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临洮县衙下集镇鹁鸽崖小学
写作是小学语文教学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学生写作能力的高低,是语文素养方面的综合体现,更是学生们认识世界、认识自我,以及进行创造表述的过程。但是,现实中还存在学生怕写作文、乡村教师也怕教作文的现象。那么,在这样被动学习的情况下,学生们很难提高写作水平。如何改变这一现象呢?下面,笔者就这个问题谈一下自己的体会。
对于小学生来说,很多学生并没有掌握足够的写作技巧,在作文写作过程中也有着表达错误或者表达技巧匮乏的问题,为了培养学生的写作技巧,教师应当将阅读教学同写作教学结合起来。在阅读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写作技巧可能有很多,教师要对这些写作技巧进行总结,在阅读中穿插写作教学的相关内容,引导学生在写作中组织和驾驭语言,提升写作能力。如,在教学北师大版《三峡之秋》时,为了锻炼学生的写作技巧,首先,教师可让学生找出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抓住哪些事物的特点去写了?通过指导分析,学生了解了作者是抓住不同时间的典型事物的特点进行描写的。早晨,抓住露水与橘柚树的变化特点;中午,抓住江水奔涌的特点;黄昏,抓住雾的特点;夜晚,抓住渔火、月亮的特点等,选择这些景物不仅准确地表现了三峡之秋的特点,而且也充分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与赞美之情。课文读来如诗如画,于是,趁热打铁,教师可要求学生模仿课文,按时间顺序进行景物片段描写。
学生之所以怕写作,主要是小学生生活阅历少、知识面窄、心中没有写作素材,这样,当作文任务布置下去之后,他们会觉得无事可写、无话可说,只能胡编乱造。对此,光靠教师一味地说是起不到什么作用的,而最好的做法就是引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养成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1.激发观察兴趣。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观察的重要性。只有对周围的事物了解多了,认识深了,视野才会更加开阔,感受才会更加强烈,作文才会有无穷无尽的材料。利用学生的具体习作来说明,平时观察不多,写作时无话可说;观察不详细,写作不具体。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去观察周围的事物。学生观察详细了,收获就多了,写作积极性也就高了。
2.指导观察活动。教师可引导学生把自己亲身经历或参与的活动写出来,只有把自己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东西写出来了,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就是很好的作文。为了写好作文,教师必须指导学生有目的、有顺序、有重点地去观察活动过程,不仅要观察事物的表面现象,还要分析事物的内在本质。如,指导写《篮球比赛》,首先,教学生按顺序观察:比赛前场上的气氛、队员的准备情况、比赛过程(重点观察)、观众的表现等。其次,指导学生按顺序写出习作来。
3.引导观察生活。生活是作文的源泉。文章都是生活在作者头脑中的反映,小学生的作文必须以生活为源泉。因此,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教给学生观察生活的方法与习惯,让学生按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去观察生活中的人和事,而且写出自己的切身体会。
俗话说:“三分文,七分改。”这句话点明了作文修改的重要性。修改是写作文很重要的一个环节,修改过程是对文章去粗取精的过程,也是进一步提高写作水平、在原文基础上进行再创作的过程。如,学生都知道王安石写《泊船瓜洲》时,其中一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从“到”“过”“入”“满”等十多个动词中反复修改,最后选定了“绿”字,而这一字用得极为生动。所以,告诉学生写完作文一定要检查、要修改,要养成“写完必修”的良好习惯。
作文讲评是对本次习作的分析和评价。它是作文教学过程中重要的一环,既是习作指导的继续和加深,又是习作讲评的巩固和提高。因此,在评价中教师要注重写法指导,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学生的作文,不管写景、写人、记事,不管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只要书写认真、语句通顺、条理清楚、有真情实感,都应当肯定、鼓励,让学生敢说敢写,放开手脚,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总之,对于农村学校的语文教师来说,只有从农村实际出发,根据农家学生的特点,帮助他们养成留心观察、注意积累、勤于练笔、乐于交流的良好习惯,指导他们把生活实践、乡土题材与阅读和写作知识紧密联系起来,才能促使他们形成技能技巧,逐渐地爱写作文、会写作文、写好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