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彦秋
江苏省新沂市人民医院老年病科,江苏新沂 221400
心力衰竭、快速房颤都是严重心脏疾病表现,心房颤动属于心律失常的一种表现形式,由不同原因引起的心力衰竭都会引起房颤,当心力衰竭、快速房颤两者同时出现时,会导致非常严重的血流动力学障碍,使原本存在的心力衰竭进一步严重,而心力衰竭加重又会导致快速房颤进一步严重,最终形成恶性循环,使患者的病死率明显升高[1-2]。对于心力衰竭伴快速房颤,积极采取措施复律,做好心室率的控制非常重要,能够使患者血流动力学得到明显改善,同时能够实现心力衰竭的有效控制[3]。药物是控制这类患者病情的重要方法,胺碘酮是Ⅲ类抗心律失常药,具有广谱性,其在心律失常治疗中的应用较为广泛[4]。该研究以该院2018年7月—2019年11月76例心力衰竭伴快速房颤患者为对象,具体分析胺碘酮在治疗中的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选择76例心力衰竭伴快速房颤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观察组38例,男14例以及女24例;年龄:38~92 岁,平均年龄(66.86±15.93)岁;原发疾病:风湿性心脏病9例,高血压性心脏病11例,冠心病15例,扩张性心脏病3例。对照组38例,男14例以及女24例;年龄:40~95岁,平均年龄(67.13±16.94)岁;原发疾病:风湿性心脏病10例,高血压性心脏病12例,冠心病14例,扩张性心脏病2例。两组年龄、性别、原发疾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纳入标准:①经临床检查确定存在心力衰竭及快速房颤;②房颤发生时间均短于1周;③无药物过敏史;④未接受过相关治疗;⑤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获得伦理委员会批准。(2)排除标准:①以往有房颤病史;②合并甲状腺相关疾病;③慢性肺部疾病;④Ⅱ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⑤非心力衰竭原因导致的房颤。
两组患者均接受相同常规治疗,包括利用利尿剂、转换酶抑制剂,且患者的治疗进行都在血压以及心电监护下进行。
对照组接受西地兰治疗,选择0.2 mg西地兰注射液(药品规格:0.4 mg/2 mL,国药准字 H31021070)溶入 150 mL生理盐水稀释后对患者实施慢速静脉推注,20 min后没有明显效果继续给予0.2 mg剂量,一天时间的总用药剂量控制在1.0 mg以下。
观察组接受胺碘酮治疗,选择盐酸胺碘酮注射液(3 mL:0.15 g,国药准字J20180044)3 mL溶入150 mg生理盐水中对患者进行慢速静脉注射,之后选择相同剂量以0.5 mg/min的速率进行维持静脉滴注,一天时间的用药剂量控制在800 mg以下。
疗效标准:显效:房颤转复,静息状态下心室率处于60~80次/min之间;好转:房颤由持续性房颤转为阵发性房颤,半个月内阵发性房颤减少超过60%,心室率处于81~100次/min之间;无效:未达到好转标准或较治疗前进一步严重。总有效率=显效率+好转率。
心室率:分别在用药前、用药后15 min、用药后30 min、用药后60 min、用药后120 min测定两组患者心室率。
不良反应:比较两组用药后低血压、一过性Ⅰ度房室传导阻滞、一过性窦性心动过缓、严重窦性心动过缓、严重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
采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进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11%,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73.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n(%)]Table 1 Comparison of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reatment between the two groups[n(%)]
观察组与对照组用药前心室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后15 min两组心室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后 30 min、用药后 60 min、用药后 120 min观察组心室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表2 两组用药前后心室率比较[(±s),次/min]Table 2 Comparison of ventricular rat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medication[(±s),times/min]
表2 两组用药前后心室率比较[(±s),次/min]Table 2 Comparison of ventricular rat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medication[(±s),times/min]
组别 用药前 用药后15 min 用药后30 min 用药后60 min 用药后120 min观察组(n=38)对照组(n=38)t值P值139.86±20.13 138.79±18.92 0.239 0.812 130.35±15.75 134.65±16.23 1.172 0.245 117.15±10.21 130.35±12.18 5.120<0.001 105.12±8.79 116.35±10.42 5.078<0.001 92.38±7.45 110.12±8.79 9.491<0.001
观察组用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53%,与对照组用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7.89%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3。
表3 两组用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n(%)]Table 3 Comparison of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n(%)]
心力衰竭患者中有1/5左右会有房颤表现,快速房颤会使患者有明显不适感,同时血流动力学会有明显异常变化,特别是当患者合并存在明显器质性心脏病时,会表现出低血压、心功能恶化,甚至休克,明显增高死亡风险[5-6]。实际上心力衰竭与快速房颤互为因果,两者会相互影响,形成恶性循环[7],因此在确诊后给予积极的干预非常重要。
对于这类患者治疗的首要目的是转复窦性心律、降低心室率,临床可选择的药物包括β受体阻滞剂、洋地黄、普罗帕酮、钙离子拮抗剂等,不过当合并心力衰竭,其中多种药物在应用上都受到限制,或者疗效会受到明显影响[8]。该研究观察组应用的胺碘酮为唯一不会产生明显负性肌力作用的一类广谱抗心律失常药,在危重症快速心律失常治疗中胺碘酮静脉制剂的应用非常广泛[9]。胺碘酮这一药物具有多通道阻断的作用,胺碘酮能够起到良好防颤抗颤效果主要是由于可抑制窦房结和房室交界区的自律性,使心房、房室结、房室旁路传导减慢,使心房肌,心室肌的动作电位时程延长,使有效不应期、复极时间延长,使逆向有效不应期、旁道前向延长,使各类微折返得以终止,因此能够实现抗颤效果的发挥[10-11]。选择胺碘酮静脉用药,能够实现冠状动脉有效扩张,使外周阻力下降,使心脏负荷减轻,使心肌耗氧降低[12]。该研究观察组通过应用胺碘酮治疗,结果显示治疗总有效率为92.11%,较应用西地兰治疗的对照组总有效率73.68%明显更高(P<0.05),另外观察组用药后 30 min、用药后60 min、用药后120 min心室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选择胺碘酮治疗,能够更明显控制心室率,稳定心力衰竭伴快速房颤的病情。类似研究[13]显示,研究组治疗后显效28例、有效12例、无效6例,治疗总有效率为87.0%(40/46),对照组治疗后显效30例、有效11例、无效5例,治疗总有效率为89.1%(41/46),两组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该研究结果存在差异,分析是由于两项研究对照组应用的药物不同导致,但仍可证实胺碘酮在治疗中能够获得较高有效率。另外该研究观察组用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53%,与对照组用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7.89%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胺碘酮在心力衰竭伴快速房颤患者治疗中的应用安全性良好,不会明显增加不良反应。类似研究[14]显示,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 11.11%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 22.22%(P<0.05),与该研究结果具有一定差异,分析是由于两项研究在纳入对象的特征上存在差异,与纳入对象的体质等特征有关,但均可证实胺碘酮应用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治疗安全性较高。
综上所述,胺碘酮治疗心力衰竭伴快速房颤的短时疗效良好,可更有效控制心室率水平,提升整体治疗效果,同时治疗安全性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