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颖
语言磨蚀是语言接触的伴生产物,即语言使用者由于减少或停止使用某种语言,其对该语言的运用能力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减退或者丧失的情况。 研究语言磨蚀对于语言习得和语言保护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文章旨在回顾语言磨蚀的研究现状和进展,并结合国内研究现状来探究语言磨蚀在研究内容、对象及方法上的新突破。
语言磨蚀这一术语,最初是由语言学家Einar Haugen 在他的文章“Language and Immigration”中提出的。 Einar Haugen 提到“正是通过缓慢且持续不断的磨蚀,每个外国人在英语环境中都被一个个想法、一个个的单词变成了美国人”。 Lambert 于1998 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召开的语言磨蚀会议上正式提出了“语言磨蚀” 这一概念之后,关于语言磨蚀的研究议程也就此正式确立。 此后,参与语言磨蚀领域研究的学者以及其产出成果都有了显著的增长。
Köpke 和Schmid 提出了迄今为止最普遍为人所接受的语言磨蚀的定义:语言磨蚀是“一种非病理性的语言减损,而出现减损的这种语言是个人以前获得并掌握了的语言”。 因此,磨蚀反映了一种情况——即说话者正在丧失其先前掌握的语言的能力。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不是大脑功能退化或与年龄有关的认知障碍或损害,而是与使用该语言的社区断绝了接触和交流,从而导致个人语言行为发生了变化。
因此,语言磨蚀是指改变了语言环境和语言习惯的说话者由于减少了对某个语言的使用而导致使用此语言时,此语言的语法和其他特征发生改变或丢失。例如,语言的时态系统可能会简化,语音特征可能会重组,或者一些词汇可能会被废弃不用。
根据Köpke 和Schmid 给出的定义,语言磨蚀是指一个人的第一/第二语言的语言技能或熟练程度的减退。 而对于经历过语言磨蚀的个人,语言磨蚀可分为母语/第一语言磨蚀(L1 磨蚀)和第二语言磨蚀(L2 磨蚀)。 但是这些磨蚀是怎么发生的呢? Maher 认为:“双语或者多语者生活在一个社区中,在这个语言环境中,语言会相互接触并对彼此产生影响,从而导致某些语言的形态结构和句法结构的重构,而这些重构则会表现出语言磨蚀的一些特征。”De Bot 和Hulsen 则进一步提出了“语言从来不会孤立地消失,母语磨蚀通常是语言接触的伴生产物”的观点。 因此,语言接触被证明是语言发生磨蚀的基础和条件。
Köpke 和Schmid 列出了影响母语磨蚀或其维持程度的社会和心理因素:
(1)母语磨蚀开始时的年龄(青春期前/后);
(2)经受磨蚀的时间;
(3)教育水平;
(4)语言态度;
(5)磨蚀语的使用频率、数量和使用背景等其他因素。
影响语言磨蚀的第一个因素是母语开始受蚀的年龄:在青春期之前放弃母语环境的个体似乎会经历更严重的磨蚀(Karayayla & Schimd,2019)。 在不同年龄经受磨蚀的区别效应与关键期假说(critical period hypothesis)有关(Lenneberg,1967)。 关键期假说认为,青春期后学习第二语言的能力会逐渐下降,同样地,母语磨蚀的效应也在降低,这是由于人们的学习能力和大脑的灵活性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降低。 (Schmid,2011)。Bylund(2009)的研究也为这一说法提供了证据。 在他的研究中,参与者(母语为西班牙语的人生活在二语为瑞典语的环境中)与母语“减少接触的年龄”(ARC)不同,通过测试发现,ARC 小于12 岁的参与者偏离了单语模式,而ARC 大于12 的所有参与者都趋同于单语西班牙语行为。 这样的现象则说明了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的语言知识越趋于稳定,语言受磨蚀的程度也会更小。
经受磨蚀的时间也会对母语磨蚀产生重要的影响。 当一个人沉浸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语言的支配地位就会发生转变,因为人们能观察到“使用母语的速度逐渐慢于使用二语的速度,即使二语能力还没有达到母语者的水平”(Köpke & Schmid,2004)。 Köpke和Schmid 在其研究中发现,根据他们所测试的知识和所选择的任务,说话者的主导语言在说话者在外地居住3 至7 年后发生了转变。
说话人的受教育程度也必定会对磨蚀产生影响。实证研究证明,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人在磨蚀效应上的表现优于受教育程度较低的人。 在Yag̬mur(1997)的研究中,他将教育水平作为主要的自变量之一,研究发现,受蚀者和非受蚀者的语言流利性表现均受到影响,但正如预期的那样,教育水平较低的人比教育水平较高的人受磨蚀的程度更大。
除上述因素外,还有态度与动机、年龄、移民前的语言习惯、智力、个性和能力倾向等因素都会影响语言的磨蚀。
受语言磨蚀影响的领域非常广泛。 首先受到语言磨蚀影响的方面便是词汇。 在大多数情况下,词汇将是第一个受到影响的领域,而语法和语音虽然也会受到磨蚀,但它们都表现出了较强的抗磨蚀能力。
除词汇、语法、语音外,语义也被证明在L1 和L2的接触情况下会受到磨蚀。 在Altenberg 的研究中,两名德英双语者接受了语义判断测试,但是他们都产生了错误的母语语义判断。 这一结果则可以证明使用者的母语在语义域中已经发生了磨蚀,从而导致说话人在做判断时偏离了母语规范。
国内对于语言磨蚀及其相关理论的研究是从21世纪初才开始的。 钟书能首次在国内提出了语言磨蚀这一理论,并将语言磨蚀的定义引入国内。 而在这之后,其他学者也开始了对于语言磨蚀的研究,并提出了更完善的语言磨蚀的定义(如倪传斌、延俊荣,2009)。后来,一些学者开始从母语磨蚀和外语磨蚀两个方面来探讨影响语言磨蚀的因素。 随着研究的深入,我国学者开始将语言磨蚀的研究成果应用到我国外语教学中,促进了我国外语教学的改革。
然而,我国对语言磨蚀的研究还存在不足:如语言磨蚀理论大多是借鉴国外的研究成果,国内学者主要是引入并分析国外已有的关于语言磨蚀的定义、研究理论及其影响因素等,而缺乏基于对本国环境和对象的实证研究;跨学科研究成果较少;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第二语言,即英语磨蚀,缺乏对母语磨蚀的研究;相对于词汇的磨蚀,对语音、语法、语篇的研究较少。
语言磨蚀这一理论从正式提出到现在已经经历了40 多年的发展,国外学者对于语言磨蚀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目前无论是关于母语还是外语磨蚀的研究都日趋完善;但国内对于语言磨蚀的研究还停留在初级阶段,在研究内容、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等方面都有待创新与突破。 因此,如何根据国内环境进行进一步实证研究和本土化创新是目前关于语言磨蚀研究国内需要关注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