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兰州市西固区福利路第三小学
关于小学生“写什么”的问题,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寄语《新少年》的作者和读者们,“希望你们写那些知道得最亲切的东西”“要挑了解得比较确切的,感受得比较深刻的来写”。也就是说,学生尽量不受范文、案例等条条框框的影响,要表达个人的思想,打开思路,从而产生写的欲望,写出想写的内容。学生的写作冲动是基于个人的思路和情感产生的,因此,教师需要调动学生“我手写我心”的情感,放手让学生想和写,使得学生的思维不受禁锢,充分展现个性。
让学生写自己最为亲近熟悉的人物,实际上也就是让学生对这一人物进行“回忆式”的搜索。既然熟悉,脑海中就会立刻浮现这一人物,与其朝夕相处,对方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会印象深刻。当教师让学生以此为写作主题,他们则会有最为真实的生活素材。教师不必刻意要求学生如何写人物的言行、人物的外貌、人物的特征,而是引导他们在脑海中勾勒出人物的整体特征。例如,有学生这样写道:“我最不喜欢妈妈唠叨,一听她唠叨就心烦。可是我还是爱她,因为她会给我做好吃的,会带我去旅游。每天上床睡觉,她都会陪我,给我讲故事。”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这位学生的妈妈给予自己孩子的爱,这种爱滋养着孩子的心灵,而孩子产生的小烦恼,又是“爱”之太深的结果,也是孩子逐渐成长的一种独立宣言。当学生乐意去写自己熟悉和亲切的人物时,对于写作就不会产生排斥,而是一种愉悦的心理体验,能主动进行记忆搜索,自然而然地表达自己的个性声音。
曾几何时,“记一次有意义的活动”等命题作文,让不少学生挖空心思,连连感叹,到底什么是有意义的活动?他们东拉西扯,生搬硬套,尽管话语不多,但是已经失去了写作的真味。不妨,教师可引导学生,让他们决定写发生在自己身边的、记忆最为深刻的事情,不提过多要求,只是稍作点拨。事情的发生会给学生留下害怕、惊恐、快乐、开心等印象。有学生写道:“有一天,我跟着大孩子到山上去玩,山上的野花开得很烂漫,我顺手采了一些,打算带回家插在花瓶里,可是一转身,发现一个人都不见了,我吓得大哭起来。正哭着,却又看到他们一个个从躲藏的地方纷纷跑过来,原来他们在故意吓唬我。”学生亲历了这一段“恶作剧”,留下了深刻印象。从这一习作中,教师可以看出孩童的天真烂漫。而学生因为不必刻意去想究竟怎么写才能有意义,自己便会主动挖掘印象深刻的事件,现成的素材,拿来就写,从中又回味了独特的经历,也体会到作文的乐趣。可以说,让学生写什么、怎么写,实际上就是一种练笔,从不会写到有目的地写,循序渐进,渐次进阶。
尽管对于中年级学生来说,深刻地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还不具备,但是,任何一件与其生活有关的事情都会带给他们一种体验和感受。教师引领学生感悟生活小事,可采取循循善诱的方法,让学生能够对自己生活的小事提出看法,或者是发挥想象力,让小事成为催生小学生思维跃动的活化剂,从而使得学生能够由浅入深地分析和体会。教师可让学生想一想发生在自己生活中的小事,以及某件小事带给自己怎样的感悟。在教师的引导下,有学生这样写道:“今天,我和爸爸过马路,绿灯没有亮,就有不少人开始横穿马路。爸爸告诉我,这样非常危险,一定要记住‘红灯停、绿灯行’。但是,为什么还有很多人不看红绿灯,随意横穿马路呢?爸爸说,这是不遵守交通规则。我在想,如果人人都遵守规则,那么,大家的生活就会变得更美好。”让学生通过习作方式讲述身边小事,可以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提高其对真善美的辨别能力,无形中也让习作的意义更为多元。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很多优秀的课文能够带给学生无限思考,教师可以抓住这一契机,让学生将自己的想象通过文字表达出来,一方面,让学生与文本产生共鸣,延伸主题;另一方面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联想意识,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例如,在教学《触摸春天》一课后,笔者提出问题,安静仅仅是触摸春天吗,她还会触摸到什么?让学生想象一下并写出几句话。有学生写道,安静还可以触摸到夏天被晒烫的墙壁,触摸到清凉的河水;还可以触摸到秋天的大苹果,闻到丰收的味道;还可以触摸到冰凉的雪花,体验踩雪的欢乐……进行这样的延伸阅读与感悟,就算是语言能力再差的学生都能写出一两句,这不单单是一种训练,实际上也彰显出学生的善良与纯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