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领风骚,读出一片自由天空
——浅谈小学语文朗读的重要性

2020-11-25 10:52
读与写 2020年33期
关键词:课文情感文章

杨 宁

(陕西省西安市高新第二小学 陕西 西安 710065)

随着时代的进步,“语文素养”这个词已经不再新鲜,很多家长从入校的第一天就在学校老师的指导下,努力且有意识地去培养孩子的语文素养。比如,让孩子动笔练字,以期让孩子写一手好字;经常陪伴孩子一起读书,让孩子了解更多课外的知识;平时写写日记和练笔,锻炼孩子的书面表达等等。这些做法,都是在培养孩子的语文素养,进而帮助孩子提高语文成绩的好方法。

其实,还有一个特别有效,且简单易操作的方法,那就是:让孩子大声地朗读。注意,我们这里说的朗读,指的是让孩子大声地把文章读出来,做到字字清楚,准确无误,且声音洪亮有自信,而不是小声念叨、磕磕绊绊。

新课标也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新课改的春风下,读作为一种简单易操作的学习方法,又绽放出了它的异彩,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专家和教师的追捧。然而,在实际的课堂操作中,我们很多的老师和家长都只重视了精读部分的引领,而忽视了学生自读感知阶段的自悟、自得和诵读,即表达阶段情感的表达和提升。这样的课堂教学,对本文的理解往往更多的是教师自己的思维,而缺失了学生自己的个性。

1.小学语文朗读的重要性

1.1 有效提升学生表达能力。古人有云:“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朗读,顾名思义就是大声阅读,是小学生阅读的起点,同时也是阅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归根结底,朗读是学生把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创造活动,在朗读的过程中,需要学生调动自己的多种感官,并完成情感的传递和表达。小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既能够实现口、耳、眼、脑等多器官的共同参与,也能让学生在说出来的同时,提升自身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自古以来,人们都说“三分文章七分读”。由此可见,朗读在文章学习中的重要地位。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这个道理大家都知道。因为,在朗读的过程中,既能够加深学生对文章的认知和理解。而且理解好了,学生也就具备了表达的前提。在文章学习中,也只有学生自己反复地读,才能在阅读的过程中,将生动形象的画面印刻在脑海中。朗读的作用不仅在此,它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语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表达。并且在朗读中,结合文章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在思维的运动中,深刻把握语言的组织形式,从而增强语言能力。

1.2 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多读书,行万里路。好读书,开卷有益。读好书,良师益友。勤读书,学海无涯。这里所说的读书,特指朗读,是在大声读出来的过程中,和文章、书籍建立的独有的“亲密关系”。朗读对开发学生智力,开发学生综合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朗读作为阅读的重要方式,能够增强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的感性体验,从而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更好的开发和锻炼思维能力。思维的开发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不同的形式,认识世界和表达自我,从而在不断的交流中提升思维水平。文章往往具有不同的内容和风格,而学生在朗读中能够对文章的事物形成独到的理解,从而在情感的共鸣与熏陶中感受文章的魅力。

熟能成诵是古人的学习方法,而朗读在如今的文章学习中依然必不可少。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的情感认知阶段,在大声朗读的过程中,能够进入特定的文章境界中,让学生获得受益终身的能力。

2.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现状

2.1 忽视朗读对培养文学素养的重要性。新课程标准中要求老师把朗读和默读作为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内容。但是,在现实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受到传统应试教学理念的制约以及升学的压力,在阅读教学中往往忽视了对朗读教学的重视,并未认识到这种教育形式对提升学生表达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及审美能力等各方面的重要性。有很多的小学语文教师为了赶进度、提效率,往往通过满堂灌的这种填鸭式教学方法,对学生展开阅读教学,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文章讲解上,却忽视了让学生在朗读中有所感悟。

因此在这种传统的朗读教学中,教师不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把握听、说、读、写各个部分的联系,也容易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这样其实更不利于学生语文能力和文学素养的培养。

在阅读教育和文学教育中,只有把朗读和文章教学紧密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方能达成课程要求,完成教学目标。所以在当前教学中,忽视对学生的朗读教育就是对学生语言表达的剥削,同时也是对学生综合能力发展的制约,不符合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

2.2 语文朗读教学方向和方法存在偏颇。在我们目前的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普遍存在朗读教学形式单一、缺乏科学教学方法的问题,使得朗读教学效率极低。大部分教师在课文学习中,总是自己先范读课文,然后让学生完全按照教师的朗读方法和形式进行阅读,然后带着学生进一步分析文章大意、写作手法和作者情感等。在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教师忽视了学生朗读的重要性,不能有效地为学生创设轻松良好的教学情境和氛围,无法让学生在学习中形成情感共鸣,进而加深对文章内容和情感的认知。

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的要求是准确、流利和富有感情,要求学生在准确流利的基础上,尽可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但是许多教师在朗读的过程中,却忽视了这一要求的先后顺序,厚此薄彼,本末倒置。

3.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3.1 范读中共鸣,要有“情”。

宠辱不惊,闲看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朗读的过程,其实是认识文章的过程,同时更是认识自己的过程。

