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教学法在大学英语课文教学中的应用①

2020-11-25 08:46:19郑福安
现代英语 2020年19期
关键词:语篇词汇课文

郑福安

一、 引言

《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以下简称《量表》)把中国英语学习者所要达到的英语能力进行了量化分级。 在阅读能力方面,《量表》要求达到提高阶段语水平的学生能够理解主题思想,分析语言特点,领会文化内涵,推断作者的情感态度。 由此看出,大学英语课文教学在育人方面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传统的大学英语课文教学重视语言知识、进行跨文化对比和语言基本技能的传授,而对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在课堂教学中,以教师为主体,以知识传授为主要课堂活动的教学模式,缺乏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互动和学生对课文的情感体验,难以完成课文教学的育人任务。要使学生达到“提高阶段”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的能力标准,教师在教学中仅仅教授词汇、句型、语法等语言点是远远不够的,会使学生对这样的语篇教学产生厌烦感,无法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教师在语篇教学中对表层知识教学不可耗费太多的精力,借助工具书,学生可以完成表层知识的理解,如果教师在授课中过多关注此类语法、词汇内容,忽视语篇内涵意义的挖掘,课程思政再融合不够,课堂教学效果肯定不佳。 学生对词汇和句子的学习脱离了语篇所提供的语境,获得的也只是一些零散的语言知识。所以,在大学英语课文教学中要更多地进行语篇的深层次教学,以符合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

二、 语篇的功能

____在大学英语教学阶段提高学生的语篇分析和写作的能力,是大学英语教师必须重视的课题。 培养这两种能力的主要手段就是要借助语篇的教学,这要求英语教师在语篇教学中不但要分析语篇的表层知识,即为学生讲解词汇、短语、句型、语篇结构,而且要从语言的功能入手深入挖掘语篇的深层内涵。

语言有三项基本功能:语言是人类交流的工具;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语言是民族乃至人类记录、传承文化的主要载体。 归根结底,语言的功能就是传递信息,这同样也是语篇的重要功能。 语篇传递的信息多种多样,从宏观角度看,主要有两种:客观世界的信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人们的思想意识(人们对客观世界的态度)。 苏联学者加尔别林把语篇所包含的信息分为:客观事实信息、主观思想内容信息和潜在内容信息,其中主观思想内容信息指的是作者本人对客观存在的现象的态度,也就是所述现象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意义。 这种信息是反映作者主观观念的,带有美学或艺术倾向。 潜在信息体现着一种隐蔽的特点。 这种隐蔽的信息是由于各语言单位,包括整个句子,在话语中可产生附加意义而潜存于语篇之中。 邓军指出:“获取观念内容信息和潜在内容信息自然有赖于多方面知识的积累。 要能够感受语词的魅力,善于捕捉语词所呈现的动人彩虹,需要排除许多干扰,需要有畅通的传递信息的渠道。”在语篇教学中,教师更要深入挖掘的是文本中那些潜在的信息,把语言所表现的美和人文关怀传递给学生,并且还要带领学生身临其语境去感受和体验这些情感和人文关怀。 这就需要教师具有为学生展示和还原篇章语境的能力。

三、 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是由保加利亚的心理学家洛扎诺夫创立的一种学习语言的方法。 他提出,在教学过程中,情境的创立应当与情感相结合。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有理智的认知活动,而且要有情感的参与。 在课文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来体验文本中的深刻内涵。 情境教学法即教师有目的地模拟、还原和设置有情、有境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在情境思维中获得认知、培养思辨能力。 李吉林对情境教学法给予高度评价,称之为“形真、情深、意远,理念寓于其中”。

大学英语课文教学要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条腿”是语篇的表层知识教学即认知教学,包括知识的传授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知识的传授包括词汇、句子结构、段落、修辞手法、语篇结构以及文化传承。 实践能力包括听力、口语、阅读和写作等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 另外“一条腿”就是深层次教学即人文关怀教学,通过调动学生的真实人生体验,通过语篇载体来认识语篇中作者的写作意图、人物心理、角色之间的关系、矛盾冲突与当时社会背景的关系、作者的价值观取向等。 巴赫金认为对文本的理解需要完成的任务之一就是“利用自己在时间上和文化上的外位性,把作品纳入我们的语境(对作者来说是他人的语境)”。 也就是说,读者对文章的理解,应达到该作者本人对它的理解。 然而,这一目标的实现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借助于再现的情境辅助完成。 在课文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建立情境来完成语篇的教学,即通过语篇语境和联想事件情境来分析词汇、句法运用及语篇结构;通过还原作者创作意图情境深刻体会语篇中的人文情感,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把一篇文章与生动的现实生活和学生的亲身经历联系起来,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四、 情境教学法在大学英语课文教学中的应用

