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凌玲
1999 开始,我国高等学校连年大幅度扩招,导致师资不足以及生源质量下降,教学质量也随之明显下滑。 基于此,吴岩司长指出,高等教育的重中之重在于创新,高等教育要做到超前识变、积极应变以及主动求变,要淘汰“水课”,打造“金课”,提升高等教育的整体质量。
在此背景下,中国高等教育从业者围绕本校实际,积极探索,开展课堂教学改革实践,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而在各类教学模式中,对分课堂和基于微课的SPOC 课堂尤其引人注目。
对分课堂是复旦大学张学新教授2014 年提出的原创教学模式。 其实施主要分为三个环节:第一环节,教师进行单元重难点讲授,帮助学生厘清单元知识脉络,掌握重难点知识;第二环节,学生课后进行自主学习,内化吸收,完成“亮考帮作业”;第三环节,课堂讨论,学生根据课前完成的“亮考帮作业”框架,参与课堂讨论,答疑解惑。 这种新型教学模式一方面符合中国学生“先教后学”的传统学习习惯,学生参与教学改革的抵触情绪较弱;另一方面,又大胆引进自主学习,课堂讨论等西方学习模式,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与积极性。 因此,对分课堂被认为是中西方教学智慧相融合的结晶。
研究人员之前做过“以微课为基础的SPOC 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研究。 实验数据显示,基于SPOC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确实对专业课程的教学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提升。 但随着教学实验的进一步推广,也逐渐暴露出了一些问题:有些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无法厘清各单元知识脉络,难以仅凭微课内容完成自主学习,甚至存在刷课现象;有些学生课堂讨论环节参与程度低,不肯发言,也不敢参与互动,觉得无话可讲。针对上述情况,文章在新一轮课堂改革中,将“微课”与“对分课堂”相结合,两者优势互补,建立融“微课”“对分”于一体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以此探究高等学校专业课教学新思路。
建构主义理论、艾宾浩斯记忆遗忘曲线理论以及学习金字塔理论为建立融“微课”“对分”于一体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首先,建立融“微课”“对分”于一体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符合建构主义理论倡导的学习者应主动进行知识构建的理念。 建构主义认为,与被动接受知识不同,学习者应主动获取并建构知识体系,主动尝试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而在融“微课”“对分”于一体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中,学习者首先通过对分课堂第一环节初步掌握知识框架,再课后根据知识框架进行微课自主学习,内化吸收,最后通过课堂讨论答疑解惑。 整个过程完美契合了建构主义者强调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思想。
其次,建立融“微课”“对分”于一体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符合艾宾浩斯记忆遗忘曲线理论。 根据艾宾浩斯1885 年所做实验得出的结论,人类的记忆遗忘进程呈现先快后慢的不均衡发展规则。 这就要求学生在课后进行及时复习,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所学知识不被轻易遗忘,从而转化为永久性知识。 融“微课”“对分”于一体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中,学习者在课后进行微课视频的学习,并按要求完成“亮考帮作业”,实际就是帮助学生对课上所学内容进行及时复习;而第三环节的课堂讨论又相当于再一次的复习巩固。 通过反复学习讨论,学生得以顺利内化吸收所学知识。
最后,建立融“微课”“对分”于一体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符合美国学者埃德加·戴尔提出的学习金字塔理论模型。 学习金字塔理论模型以定量形式描述了学习者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所习得知识的留存率。 具体来说,根据学习金字塔理论,通过听讲、阅读、视听、演示等传统被动学习方式,学习内容的平均留存率依次为5%、10%、20%及30%。 而通过讨论、演练以及教授他人等主动学习方式,学习内容的留存率可以分别高达50%、75%以及90%。 因此,这一理论也从另一方面证明融“微课”“对分”于一体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中采用的课堂讨论,实际操练以及相互答疑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知识掌握能力。
为清楚阐述“微课+对分”混合式教学模式在专业课教学中的实际应用情况,文章将以《英语语言学导论》课程第一章《引言》为例,进行具体教学流程讲解。
第一章《引言》是语言学开篇章节,由于本部分涉及大量的理论知识以及案例分析,因此在具体教学安排上,本章节的学习将分为两个课次(一课次包含2 小节课)进行。 下面将以第一章第一次课为例阐述混合式教学模式在语言学课程中的具体应用。
第一次课前,教师首先需要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通过第一章第一次课,学生需要熟悉语言学的基本概念,语言学的各个分支以及语言学中的重要区分。授课教师根据本次课教学目标,在网络教学平台上传学生自主学习任务清单,帮助学生明确本次课重难点知识,厘清知识脉络。
第一课次第一小节,教师在系统介绍语言学课程的课程性质、授课计划、评价方式后,还将详细向学生介绍融“微课”“对分”于一体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实施流程,使学生对教学改革的目的、方式、预期效果有明确的认知。 这一环节至关重要,必不可少,师生对即将开始的教学改革的共同的正向认知是教学改革成功的关键一环。
第一课次第二小节,教师将以思维导图的方式为学生呈现第一课的知识脉络,并强调本课重难点知识——语言学中的重要区分。 学生通过教师教授环节,明确本课学习目标,熟悉所涉重点知识,为接下来的自主学习打好坚实基础。
