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琪 蔚县常宁乡中心学校
小学阶段数学教学的核心就是为了帮助学生养成探究数学知识的自主性,培养其学习兴趣,让其感受到数学这门课程的魅力。然而,实际上由于学生对于数学这门课程的兴趣以及感知能力存在差异,因此导致其最终学习表现也有所不同,部分学生由于学习积极性差、学习态度以及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不愿意主动探究数学知识,因此沦为“学困生”。教学中只有做好相应的转化工作,才能更好的帮助学生成长和发展。
数学的特点与语文学科截然不同,其整体性以及逻辑性突出,对于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在教学数学知识时,课堂上很容易出现两极分化的情况,即一部分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具有较强的理解能力,对于数学的相关知识充满了兴趣,可以轻松掌握教师所教学的知识,他们也就是人们眼中的“优等生”。而还有一部分学生缺乏耐心,对数字不够敏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时候感到十分吃力,学习积极性比较差,学习效率低下,其很难感受到学习带给自己的快乐,对于各种数学知识的应用不够灵活,最终逐渐沦为“学困生”。
正确的学习方法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和探索数学知识,为其发展提供更多助力。但实际上小学生储备的知识比较少,部分学生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其也是学生成为“学困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比如说,有的学生没有养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习惯,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的时候,也不愿意积极主动与老师以及同学进行沟通和交流。而数学知识的学习实际上是有很强的连贯性的,前期知识没有理清楚,后期的学习难度就会比较大,以“分数”知识的学习为例,最初学生需要学习的内容比较简单,即区分不同分数之间的差异,了解分数的定义和概念等等,但是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发展,学生可能需要学习分数的加减乘除等多种知识,学习难度不断增大,学习期间如果学生有一个环节的知识没有理解透彻,后期的学习就会变得困难重重,由此转变成为“学困生”。
此外,还有一些学生本身对于数学这门课程的兴趣不高,存在有严重的偏科现象,其也会因此变成“学困生”。
教学活动通常都有着明确的目标,如果教学工作的实施漫无目的,那么教学的成果与质量也就无从体现。在对学困生进行帮扶转化的时候,教师更应当注意教学目标设置的科学性与合理性,目标设置过程中,教师需要明确“学困生”与其他学习成绩比较理想的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要保证目标的针对性,以“长方形与正方形”知识的学习为例,对于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来说,其不仅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定义知识、熟记公式,而且,其还可以灵活的应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种种问题。但是,对于“学困生”来说,能够套用公式就已经是其学习的极限了,为了避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丧失学习的激情,切实有效优化教学质量,教师针对“学困生”就应当设置相对比较简单的目标,并且在学生顺利完成目标之后,教师需要积极的对学生进行鼓励,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
兴趣是学生学习和探索知识的驱动力,对于小学生来说更是如此,其在学习和探索知识时还处于相对比较懵懂的状态,没有深刻感知学习的重要性,对于学习的热爱更多是发自兴趣。因此,为了更好的优化教学质量,落实好“学困生”帮扶转化工作,还应当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可以灵活开展趣味性教学活动,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使他们自发的探究知识。比如说,低年级学生在学习加减法知识时,可以尝试设计情景模拟活动,让学生们扮演“售货员”的角色,在“商品”的购买过程中渗透加减法的相关知识,让他们理解加减法的定义和概念。对与小学生来说,其对于加减法的知识兴趣可能不是很大,但是其对于角色扮演却充满了兴趣,为了成功扮演角色,学生就会比较投入的探索相关数学知识。
学困生的学习成绩之所以不甚理想,不仅与其学习习惯、态度以及智力水平等存在有一定的关联,与此同时,学生缺乏学习的自信心,自卑感强烈,也是导致其沦为“学困生”的重要原因之一。为了有效的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落实“学困生”帮扶转化工作,教师在课堂上还应当大胆对学生进行赏识,发挥赏识教育的作用与价值,帮助学生逐步树立学习的信心。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学困生的转化并非是一朝一夕能够做好的事情,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正视学困生转化的重要性,做好帮扶工作。具体转化期间,应当结合学生实际情况以及教学内容灵活制定不同类型的转化策略,切实满足学生的学习发展需要,优化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