大学英语中的大多数课文都蕴含着深厚的人文关怀,与每个人的人生经历和情感历程相关。 在课文教学中,决不能满足于完成表层的教学任务,而是要让文本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生活经历来感悟和理解作品。 下面将以《新视野大学英语》 (第三版) 第二册第一单元的Text A(An Important English Lesson)为例,来探讨情境教学法在分析课文内涵的应用。

这是一篇以介绍英语学习方法为主题、强调词汇和语法教学重要性的叙事文章。 该文作者以给儿子上的一堂生动而且成功的词汇、语法示范课为叙事主线,一步步引导他对词汇和语法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作者认为当代学生语言能力的下降不应只归咎于学生本身,而应归咎于整个社会环境和学校的教学工作,主要是年轻教师的教学经验和能力不足,没能意识到培养学生语言基本运用能力的重要性,没有把沟通所需要的语言基本框架传授给学生,导致学生的语言沟通能力相对较低。 像这样有关语言学习方面的文章为什么会被编入大学的英语教材里呢? 难道有什么不同寻常之处吗? 如果教师只把这篇文章视为强调词汇和语法重要性的文章,把文中语言知识点、文章结构脉络、主旨大意等表层知识教给学生,教师就没有完成应有的教学任务,因为教师没有发掘出文章所蕴含的深层内容。 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文中的故事情节、所展现的矛盾冲突及解决方式、作者的创作意图等内涵,同时通过文本教学完成课程思政的教学任务。

这篇文章隐含着三个接连出现的矛盾冲突:第一个冲突是作者与儿子关于语言学习的冲突;第二个是作者对其学生的语言能力的嘲讽;第三个是作者与教师同事之间的矛盾冲突。 这三个冲突都是作者在叙事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影响作者未来人际关系的矛盾冲突。 读者在阅读文章时对作者的处事风格不禁感到担心,然而这些问题在文章的最后部分都得以圆满解决,这也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 教师在授课中要把这三个矛盾冲突发生的情境为学生展现出来,让学生设身处地扮演其中的一个角色,通过亲身经历和情感发展来深刻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那么这些冲突是如何解决的呢? 下面将逐一进行分析:

(一)作者和儿子之间的矛盾冲突

作者与自己儿子的矛盾主要来自学习方面。 作者在文章开始第一段就介绍他和儿子的关系比较紧张,儿子认为爸爸是一个乏味的怪物(To him, I am a tedious oddity)。 为什么会是这样呢? 因为作者总是挑孩子语言方面的错误,以至于孩子一开口说话都非常紧张,生怕出了什么语法和词汇方面的错误。 这么紧张的父子关系主要是因为父亲是语言教师。 教师就是有个给学生纠正错误的习惯,这样的双重身份的确能给自己的孩子造成心理压力,同时也会严重削弱孩子的自信心。 这样的矛盾是怎样解决的呢? 作为一名教师,不能一味地指责学生成绩不好,主要原因是教师没有教好。 作为一名家长,要跟孩子多沟通,在与孩子真诚的交流中降低孩子的抵触心理。 作者决定要从这两个身份入手,亲身为孩子上一堂课。 机会终于来了,在一次驾车旅游过程中,作者通过耐心而有策略的引导,儿子终于对学习语法和词汇找到了感觉,对语言的学习渐渐产生了兴趣。 作者的这节示范课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教学效果非常好,并且孩子的进步也很大。 尤其在文章最后的一个情节中,父亲对儿子那句虚拟语气给予了前所未有的赞叹:“‘Oh my!’ I said, swelling with pride toward my son...”孩子已经学会了复杂的语言结构,这样的进步终于让父亲刮目相看,得到了父亲的认可,父子关系从此会逐渐融洽。

