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维才
(甘肃省武威第二十三中学,甘肃武威 733000)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适应新时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人才,教育部在2011年修订并审核发布了《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音乐课程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也为音乐课程及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理论指导。而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贯彻新课程标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学生整体艺术素养,便成了音乐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三部曲”式的音乐课堂教学模式是对音乐课堂教学的积极探索,符合新课程改革对音乐课程的要求,并通过较长时间的音乐课堂教学实践,验证了这一模式对提升音乐课堂教学效率、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特长、提高学生音乐素养等方面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部曲”式音乐课堂教学模式是将课堂教学分为基本技能训练、主体知识架构、特色拓展提升三个主要教学环节,并在课堂教学中有效落实。
课堂中,教师首先对学生进行音乐基础知识的教学及演唱、欣赏等基本技能的训练,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与技能。其次,教师结合乐曲、歌曲教学,使学生将基础知识与技能同演唱、欣赏、演奏、表演等能力的提升紧密结合起来,达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解决课堂上的重难点问题[1]。最后,教师通过音乐创编、特色乐器教学等活动对教学内容进行拓展,在锻炼学生合作参与、自主探究等学习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表演、创编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该教学模式的优点是能够在有效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将歌曲、欣赏、演奏等丰富的教学内容结合起来,利用表演、创编、互动等教学策略,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展示,锻炼学生的表演能力。教师可采用互动评价的方法将教学评价有机融入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效率及学生能力得到明显提高,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
基本技能训练是指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科学演唱方法与欣赏技能的系统训练,并在其中融入音乐基础知识教学,是音乐课堂教学中奠定基础的环节[2]。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初中阶段应将演唱、演奏、欣赏作为培养音乐技能的主要方向。当前,音乐教学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对学生进行基本技能培养的策略有所欠缺,导致学生艺术素养不高。这主要是因为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难以满足新时代音乐课堂教学的要求,传统的教学模式单一,不利于对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导致学生音乐学习能力较弱。要想有效改善这一现状,教师需要充分利用音乐课堂,采用积极有效的教学模式,在音乐课堂中关注对学生知识技能与基本音乐思想的综合培养,并不断地锻炼学生,使学生形成基本音乐能力。
实施这一教学环节的要点是教师需要在课前进行歌曲演唱、乐曲欣赏等基本技能训练,并在其中渗透与之相关的音乐基本知识。
在歌曲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演唱的基本功练习,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口腔的打开、气息的运用、声音初步认知等方面的训练,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使学生树立良好的声音审美观,让学生明白如何利用科学的方法发出自然、流畅、舒展、集中的声音[3]。同时,教师应结合演唱训练渗透音符、节奏、节拍等基本音乐知识,使学生了解音高、音准及节奏的概念,掌握相应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形成系统的知识技能框架,从而为其以后更深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欣赏课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欣赏具有代表性的、有典型意义的音乐片段。片段可以是教材中的乐曲,也可以是其他具有明显特色的音乐片段。片段的选择非常重要,其担负着创设课堂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与学习积极性的作用。教师引导学生对音乐片段进行欣赏、理解音乐作品情感的基础训练,并在其中渗透音乐作品的调、调式、旋律、速度、力度、音色等音乐要素,使学生形成音乐思维,掌握赏析音乐作品的思路与方法,从而为其下一步教学做好铺垫。
主体知识架构是指根据课程的设置,结合课堂教学设计,在基本技能与知识教学的基础上,根据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完成演唱、欣赏等教学任务,是音乐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这一环节的主要目的是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完成歌曲演唱、乐曲欣赏等教学目标,并让学生掌握教学涉及的歌曲、乐曲内容相关的音乐知识。通过学习,学生能够强化与提升歌(乐)曲演唱、欣赏等音乐技能,同时能够对音乐作品进行分析、理解、感悟、表现,最终形成系统性知识体系。
以歌曲教学为例,教师对学生进行歌曲的教唱,能让学生掌握正确的音准和节奏概念,从而采取正确的方法演唱歌曲。将第一环节中歌唱气息、发声等技能与音乐知识有机整合在一起,在歌曲学习的过程中实现知识的层层渗透,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教师结合歌曲教学,引导学生体验歌词、旋律之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对歌曲的力度、速度、节奏、旋律等形成整体感知,从而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歌曲的基本情感。当学生对歌曲的基本要素及情感有了明确的认知后,教师可再进行歌曲创作背景、曲式结构、调及调号、拍号、节奏型等音乐知识的渗透。在此基础上,教师可利用模唱、听唱、识谱等方式让学生熟唱歌曲,指导学生对歌曲旋律、节奏、速度、力度等方面进行演唱感知,并指导学生形成准确的音准、节奏概念,帮助学生理解歌曲内涵。
在歌曲学习的主体结构形成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引导学生巩固正确的演唱方法,并将其贯穿于学习的全过程[4]。当学生能够熟练演唱歌曲后,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演唱实践,重点关注学生能否运用舒展、自然的声音进行演唱,不断纠正学生的错误,帮助学生感受正确的发声方法对声音质量及音色的影响。演唱过程中,教师应结合歌曲旋律线、节拍、基本乐思等进行情感引领,使学生充分体验歌曲表现的情绪,激发学生的演唱兴趣。歌曲巩固阶段,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小组互助学习,使学生养成互帮互带的良好学习习惯,引导学生相互学习,共同进步[5]。最后,学生可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进行歌曲表演,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进行自评与互评,促进学生演唱表现力的提升。教师应适时总结学生演唱过程中表现出的共性问题,并不断帮助学生纠正错误、解决问题,在巩固所学知识的同时,帮助学生梳理重难点知识,使其形成系统的知识框架。
特色拓展是对音乐作品的内容进行延伸与拓展,是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根据主体知识进行与之对应的节奏、创编、表现等音乐活动。教师可根据学生情况开展葫芦丝、竖笛、口琴、口风琴等乐器的技能训练与学习,以培养学生的表现力与演奏技能,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升教学内容的深度与广度。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所学音乐作品进行表演、创编及演奏,提升学生的综合技能,使课堂教学的主体知识及技能学习得到有效延伸。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结合所学歌曲、乐曲,进行节奏创编、旋律接龙、打击乐编配等音乐创编活动,使学生积极参与音乐活动,培养学生的音乐学习能力。教师可充分利用小组互助学习的优势,培养学生共同学习的合作意识及参与意识,让学生在互助小组内进行演唱、演奏表演,实现自我展示。其他学生认真观看表演后,可以进行合理的评价并补充纠错。在课堂上,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走上台前,变讲台为舞台,引导学生学习表演礼仪,使学生尽情地展示自己的特长。教师可充分利用口风琴、口琴、葫芦丝、竖笛等乐器对课堂所学的歌曲、乐曲进行延伸性演奏,使课堂中针对主体知识与特色乐器知识的学习有机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锻炼学生的识谱及演奏技能。学生在表演、演奏、创编的过程中,通过小组间评价、自评互评及教师的综合评价,可以及时了解自己的亮点与不足,并不断改进,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不断巩固所学知识,最终促进自身核心素养的发展。
“三部曲”式音乐课堂教学模式是符合新课程改革要求、具有鲜明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其能将演唱、演奏、欣赏、表现、评价等融为一体,有利于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能使学生进行系统的音乐知识建构及技能训练,从而提高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及表现美的能力,最终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一教学模式可以更好地提高音乐课堂教学质量,对音乐教学改革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和很大的借鉴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