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个性在自主阅读中张扬

2020-11-24 16:46:29金川总校第七小学
甘肃教育 2020年5期
关键词:张扬乌鸦笔者

○ 金川总校第七小学

阅读是一种再创造,它带有强烈的个性特征。没有个性的阅读,没有创造性的阅读,只是一种“死读书”。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致力于让阅读教学的课堂成为张扬学生个性的广阔天地。因此,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使阅读成为学生自主探究、张扬个性的过程。

一、“万紫千红总是春”——珍视独特体验

1.允许学生对同一问题发表不同看法。《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应提倡标新立异,允许学生见仁见智地解读作品,对作品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在教学中,笔者尊重并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独特的理解与感悟,允许、鼓励学生在民主的氛围中创造性地研读课文。如,教学柳宗元《江雪》时,笔者向学生提出了这么一个问题:“这么寒冷的天,这位老人仅仅是在钓鱼吗?”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学生说:“老人是在欣赏风景。万里江山,渔翁之意不在鱼,在乎雪景美!”有的学生说:“我觉得老人是在锻炼自己的意志,因为天寒可以锻炼人。”有的学生说:“这位老人与众不同,看起来很清高。”课堂上学生思维是那么深刻,那么活跃,那么独特,课堂也因智慧的生成而精彩。

2.鼓励学生用不同形式呈现阅读体验。由于学生的兴趣有别、个性特点不尽相同,因此他们所习惯的呈现阅读体验的方式也不一样:有的喜欢朗读,有的喜欢表演,有的喜欢表述……教师应该尊重他们的选择。如,阅读了《绝句》以后,笔者鼓励学生说:同学们的感受一定很深,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出来。于是,有的学生深情地诵读,有的拿起笔画出诗中的美景,有的把诗意写成一段散文……课堂成了学生积极参与、主动表现的舞台。

二、“千树万树梨花开”——培养求异思维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并不是说拿到一个阅读的材料,教师就可以放任自流,学生想怎么读就怎么读,如果这样,不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其实,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求异思维的切入点很多,教师要善于挖掘阅读材料中求异思维的因素。如,教《乌鸦喝水》时,笔者这样问:“乌鸦真聪明,想出好办法喝到瓶子里的水。你们就更聪明了,大家动动脑子想想,还有哪些办法能让乌鸦喝到水?”结果,学生们各抒已见,有的学生说:“我有更好的办法,乌鸦可以找来一根麦秆,就可以像我们喝可乐一样喝到水。”有的学生说:“乌鸦可以在瓶底啄开一个小洞,水就可以喝到了。”有的学生说:“乌鸦可以把瓶子斜放着,就可以喝到水。”

三、“春色满园关不住”——倡导合作交流

阅读并非全是个人的事,特别是对小学生来说,合作学习是重要的认知策略。学生在自读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将问题交给学习小组讨论交流共同解疑,教师要深入各组,参与讨论,并作必要的启示和点拨,引导学生再读书,在读中解决重难点,把读和议有机地结合起来。如,在教学《詹天佑》一文时,笔者先让学生自己读书思考。在学生独立感悟的前提下,再让四人小组自行选择确定文章某一个方面的内容,合作学习,设计展板,布置画面和解说词,设计操作,合作为“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詹天佑事迹展”的讲解做准备。结果学生汇报时,抓住了文章的要点,采用了多种方法进行展示,精彩纷呈。学生的个性也在创新思维的过程中得到了张扬。

四、“春风又绿江南岸”——注重激励评价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赞赏、激励的评价语言不仅能激发学生积极学习,对课文产生浓厚兴趣,而且能营造出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坚定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如,对学生朗读的评价,不采用“读得不错,很好”这类笼统的评价语,要根据学生朗读实际水平评价:“读得有感情,把诗人心情都表达出来了。”“语音很准确,并且没有漏字。”在学生回答不正确或不完全正确时,可采用“敢于积极发表意见,但思路要换一换”“这个问题,答对了一半,再想想另一半,老师相信你一定会想出来的。”教师的评价还要特别注意鼓励后进生主动发言,而且在发言的质量上不要提太高的要求。这样,学生就会感到教师态度诚恳,评价中肯,进而产生主动求知的心理冲动,以良好心态进入学习状态。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只要根植于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基础,珍视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大力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发散思维,就能让学生的个性在阅读的实践活动中得到张扬。

猜你喜欢
张扬乌鸦笔者
爱,无须张扬
小读者(2021年2期)2021-03-29 05:03:48
魔高一丈 就要张扬 Ducati XDiavel
车迷(2020年7期)2020-08-10 06:41:00
小乌鸦
乌鸦喝水后传
低调而不张扬的七都
苏州杂志(2016年6期)2016-02-28 16:32:18
果敢跳tone的张扬态度
Coco薇(2015年12期)2015-12-10 03:48:48
乌鸦搬家
两个插件,让Chrome变身iPhone
Google Reader订阅按需读
性能相差达32%
微型计算机(2009年3期)2009-01-22 02:2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