第一课次结束后,学生首先登录网络教学平台,根据自主学习任务清单,学习本课所涉微课视频:1.1 语言学简介;1.2 语言学的定义和研究范围;1.3 语言学中的重要区分。 每个微课视频根据内容不同,控制在5~15 分钟内,保证既能讲清楚概念,又不至于时间过长引起学生厌学情绪。
其次,学生在学习完相关微课视频后,整理完成“亮考帮”作业。 简单来说,“亮考帮”作业要求学生总结本次课学习中的最大收获(亮);归纳自己弄懂但其他同学可能仍然存疑的知识点,带到课堂上以问题的形式考察其他同学(考),针对本次课内容,学生要求去搜索相关语料库,查找相关涉及语言学中重要区分的案例,带到课堂上和同学分享讨论;最后发现整理自己仍然没有理解的知识点,寻求同伴帮助(帮)。 通过“亮考帮”作业框架,学生完成了知识的归纳整理,内化吸收,并为下一步课堂讨论准备好发言内容,使学生在课堂讨论环节人人有话可讲,有言可发。
第三步,学生完成在线测试,及时查漏补缺。 本次课的测试一共包含10 道题目、3 道选择题、4 道填空题、3 道判断题。 学生在要求时间段进入在线学习平台完成在线测试,测试限时10 分钟。 超时未完成测试的系统将自动提交。 测试满分100 分,每题10 分,学生完成测试并提交后系统将自动给分。 因此,学生可以实时获得测试反馈,了解自己知识掌握水平。
第二课次第一小节,学生首先围绕“亮考帮”作业展开小组讨论。 每位成员根据自己事先整理好的作业框架进行发言,小组成员间互相答疑。 小组讨论结束后,组长进行汇总记录并代表小组在全班同学面前进行小组呈现。 组长人选并不固定,小组内成员轮流担任。 授课教师监控整个讨论过程,对各小组讨论进行适时引导,并解答小组成员提出的疑问。 最后,授课教师对各小组的发言进行总结,对同学们的共性问题进行解答。
第二课次第二小节,开启第二轮教师教授环节。授课教师梳理第一章第二次课的知识脉络,讲解重难点知识——语言的识别特征。 然后参照第一轮教学过程,学生自主学习,隔堂展开讨论,以此类推,完成整个教学过程。
经过一学期的教学实践,笔者发现,“微课+对分”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优势明显,具体涵盖以下几点:
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一直以来饱受争议,最重要原因是学生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只是一味地接受知识,未发挥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导致学习积极性较差,学习效果不佳。 而“微课+对分”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既能够通过微课自主学习使学生自主把控学习节奏,实现个性化学习;又可以通过对分课堂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课堂讨论,实现知识的主动建构。
在传统课堂的满堂灌教学模式中,教师年复一年讲授着相同的内容,缺乏个性化教学,学生课堂参与较少,教师的教学激情也会逐渐减退。 而在微课为基础的SPOC 课堂,学生的知识构建则主要通过学生课下自主学习实现,教师的引领指导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只有在“微课+对分”的混合式学习模式中,教师一方面提纲挈领的为学生指明学习方向,解释清楚重难点知识,另一方面又能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提供个性化指导。
长期以来,教师在期末给予学生平时成绩分值时,都会或多或少感觉理据不足,学生的平时成绩很大程度上等同于学生在教师心目中的印象分。 这也导致学生投诉事件时有发生。 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中,课堂表现由小组成员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产生,作业成绩由授课教师在网络平台上给分后期末统一导出生成,随堂测试成绩由系统自动批改生成。 因此每一项成绩都真正做到了有理有据,也使想要提高平时成绩的学生有了明确的奋斗方向。
综上所述,融“微课”“对分”于一体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对于提高学生学业成绩,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具有积极作用。 但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需遵循以下原则。
其一,在微课视频准备环节,需严把微课视频质量,严防出现与学习内容不符或者质量上以次充好的现象。 如果没有专门建立课程配套的微课视频,而需要利用网上的慕课视频,则要求教师从课程实际情况出发对微课视频进行选择,并完成一定的剪辑增减。
其二,在教师讲授环节,切忌不分重点,全盘讲述。教师讲述应该紧紧围绕课程目标,抓住教学重难点进行重点讲解,对于简单的基础知识,则应该交给学生进行课后自主探索学习。 只有这样才能做到重点突出,层次分明。
其三,在学生讨论环节,要根据教学内容及时调整讨论方式,避免形式上的千篇一律。 例如,在《英语语言学导论》第一章,我们将主要采取案例讨论的形式。由于《引言》部分内容主要涉及理论知识,因此这一章的课堂讨论将重点围绕理论知识和相关案例展开;第二章《语音学》中,我们将主要采取学生模拟教学的形式。 学生将利用课外收集的视频或自制动画的形式,分组讲解发音器官及元、辅音的分类,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对第二章的知识有更加深刻的理解;而在第四章《句法学》中,我们的讨论形式则转变为实操的方式。 第四章句法学涉及不同句型的句法分析,因此这一部分的讨论环节学生将走上讲台,在黑板上进行不同句型的句法分析,其他同学则可以通过点评或纠错的方式来参与讨论。
最后,关于对分课堂的时间比例分配,也应该采取灵活的方式,避免机械的五五切割。 对于理论为主的章节,授课教师应该适当加大理论讲授比重,而对于实践为主的章节,授课教师应该在适当讲解理论的基础上,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开展实操训练及讨论。
综上所述,融“微课”“对分”于一体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对于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与思辨能力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这一教学改革思路一定能够为教育领域相关专家和高校一线教师提供有益借鉴与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