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小玲
(福建省泉州市青少年宫,福建泉州 362000)
作文是考生语文综合素养的集中体现。考生想要写出一篇质量上乘的好文章,作文中素材的选择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说应试作文里,考生把素材用好用巧是作文获取高分的王道。写作素材可以来源于多姿多彩的生活、巧夺天工的大自然、浩如烟海的历史文化典籍等,我们应该怎样从积累到运用,挑选出精彩的素材,“扮靓”我们的考场作文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究。
叶圣陶先生认为:假如有所感兴,这当是不倾吐不舒快的,则必须本于内心郁积,发乎情性的自然[1]。历数名家经典叙事文里,文章大多没有太多华丽的辞藻,没有过分雕琢的痕迹。许多文学大师的经典名作里,选择的素材都是再平常不过的生活琐事,然而他们在字里行间融入了或沉痛、或哀伤、或思念等诸多我们熟知的情感。如朱自清的《背影》,巴金的《怀念萧珊》,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无不是这样的好文章。
近年来,全国各地中考的作文命题,往往立足生活,贴近现实,注重真情实感的表达。如果考生善于从生活中攫取素材,挖掘平淡生活中那些朴素的人和事所触发的情思,运用这些素材不仅易写出文笔细腻、情感真挚的好文章,而且易引发评卷教师情感上的共鸣,从而获得高分。以下是一位考生写的《泪奔的那一刻》的片段。
我回头一看,看见了我永远也不会忘记的一幕:头发早已花白的外婆,努力迈着她早已力不从心的双腿,试图跟上我的脚步。那支手电筒,本应为老眼昏花的她照明的,却坚定不移地指向我的位置,照亮我远离的脚步,只留她在黑暗里摸索。
该考生选取晚自习回家的一个事件,描述外婆虽赶不上孙儿的脚步,却不顾自己老眼昏花,努力为孙儿照亮楼道的细节。在这样的叙述中,我们眼前不禁呈现出似曾相识的情景来,这个疼爱孙儿的老人不就是自己的外婆吗?无数个疼爱孙儿孙女的老人家,不就是这样的吗?这样感情真挚的文章,是不是很容易打动人呢?
由于中学生的社会阅历较浅,许多素材的选择对象都局限于身边的父母长辈以及教师同学。表达的主题更多的是熟知的讴歌亲情、感怀师恩、赞美友谊等。考场作文,评卷老师最容易因为雷同而产生“审美疲劳”,如何摆脱老套的素材,选取独到的素材,是考生选材思索的一大要点。考场作文中,有的考生把观察的触角延伸至社会中的“陌生人”,从“小人物”身上挖掘“真善美”,选材上与众不同,成功地引起阅卷教师的阅读兴趣。如2017年山东青岛卷标杆满分文《共度好时光》:
晃悠悠地来到图书馆,我漫不经心地走到一排书架旁。眼前的情景却一下子触动了我的心底:一位农民工打扮的男子,穿着灰色上衣,烟色长裤,脚下是一双黑布鞋,全身多处泥点,还未靠近,我就闻到一股汗臭味。他边阅读边做笔记,在白色的笔记本上,他突起变形的关节,黝黑干燥的皮肤,分外显眼。然而,他专心致志,连同身边的书架,都笼罩在淡淡的宁静氛围里。时光在这一刻停留,又倏地被拉长拉宽,似宁静湖面漾开的微波。
这位考生选择书店里的这一独特场景,运用细腻的笔触勾画出一位生活在社会底层却积极向上的男子形象,巧妙运用对比和环境烘托,衬托“我”和一位农民工男子共度的美好时光,选材独特,意蕴耐人寻味。
所以考生平时应多留心生活,关注身边的人和事,用心揣摩捕捉到的细节,并用笔记录下这些感触,储蓄写作素材。
选择生活化的素材,巧妙地“点石成金”,这也是考场作文的一大技巧。如果考生能从常见生活中归纳总结出耐人寻味、发人深省的哲理,这样一方面会使文章富有深意,另一方面也展现了考生的素养积淀。
中考满分作文《良言如春》,作者选取生活中一次“煮粥”的经历,具有浓浓的生活气息,从外婆关于煮粥的良言中得到启发:
熬粥的过程需要等待,这是一种心境,只有宁静致远,才能在磨炼中成长。做人如熬粥,我愿等待着,慢看花开,手捧茗香,在静中“熬煮”,让灵魂一点点散发香气……
小作者能做到以小见大,从平凡生活中悟出深刻哲理,令人赞赏深思。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做”这一重要写作观点。他所创作的讽喻诗《新乐府》五十首和《秦中吟》十首,成为其创作的最精华部分,被后人广为传唱。他的这一观点也为历代文人所遵从。这一理论阐述了文章应该贴近现实,掌握时代脉搏。
满分作文《往后一小步》,考生选取常去的“羊肉馆”为场景,写羊肉馆料真味足,深得人们喜爱。又通过侧面描写,表现顾客和店主的相互理解、包容,巧妙扣紧“和谐”人际关系这一大主题,以小见大,不落俗套。
再如,甘肃考生《做个好人》,考生采用“日记体”形式,一则写“我”在商场护住一个被追赶的小男孩,被商场误认为是偷东西的孩子的同伙。另一则写小区门口遇到倒地的老奶奶,因为前一次教训,犹豫帮不帮,一位大姐姐毫不犹豫地扶起老奶奶,让“我”蓦然悔悟:这世界需要热心肠,这世界还是需要好人。
这位考生所选择的素材也是抓住时下社会上存在的一种现象:面对摔倒在地的老人,到底“扶”与“不扶”?能针对当今社会现象,发现问题,并且进行灵魂式的拷问,最后得出充满正能量的答案。
反弹琵琶,就是突破常规思维,逆向思维选材立意。从非常规的方面入手,往往能另辟蹊径,写出见解新颖的好文章。
上海卷一满分作文《就这样,埋下一颗种子》,文中这样写道:
我的选择不是堕落。既然蜀国的信臣精卒早已所剩无几,又何必再去穷兵黩武?百姓早已厌倦战争,我的心并不只是装着自己,我的随遇而安可以让蜀国放松警惕,可以让那些还想说服我的大臣彻底死心,这样就没有战争了,于国于民,都是百利而无一害的!
考生不写历史上的功臣霸主,却写一个备受后人诟病的不思治国的君王——刘禅,文章从刘禅的角度叙述,写出他“乐不思蜀”也是不愿再去穷兵黩武,陷百姓于战争的水火之中。
2017年安徽一位考生写《这就是我的承诺》,考生巧妙地将经典故事“伯牙绝弦”转变成“这就是我的承诺”,令人印象深刻。
歌德说:“创造性的一个最好的标志就在于选择题材之后,能把它加以充分地发挥,从而使得大家承认压根想不到会在这个题材里发现那么多的东西。[2]” 这位考生敢于逆向思维选材,其才思和胆识可见一斑。
总之,素材是写文章首要解决的“核心问题”。考场写作时,犹如一次激烈的“头脑风暴”:需先调动已有的众多素材,然后甄别符合范围的素材,最后选择最切合中心的素材。考生平时如果能做到多积累素材,精于鉴别素材,写作时力求以“新颖”为标准,从以上几个角度进行筛选,做到材料精当,富有特色也不是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