(二)作者与学生之间的矛盾冲突

作者的一个学生从欧洲旅行归来看望老师,老师便询问她对这次旅行的印象。 然而与老师的期待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她绞尽脑汁,抓耳挠腮也没想出一个合适的词来形容她的旅行感受,最后竟然说了一句“浓缩的,不完整的语句”——“It was, like, whoa!”这让老师大跌眼镜,没想到学生的词汇竟如此匮乏,同时这位学生也感到非常尴尬。 作者当时肯定对这样的回答不满意,甚至还有可能批评学生两句。 学生本来是看望老师,反而尴尬而归。 从这段情节中,读者可以领悟到作者作为教师确实太过苛刻,当时哪怕是提醒学生一下,或者转换下话题,也不会出现这样的尴尬局面。作者本人也意识到自己有过于苛刻之嫌。 怎么解决这一尴尬情况呢? 在文章最后,看到儿子的巨大进步,作者非常激动,当着儿子的面也没想出一个合适的词来形容自己激动的心情,竟然也一时语塞,也说出了那句“I was, like, whoa!”将来他的那位学生有机会读到这篇文章,也会为当时的尴尬释怀了。

(三)作者与同事之间的矛盾冲突

第三个矛盾冲突不是双方面对面因观点不同而引发的,是作者在文章中批评自己的年轻同事,为以后的同事之间关系埋下了不睦的种子。 作者身为一名教师,毫无避讳地指出学生语言能力下降的主要责任在于学校。 他认为“学校应该对英语熟练程度制定出更高的标准”。 接着作者又把矛头指向年轻教师,他认为年轻教师教学经验不足,并且批评他们学识不够,缺乏重点语法知识的学习和实践,无法承担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任务。 这样的批评明显有过激之处,以偏概全,否定了同行们的工作,肯定会引起同行的不满。 虽然作者是出于好意,为了引起同事对语言教学的重视,但也不愿被扣上傲慢、唯我独尊的帽子。 同样,这一矛盾也是通过文章最后一部分得以解决。 自从作者为儿子上了一堂生动的语法课后,在一次共进早餐时,儿子竟然说出了一句运用虚拟语气结构的非常完美的句子——“If I were you, I wouldn't do that. It's sour.”这令作者对孩子语言方面的进步大为惊叹,很明显这方面的知识作者是没有给他讲过的,这就印证了中国那句古话“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同时也缓和了之前对同事的批评,说明学生语言能力下降的责任不全在语言教师,学生也难辞其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太差了。

通过以上三种情境的还原,教师就会使学生对整个文章结构有更深的理解。 很多读者可能会认为第十三段就是文章的总结段,作者在这一段再一次强调在英语教学中词汇教学和语法教学的重要性,希望引起教师们的足够重视,这样文章就可以完美收官了。 作者为什么在第十三段后加上与儿子共进早餐这一情节呢? 如果认为这一情节属于画蛇添足,那就是没有领悟到作者在谋篇布局方面的真实用意。 其实,这一部分非但不是累赘,反而是画龙点睛之笔,解决了文中接连出现的各种矛盾冲突。 作者如此安排的意图就是针对在叙事中出现的矛盾,那就在文章中给予解决,不为将来留下争议和遗憾。

五、 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感受到把情境教学法运用到大学英语课文教学的重要性。 课文中的生活体验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如果把这种真情实感通过还原情境的方式在语篇的写作主线中展示给学生,会对学生理解篇章主旨大意、结构以及词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语篇时,不能只学习语篇那些表层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了解作者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即对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认识。 优秀作品不仅文笔优美,更重要的是其对人生、对社会有更为深刻的洞察力。 学习语篇要真正领会其深刻的人文关怀,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也同样能感悟人生,而这些方面是教学参考书所欠缺的。大学英语教师不能只做语言知识的搬运工,要挖掘语篇的深层内涵意义,适时进行课程思政教学,做学生全面发展的引路人。

猜你喜欢
语篇词汇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新闻语篇中被动化的认知话语分析
本刊可直接用缩写的常用词汇
一些常用词汇可直接用缩写
山东医药(2020年34期)2020-12-09 01:22:24
背课文的小偷
学生天地(2020年17期)2020-08-25 09:28:54
本刊可直接用缩写的常用词汇
背课文
新少年(2017年3期)2017-03-23 12:46:52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语文知识(2014年5期)2014-02-28 21:59:58
从语篇构建与回指解决看语篇话题
当代修辞学(2014年1期)2014-01-21 02:30:16
语篇特征探析
当代修辞学(2014年1期)2014-01-21 02:3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