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道德与法治是初中阶段的重要课程之一,是一门能够充分促进初中生思想品德良好发展的综合型课程,最终目的是将学生培养成满足当今社会和国家实际需求的全能型人才。这个最终目的和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不谋而合。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的本质就是在回答“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为道德与法治教学提供了更加明确的方向和目标,有利于该学科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0)44-0020-02
引 言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内涵,培养学生的归纳和总结能力,使他们更好地将所学知识迁移到其他科目的学习中,并引导学生学会体验和感悟知识,使其有效地掌握更多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进而培养其思维能力,促进其学习能力的发展。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意义
1.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
无规矩不成方圆。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每时每刻都在接触规则[1]。初中生由于年龄的关系,对自身的约束管理能力较弱,在此阶段培养其规则意识,可以有效地规范初中生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目标之一就是让学生建立法律意识,在日常生活中做一个遵纪守法的人。规则意识是学生树立法律意识的基础,所以,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让学生对规则形成初步的认知。
2.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责任的内涵是指一个人能否承担自己所做事情的结果。一个有责任感的人,会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对自己及周边的人和事承担相应的责任。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和各种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懂得负责任的重要性,进而促进学生个人价值观的正确树立。学生只有认可了正确的价值观,才会将价值观体现在日常行为中。
3.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
初中生正值青春期,或多或少会有些叛逆行为出现,容易被外界的事物影响[2]。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使学生能够客观、全面地分析问题。这样,学生在遇到问题时,可以用理性思维来思考和处理问题。
二、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存在的问题
1.陈旧的教学模式阻碍了学生的发展
当前,许多教师仍采取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上只注重对知识点进行讲解,让学生一味地背诵课本中的重点和难点,忽略了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这样的教学模式严重阻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也不利于学生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2.家长过于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
很多家长认为,孩子只要学习成绩好即可,忽略了孩子应学会做人这一道德层面的问题。家长的这种思想会让孩子只关注学习成绩而不在意自身价值观的养成,不利于对其核心素养的培养。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具体措施
要想全面培养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我们要从两个方面抓起,一个是教师层面,另一个是家长层面[3],要做到学校教学和家庭教育相结合,让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不脱节、不脱钩。本文主要探讨教师层面的具体措施。
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积极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将教学理论和生活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验证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的合理性,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1.提高学生的政治认同
政治认同是指学生在实际的活动中,对当前的社会政治制度、政治体制、政治价值观等的肯定和接纳的情感体验,它能直接反映学生的价值观和价值判断理念,属于核心素养中社会参与部分。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对道德与法治學科的基础理论进行讲解,让学生准确地理解课本上的知识,掌握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基础理论;教师要选择一些时事案例和具有正能量的教学素材,并通过正确引导,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提高政治认同[4]。
例如,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一些流行的、具有正能量的爱国主义影视作品,如《战狼》系列、《我和我的祖国》《建军大业》《建党大业》等。在学生观看后,教师要对其中的片段或中心思想进行讲解,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政治认同感。此外,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写一篇观后感,让这种认同感扎根于学生心中,从而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属于核心素养中的文化基础部分。要想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及勇于探索的精神。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在由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过渡的重要阶段,理性思维的发育还不完善。这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习惯,并教会学生利用批判性思维来看待事情。
例如,在教学八年级上册“合理利用网络”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辩论环节,提出论点“初中生应该接触网络”,让学生自由发表言论,并收集材料来证明自己论点的正确性。学生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会对这个问题形成更加深入的认知,也会越来越理性地分析自己的观点。辩论可以充分锻炼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让学生在批判性思维的指导下,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在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核心素养。
3.提高学生的法治意识
法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法治意识也是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5]。所以,提高学生的法治意识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一个极其重要的任务。初中生处在思想观念变化较大、自我意识较强的关键阶段,因此,教师应加强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避免学生因法治意识淡薄而误入歧途。教师要将道德与法治学科的理论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受到启发并获得经验。
例如,在教学七年级下册的“生活需要法律”时,教师可以先为学生讲解一些基本的法律知识,然后为学生列举真实的青少年犯罪案例,讓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哪些行为是违法的,从而提高学生的法治意识。尤其是近几年校园霸凌案件频繁发生,教师更应该积极提高学生的法治意识,杜绝此类行为的发生。
4.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讲解教材中的理论知识,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以实现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由于道德与法治课程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与法治意识出发,并借助生活来展现这一内容,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小组合作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教师可以将学生划分成不同的小组,让学生明确探讨任务与要求,以设定、转换问题等方式来吸引学生,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启发学生的思维。初中生处于身心快速发展阶段,且受到青春期的影响,其自我意识与独立性都有了明显的提升。因此,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的指导作用,帮助学生完善知识体系,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供助力。
例如,在讲解“学习伴成长”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借助主题活动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以探讨活动的方式对初中阶段的学习内容进行研究,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的意义。这样不仅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还可以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使他们在与同学的互动与交流中实现思维的不断碰撞。值得注意的是,在学生探讨的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帮助学生养成积极的学习观念,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从而实现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目标。
5.创设生活情境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需要为学生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通过挖掘情境的教育价值来吸引学生,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实现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课堂模拟与表演,能够提高学生的带入感,深化其对知识的理解,调动其学习积极性。然后,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深化其对学科知识的理解。例如,在讲解“亲情之爱”这一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用图片、视频等为学生创设生活化情境。生活化的内容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直观感受,还可以让学生回想起所经历的事情,从而产生倾诉的欲望,理解所学习的内容。最后,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借助实践来丰富学生的情感,进而发挥情感教育的作用,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奠定基础。
结 语
综上所述,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需要注意的是,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及时引导。教师应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让每位学生都能成长为时代发展需要的、对社会有用的全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段锐琦.核心素养下初中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的构建[J].课程教育研究,2020(12):76.
黄晨.核心素养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法律意识的培养[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12):219.
徐红娜.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道德与法制课程教学[J].课程教育研究,2019(42):69-70.
张亚军.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探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08):180.
沈明海.核心素养观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智慧课堂的构建[J].新课程研究,2019(10):50-51.
作者简介:陈华水(1974.9—),男,广东吴川人,本科学历,中学一级教师,政治科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