人总是要在不断的阅读和学习中,增长见识,收获无限,成为更好的自己。在朗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对学生的朗读训练过程中,教师要积极转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思维方式,要重视学生在阅读中增强语文学习的基本功。要明确,朗读能力提升的前提是要帮助学生解决文章中的重难点字词问题,进而引导学生在文章理解中,赋予朗读深刻的情感。教师要注重在朗读中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对学生朗读进行指导,通过范读的形式帮助学生纠正字音,明确词意,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让他们自主的结合,对文章的理解赋予文章一定的感情色彩。

例如在学习六年级上册《草原》这一课时,在深度剖析文章内容之前,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同时能够让学生在初步的文章理解中,在朗读中赋予文章深情。教师首先通过范读帮助小学生解决文章的生字生词,最后让学生在多媒体呈现的草原片段之下,想象草原辽阔优美的画面,让学生在阅读中结合自己的认知体现。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给学生朗读的平台,引导他们将蒙汉情深、民族团结的情感读出,体会热爱草原、热爱人民的情感。

3.2 自读中感知,要有“量”。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会意,欣欣然。”读书贵在自悟自得,“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讲的就是这个道理。然而我们有时候受课堂时间的限制,受教学任务的限制,认为与其让学生自己读,不如我自己多讲些。于是,没有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教师就对文章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大加分析,由于学生自主读课文的时间太少,学生对课文的认识并不真切,思考并不深刻,感受并不强烈。

此时的学生,只是一个听者而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读者,他们体会到的“情”、感悟到的“理”无非是老师个人的读书心得、体会。这势必会使原本富有个性的学生变成一个个只用同一个脑袋思想,用同一张嘴巴说话的“机器”。因此教师不应以自己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一定要把读书、思考的时间还原给学生。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多读读书,让学生通过眼前所读到的文字自己去体会,去领悟,而老师只要退至后台充当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

如在教《凡卡》一文时,我并不急于对课文进行条分缕析,而是先让学生认真地读读课文,读通课文并想想主要讲了什么。不一会儿学生们的小手就三三两两地举了起来,我又让学生再认真地读一读把不懂的词语句子画出来,想想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学生又读开了,当学生们的手再度举起时,我还是再一次让学生认真地读课文,想一想自己不懂的地方是否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的办法来解决掉。

正因为给了学生自由阅读的时间,给了他们独立思考、理解课文的机会,学生在之后的小组讨论中非常激烈,气氛甚是活跃,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学生对课文的质疑非常深刻,如“即便是地址正确,爷爷能不能带凡卡回家,和他生活在一起?”“乡村生活真的很幸福吗?”等等。正因为给了学生自己读,自己思考的时间,因此学生对这篇课文的理解也是非常深刻的。不用教师解答,其他的学生就帮他们把疑难解决了。相信学生,学生就会给你意想不到的惊喜。

3.3 精读中领悟,重在“巧”。

阅读仅停留在学生的自悟自得上是远远不够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细心咀嚼课文中的语言,让他们自己动脑筋,经常比较、揣摩,养成习惯。”(叶圣陶语)但是学生的水平毕竟是有限的,我们应该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有重点,有目的地给予点拨、引导。引导他们细细品味好词佳句的绝妙之处,揣摩布局谋篇、立意构思的独到之处,深入探究领悟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在教学《晏子使楚》时,孩子们对楚王的语言处理的很平淡,没有感受出楚王的咄咄逼人气势,不怀好意的虚伪,甘拜下风的丧气。我这样设计了其中一个环节(课件)“我原来想取笑大夫,没想到反让大夫取笑了”。想象一下,楚王会怎么赔不是?

生:楚王苦笑着说:“我原来想取笑……”。(生苦笑着读)

生:楚王叹了一口气说:“我原来……”。(生先叹了一口气读)

生:楚王后悔地说:“我原来……”。(生遗憾地读)

生:楚王惭愧地低下头说:“我原来……”。(生低垂着头读)

不同的朗读读出楚王当时的心情,这样的朗读比起层层分析,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3.4 诵读中表达,在于“情”。真正的阅读,是与文本作者心灵的沟通与对话,是由一个生命进入另一个生命的融合重建过程。在教师讲解、分析基础上获得的感悟往往缺少深切的体验和情感的共鸣。一篇文章内含的思想情感真正由作者“移情”至读者,非得靠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因此教师要教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方法,多给学生提供朗读的机会,通过抑扬顿挫、长短徐疾的朗读,化无声文字为有声语言,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才能读出其中的味道,读出其中的深层含义,感悟文章的真谛,达到“情自心中来,情自口中出”的美妙境界。

《爸爸的花儿落了》是一篇真挚感人的文章,我在引导学生在反复推敲的基础上,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并引导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确定朗读的重音、停顿、音调和情感,把朗读的自主权完全交给学生,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为了渲染气氛,我特地为课文配上了音乐,当低沉的音乐响起,屏幕上出现文章中的片段,学生们分角色朗读文章,哀婉的音乐一下子感染了学生的情绪,使他们很快进入了文中两个人物的情感世界,读得极富感情,直到课文读完了有好多学生还沉浸在父亲对作者深深地爱之中,我发现有几个小朋友在偷偷地擦眼泪。这是感动的泪水,是读者与作者的心产生共鸣的结果。

叶圣陶先生曾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我们语文教学就应“读”领风骚,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书,还学生一片自由朗读的天空,让他们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抒情,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

猜你喜欢
课文情感文章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背课文的小偷
情感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诗歌与情感的断想
放屁文章
台上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