个全新的开始!

一直以来我曾致力于语文课堂教学的不断创新与改革,也曾在课程改革的大环境中,争当追波逐浪的“弄潮儿”,从热闹到宁静,从浮华到本真,起起伏伏,走过了十几年。然而,时至今日,我终于可以将我的语文教学的探索经验整理成文,得以推广,让更多年轻的教师学习与借鉴,少了探索路上的摸爬滚打,缩短他(她)们成长的时间,受益的是我们的孩子们。

《圆明园的毁灭》这堂课的教学内容,我并不陌生。2011年,我曾在我们逸夫小学讲过,也是一节公开课。偌大的一个多媒体教室,挤满了学生和听课的老师。课堂上34张丰富多彩的幻灯片,悠扬的背景音乐,《火烧圆明园》的视频片段,以及详细的资料展示,这堂课我讲的何其“精彩”,甚至连过渡语都精美的不可挑剔。然而,事实上,从讲完课的那一刻,我就感觉到:那是我“一个人”的课堂,跟我的学生没有太大的关联。

今天,同样是《圆明园的毁灭》,七个学生!听课老师有多少,我无暇顾及,我的眼里只有——我的学生!

“七个学生,看不到一个学习能力差的,人人都在思考,人人都在畅所欲言!”这是听课的一位王老师的评价,但这——也是事实!

这一堂课,孩子们从读中感悟圆明园昔日的辉煌,用自豪的朗读表达着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与赞美,也将对侵略者的愤恨读到了语言文字当中。

这一堂课,对于孩子们是一次生命的成长:

“我觉得我读书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国家!”

“我要好好学习,长大了要为国家报仇!”

做为一个只有11岁的孩子,我允许她带着这颗复仇的心,发愤图强!也许用不了几年,她的思想就会由“为国报仇”转变为“报效祖国”。

这堂没有教案,没有模式的公开课,哪怕随笔勾画的只言片语,我都怕成为自己的牵绊。我要彻彻底底不受任何约束与限制,我要打破这束缚了我们很多年的“茧”,化腐朽为神奇!

这种没有教案的课堂,我曾在平时的教学中做过多次的尝试,其中的感觉“妙”不可言,但公开课还真的不敢尝试。《圆明园的毁灭》这堂没有教案的公开课——对于我,真的是一次挑战!

这种没有教案、没有固定的教学流程的课堂。它的“潇洒”却要教师付出成倍的努力与艰辛!

从12月1日接到公开课的教学任务到12月4日,我从来没有停止过对这堂课的思考:只要有空闲,我就去看教材,解读单元导读,分析课后习题。这篇课文共547个字,我读了不下八遍,到12月4日,我能一字不漏地将它背诵下来,这就是第一步——熟悉教材!

教学用书,我读了也不下五遍,关于教材的解读、教学目标、教学建议、教学案例以及相关的链接我都了然于胸,这是第二步——吃透教材,深挖教材!

资料的查阅,如圆明园的面积5200亩,必须在心里寻找孩子们熟悉的事物来作类比;圆明园里的各种景致,列举一个细节,如“武陵春色”的意境,出处,凡是文本中出现的景致都进行了详细的了解;圆明园毁灭的背景资料,以及火烧圆明园时的情况;甚至连慈禧的身世也进行了一番探究。这一趟学习,还真了解了不少的历史知识,这是第三步——拓展延伸!

当我在查阅资料的同时,孩子们也不闲着,他们去查阅中华民族遭受屈辱的这段历史,有一个孩子汇报交流时说:“他们好多国家跟我们签订了很多不平等的约定(应该是条约),还让我们给他们赔钱。”

孩子们还需要找出文章中自己感兴趣的风景名胜,熟悉、了解、收集图片。因为学会收集、整理资料,也是本单元的单元目标。

作为授课教师,将课堂上可能用到的所有的知识点储备于大脑,以便在课堂上得以随机的应用,也许有些资料只是我们自己学习了,课堂上根本用不着,但这要取决于孩子们交流的需求,因为课堂是他们的,这便是我要推广的——“将技巧隐于无形”

看似没有教案的课堂,却要教师付出成倍的努力与学习。其隐形的储备,远远超越了一篇显形的教案或者预设的流程、模式。

而这种“破茧成蝶”的过程,却能让课堂的生成达到你意想不到的效果。我不用去遵循什么教学流程;不用因为忘记了哪句过渡语而乱了阵脚;更不会因为课堂上的意外让我们措手不及。因为我是“自由”的,是“纯粹”的。我只需要跟着我的学生在课堂上驰骋徜徉,享受学生思想成长带给我的快乐。当学生查阅的资料无法进行补白时,我才有机会将我的储备调运出来。而这个机会,有时候也少的可怜,因为我们完全低估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所以课堂上我终于闭上了自己喋喋不休的“嘴”,终于结束了那一个“精彩”的自我,我发现我的语言少得惊人,连以前习惯性的重复学生答案的毛病也没有了,现在想来,那是一种机械的掩饰,为自己进行预设的下一步的环节空出一个缓冲的时间。

《圆明园的毁灭》这堂课,当孩子们满怀向往,憧憬于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我会在圆明园里陶醉得不想出来!”;当孩子们满怀悲愤地指责侵略者的蛮狠与残暴——“他们连畜生都不如!”;当孩子们在残垣断壁的插图上写下——“如果时光可以倒流,我愿拿起武器跟侵略者拼命!”;当孩子们信誓旦旦地高呼:“勿忘国耻,振兴中华”时;当孩子们满怀信心地答应我——未来的芯片技术,未来飞机发动机的研发,未来中国的诺贝尔奖的获得靠他们时,我觉得我的目标已经达成!

对于语文课程的改革与探索,一路走来,我明白:一个合格的语文老师必须做到——学习、钻研、反思,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破“茧”成“蝶”,把课堂真正地还给学生。我们需要准备的是——大量的知识储备与教学机智,进入教学的最高境界——“无形”!破“茧”成“蝶”——成就的不只是学生,还有教师自己!

猜你喜欢
圆明园教案公开课
珍贵老照片,还原圆明园
印象·圆明园
《触摸春天》教案
《立定跳远》教案
游圆明园有感
Does a kangaroo have a mother, too教案
5.4.1认识分式方程 教案
圆明园里过大年
裸课,语文公开课的一次自发性嬗变
第一次公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