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传东
(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区南郊中学,山东淄博 255000)
教学主张是教师在深刻理解学科课程教育教学规律与准确把握学科课程目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教学实践而形成的富有特色、高度概括的教学见解[1]。它体现了教师的教学行动的具体取向、课程理想的最终追求,是一个教师教学智慧的个性化表达。
20年的一线教学经历,让笔者对物理这门学科有了自己的理解。笔者通过总结提炼自己的教学经验,形成了自己的教学主张。汉语中“物理”一词来源于明末清初科学家方以智的百科全书式著作《物理小识》。笔者借用其中的“小”字,引入与其对称的“大”字,便将教学主张称为“小物大理”。“小物大理”是从三方面提炼出来的。
“物”就是事物、现象。“小物”则代表我们能观察到的生活中一个又一个小的事物或现象,如彩虹为什么是七色的?插头为什么既有两脚的又有三脚的?冰花是在窗玻璃的内侧还是外侧?“理”就是道理、规律。“大理”则代表物理课本中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性内容,包括定律、原理、规律等。从“小物”到“大理”,两者之间形成一个有逻辑关系的闭环。即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小物”,提出问题,通过学习不断探究,得到“大理”,最终再应用于实际生活。
“小物大理”换个顺序也可以说成“大小物理”。“大小物理”则体现了物理学科的另一个特点,即它的可量化性。学好物理的关键就是对物理量的学习和掌握。例如,我们学习“速度”这个物理量的过程中,要在掌握速度公式后,来计算速度的大小。同样的还有压力大小、压强大小、电阻大小等。不管是从物到理,还是“大小 物理”都从根本上体现了物理的学科特点,揭示了物理学科表象背后的本质。
物理教学方法有很多种,“小物大理”也可以被称为一种物理教学方法,其实质是一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
例如,在讲《光的反射定律》这一节时,教师第一步先给学生列举了生活中光的反射现象;第二步动手演示,用镜子将室外的太阳光反射到室内的墙上,让学生知道这就是光的反射现象;第三步给学生提供实验器材,让其进行实验探究;第四步总结得出光的反射定律。这样四步下来,学生却仍反映光的反射现象不好理解。明明有生活经验,明明有实验现象并且结论也非常明确,为什么学生接受起来有困难呢?
经调查了解,笔者发现学生是因为没有观察到反射的过程,才感到困惑的。这是因为光速极快,光的反射在瞬间就完成了。不能具体地感知光线传播的这个过程,学生就不容易将光的反射与已有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那怎样让学生与已有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进而体会到光的反射过程是存在的呢?
后来,教师在课堂上加入一个这样的设计:与一名学生互动玩乒乓球。教师扔乒乓球到课桌上发生反弹,学生灵敏地接到反弹的乒乓球。然后学生扔教师再接,接着教师便问:“同学们生活中有许多这样的反弹现象,你们能再举出一些这样的例子吗?”学生会很轻松地说出许多,如打台球、打篮球中都存在反弹现象。接下来教师说:“其实今天我们要学的光的反射现象,就是光的‘反弹’。”有了这个引入,学生在后面的学习过程中,就能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来理解光的反射了。
此外,教师扔学生接,学生扔教师接,这“一来一回”为后面学生学习“光路可逆”原理奠定了基础。
物理中还有很多地方也可以用这种方法来教学。例如,借助水流来理解“电流”,借助水波来理解“声波”,借助水压来理解“电压”等。将不直观、不易观察、不易理解的东西,借助于生活经验等表现出来,通过类比、转换、放大等方式将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这就是笔者所倡导的“小物大理”教学法。
物理是一门非常有趣的科学,它研究的是力、声、光、热、电等形形色色的物理现象及其规律。基于物理学科的这些特性,“小物大理”所体现的观察和实验便成为最基本也最重要的学习方法了。笔者有一句口头禅:“只要你平时多问几个为什么,就一定能学好物理。”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将视线聚焦于生活中的力、声、光、热、电等“小物”,致力于理解其中所包含的“大理”,这便是一种好的物理学习方法。
教师在实际的物理教学中可以通过布置一些实践类作业来培养学生的物理学习方法。例如,在学完《光的色散》这一节课后,教师会给学生布置这样的任务:利用脸盆、水、镜子组装一个水三棱镜,完成太阳光的色散实验,将实验结果拍照上传到教师创建的学科QQ群。事实上,学生非常积极地完成了这类作业。
为什么要布置这样一个实践类作业呢?在传统课堂上,这个任务是教师通过演示三棱镜来完成的。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不能深度参与其中,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其实离学生是有些远的。教师布置这样一个实践性作业,目的就是弥补这个缺憾,让学生和实验亲密接触,和物理亲密接触。
这种实践类作业有这样一些优势。首先,器材易得,不需要专业器材,便于操作也能减小学生的参与难度,提升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如实验中所需的盆和镜子,都是家中常物,对学生来说没有难度。其次,可以实现课后实验和课上实验的对比与联系,进而实现对知识的拓展和应用。此实验中就是用水三棱镜和玻璃三棱镜做对比。再次,操作本身也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纠错能力,还锻炼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在群内分享的过程也是学生之间学习借鉴和交流的过程。教师引导学生坚持这样的学习方法,学生学习物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必定高涨。
类似的实践类作业还有很多。例如,学完《摩擦力》这节课后,教师可让学生寻找生活中增大摩擦的实例、减小摩擦的实例。又如,学完“质量”这节课后,让学生寻找商品标示上的质量和体积。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认识质量和体积的多个单位,形成一定的估计能力。当近百张照片上传到群里后,一个细心的学生有了发现。她发现各类商品在标示质量和体积时,其方法是不一样的。比如,体积,有的用汉字“毫升”,有的用字母。字母的大小写也不一样,“mL”“ML”“ml”各式各样。于是师生将这个问题当作课题开展研究。这种学习方式让学生收获的不仅有知识,还有体验和成长。这是学生通过教材和练习题所学不到的。
阐述自己的教学主张,不是因为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已经有了多么“深”的理解。正如余文森教授所言,“提出自己的教学主张的过程,就是从无序走向有序,从无意识走向理性自觉,从经验式暗中摸索走向建构式明中探讨的过程”。教师要有提出教学主张的勇气和自觉。提出自己的教学主张,是在为追求自己的教育理想寻找一条航道。航道有了,方向才不会偏;航道有了,便行将至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