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丹县幼儿园
区域活动通过环境的创设、幼儿与材料的互动来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和自主能力,对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而在区域活动中,教师要科学划分活动区域,选取生活化的活动内容,创设生活化的活动环境,投放生活化的活动材料,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想法和意愿自主进行学习和探索,并感知活动区域里的环境和材料,从而获得直接经验及感性认识。那么,怎样才能使区域活动生活化的理念得以实现,让幼儿真正喜爱上区域活动呢?
直观行动性是幼儿的思维特征之一,因而脱离幼儿实际生活和直接经验的活动内容是不适合幼儿学习与发展需求的,这就要求教师选择的区域活动内容要具有生活化的气息[1]。如果再能从幼儿身边感兴趣的、熟悉的生活中选取区域活动的内容,就更容易让幼儿理解和接受,从而实现生活与教育的完美结合。
1.借助幼儿的身体器官开展区域活动。身体是幼儿最为熟悉的地方,为了促使幼儿更好地珍惜自己的小眼睛、小鼻子、小耳朵及小胳膊等身体部位,并懂得它们重要性,教师可以在阅读区里放置一些介绍身体器官和人体知识方面的画册、书刊,促使幼儿自己去认一认、看一看,了解身体各部分的名称和作用,知道完整的身体是由各个部件组成的,缺少任何一个部件都会给日常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教师还可以在操作区域提供一些需要动用幼儿各种感官的原材料,如少量的医用乙醇、调味醋、红糖水、香水、牛奶、隔热垫、鹅卵石等,让每个幼儿亲自看看、闻闻、摸摸、比比、听听,促使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自操作来认知自己的身体,从而增强爱护自己身体的意识。
2.借助幼儿的家里生活开展区域活动。家是幼儿学习与生活的第一环境,是幼儿最为熟悉和依恋的地方,因而幼儿教师可以把家庭生活作为区域活动的一部分内容。例如,在每学年开学初,小班的幼儿从温暖舒适的家来到了陌生的幼儿园中,从独享自己长辈呵护到与其他小朋友分享老师的呵护,从无拘无束到受约束……这一系列的变化均让幼儿感到焦虑和孤独。为了稳定幼儿的焦躁情绪,教师可根据幼儿喜欢家的心理特征,设置“温馨娃娃家”“玩具分享屋”“我家的客厅”等活动区域,允许新入园幼儿把自己喜爱的布娃娃、积木、变形金刚、芭比公主、小汽车等玩具带到活动区域中与其他小朋友一起游戏玩耍,感受分享的乐趣;并引导他们在活动区里大胆向老师和同伴介绍家里都有什么人、都是干什么的以及客厅里都摆放了什么物品等。在温馨的氛围中,幼儿的哭闹情绪会逐渐稳定,注意力会很快转移到游戏活动中,并对幼儿园产生亲近感与安全感,适应幼儿园的学习和生活。
3.借助幼儿熟悉的社区生活内容开展区域活动。熟悉的情境更有助于唤起幼儿积极参与的欲望。社区应是他们天天接触的外部环境,幼儿教师可以将幼儿时常去的理发店、早餐店、超市及诊所等地方作为区域活动的素材[2]。如去超市购买东西既是幼儿熟知和喜爱的活动,又是一项很好的实践教育活动,不仅能提升幼儿的生活能力,而且能提升幼儿的交往能力。因而,教师在开展“超市”区域活动时,可把“超市”分为面食加工区、货物运输区和物品专卖区,让幼儿按照自己的爱好自主选择分区开展活动。在活动进行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使用工具或售卖货物损坏的情形,这时男幼儿往往会主动帮女幼儿维修损坏的东西。然而随着活动的进行,需要维修的东西越来越多,男幼儿就觉得他们顾了维修就顾不上忙自己的分配任务,于是就不愿意帮女幼儿维修了,并产生了埋怨情绪:“老是给你们修这修那的,我们自己的任务怎么有时间去完成?”教师如果发现这个问题,就要把幼儿召集到一起让他们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经过研究,可让几个喜欢搞维修的幼儿建立一个专做维修的活动区域,专心修理损坏的东西。随着维修量的逐渐增长和修好物品数的不断增多,幼儿的活动信心和成就感也在不断增强。这个在幼儿熟悉的社区生活中建立起的区域活动,促使幼儿真正融合在了实际社会生活里面,使他们真正体验到了在实际生活中不同工种以及人员分配的作用,提升了社会认知能力,激发了学习的热情。
环境创设是幼儿园区域活动的重要教育资源,幼儿园通过对环境的精心创设和综合利用,将教育目标及内容整合到区域活动环境中,能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学习与发展。而且生活化的区域活动环境能够给幼儿提供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发现、自主发展的平台,因此,教师在进行环境创设时不能单纯为了好看而美化,而应围绕幼儿教育的总体目标和具体内容对活动区域环境进行装饰美化。可结合幼儿的日常生活实际,创设出生活化的活动环境。譬如,我园在创设生活化的区域活动环境时,从幼儿的整体学习生活及发展需求出发,按照各班实际情况设置活动区域,将开放式活动区域与间隔式活动区域相结合,并充分利用教室及楼道的拐角来增加幼儿活动的空间、场地,创设了建构区、角色扮演区、美工创作区、科学探索区、阅读区等生活化的区域,给幼儿提供了根据自己的兴趣及能力实施动手动脑的场所与展示才能的机会。在活动中,教师还充分利用活动区域间的墙面,把幼儿制作的作品挂在墙面上,通过墙饰记录幼儿学习的过程及结果,让幼儿与环境产生互动,调动幼儿参与的积极性。再如,在开展“秋天来了”主题活动时,教师在科学探索区的墙上挂了许多小绳子,将幼儿收集来的各种果实和掉落的树叶挂在小绳子上,让幼儿品尝、欣赏。活动区域里诱人的果香味使人垂涎欲滴;形状各异、五彩斑斓的树叶,令人赏心悦目。活动区里投放的天平、量杯、地球仪、放大镜等等也都变成了幼儿认识自然、了解世界的辅助工具,他们经过一次次的亲自操作和实践探索,积累了丰富和直接的经验。
区域活动不仅是幼儿的游戏活动,也是幼儿获取知识的学习活动,因而幼儿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在活动区投放各种具有生活化的活动材料,而且投放的各种材料不需要精致和美观,而要尽可能地使用生活中的现有资源[3]。那些具有民间特色的生活用品及原材料,那些身边随手可得的枝条、叶子、塑料袋(盖)、纸盒、陶泥、刺绣等等都可以是很好的幼儿游戏材料。比如,我们尝试运用本土资源创建了陶泥制作特色区,在制陶艺人的耐心指导下,幼儿与家长共同参与制作,先将陶土和成像面团一样的陶泥,再把和好的陶泥捏成一个个形态各异、小巧玲珑的小陶罐、小动物、小器具泥坯,然后小心翼翼地搁置在晾晒架上,晾干后再由幼儿在泥坯上面亲手绘上自己喜爱的各种精美图案,最后由专业工作人员置于烧制窑内烧制成陶瓷器具,陈列在美工区供其他小朋友观赏。每次陶艺制作活动,幼儿和家长的兴趣都非常高,一个个表情专注、精心制作,活动时间到了还舍不得收拾整理。
再如,日常生活中的纽扣、瓶盖、吸管、一次性水杯、作物种子等也都是区域活动的宝贵资源。教师可以将这些原生态的材料直接投放到活动区域中,不仅丰富活动区的材料数量和种类,而且能够极大地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保障区域游戏活动的顺利开展。如,在美工创意区,教师可投放大量形状各异的瓶盖,让幼儿进行自由的创作活动。在活动中,幼儿创作兴趣浓厚,能发挥出惊人的创造力,创作出一幅幅精美的作品。有的幼儿会把大小不同的瓶盖拼贴成神态可爱的各种小动物,有的幼儿会把瓶盖拼结成造型优美的花草树木,还有的幼儿会把瓶盖搭成各式各样的小房子、小桌子等,更有的幼儿用不同大小和颜色的瓶盖进行分类、数数等数学练习。其他一些特有的本土资源更是幼儿非常感兴趣的活动材料,如我园种有品种繁多的果树,每到秋天瓜果成熟之时,教师便会带领幼儿到果树下一边品尝各类果实,一边学习有关果树的知识,不仅使幼儿增长了知识,也让幼儿体会了家乡的美好。
活动区域不是一成不变的,为了使创设的活动区域能够适应不同幼儿的发展需求,有效促进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幼儿教师需要随着主题活动的交替开展,按照班级的实际情况和幼儿的发展水平,围绕主题活动内容对游戏活动区域的材料和环境不断进行调整,即及时撤换活动区中不符合主题的、陈旧的材料,投放丰富多彩的更适合主题内容的生活化的活动材料,尽最大可能给幼儿提供活动的条件与发展的空间,让他们在活动区域中尽情地操作、思考、感悟[4]。如在“教师在春天里”这个主题活动中,教师与幼儿共同参与收集春天的图片,并将它们制作成精致的图书放置到阅读区。幼儿对制成的新图书非常感兴趣,每天都会到阅读区翻阅这些图书,还边看边与其他幼儿交流春天带来的种种变化,这样,不断加深了幼儿对春天的认识。此外,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教师还要经常剔除幼儿不感兴趣的材料,更换幼儿感兴趣的新的材料,促使幼儿勇于去尝试、去探索。新活动材料使用率非常高,幼儿在欢乐的活动中会学会用自己的方式表述春天的美丽。
总之,在幼儿园里开展生活化的区域活动是培养幼儿良好品质的重要方式,它能够促进幼儿不断地成长和发展。因而教师要选择贴近幼儿实际生活的内容开展区域活动,从而使幼儿能在愉快的活动中取得进步、获得成功,得到更好的成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