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吴楠
针对当前国内外的社会环境,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我们必须深刻了解中国共产党面对的外界不稳定环境的考验、市场经济波动的考验、执政能力的考验、改革开放中与各国友好关系培养的考验等方面的复杂不稳定性和长期存在性,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面临的腐败消极的危险、与群众脱离的危险、执政能力尚待提高的危险、精神懈怠方面的危险等问题的严峻性和敏锐性,进一步地保持战略定力,并且在治理能力的提高上继续坚持问题导向,促进全面从严治党能够在纵向维度上实现深度的发展[1]。为了加强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和发展,文章结合日常工作实际,从三个角度对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根本动力进行阐述,并给出相应对策。
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根本动力。社会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就会发生转变,而生产关系的变化则是由于物质生产力的发展造成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相互适应是大多数社会发展和进步的体现。生产力在发展之后,如果生产关系不能与之相适应,那么生产力的发展便会受到阻碍,甚至严重破坏生产力所取得的成果。
基层党组织的建设是一个时代命题。当前,关乎发展整体重要变革的关键因素之一是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其发展对党以及国家的工作提出了进一步更为细致的要求。因此,调节我国目前的生产关系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必不可少的。在这些新目标之中,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应在坚持促进发展的前提条件下,努力改善各地区发展不平衡、发展不充分的现状,着力实现并逐步满足群众美好生活的愿景和诉求,这是当下最为重要的事情之一[2]。因此,从国家层面上看,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点要逐渐转移。尽管我国的国家发展战略价值取向也在发生变化,但无论我们的重点和价值取向怎么变化,党的最终目标都是为了促进基层社会的发展。并且基层社会中的具体社会组织、家庭、个人等一直是中国共产党工作和价值取向的指向。同时,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点始终指向基层社会的善治、和谐以及稳定。因此,在改革发展不充分、各地区间发展不平衡、人民对于美好生活诉求等方面,最为重要的“阵地”始终是基层。
简而言之,想要满足群众美好生活愿景和诉求等的主要矛盾,实现基层党组织建设是关键。这就要求从根本上强化建设基层党组织。如果职能边缘化、工作内容虚化、业务能力弱化的状况都发生于党的基层组织,那么社会主要矛盾转换所赋予的历史使命将很难由基层党组织承担起来。因此,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建设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根本动力。
党组织寻求自我完善是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内在动力。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们党最鲜明的品质始终是以严格的要求对党组织进行管理,并积极对自身开展自我革命。对我党而言,不断提升自身的业务能力,对自身存在的问题要及时自我改善,提高自身的道德品质,积极实现自我净化”。这是党能永葆生机、保持其先进性的前提,也是帮助中国共产党适应新的时代和形势的重要举措。
目前,我国现存的社会主要矛盾涉及了全局的变革,社会治理重心由上逐渐转移到基层组织。因此,在建设基层党组织方面,也有了新的要求。那就是,自我完善和自我革新是基层党组织急需完成的事。在经济基础改变的前提下,党组织的上层建设也需要进行对应的变革,这是唯物史观的观点。否则,它将妨碍经济基础的发展。此情况下,上层建设就包含了基层党组织。所以,基层党组织为了适应社会,需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革。同时,党组织的职能同样需要随社会条件而变化。基层党组织想要承担其使命,保持活力,它本身和其职能就必须适应社会,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这样,基层党组织就必须积极寻找自身存在的问题并将其改正,或积极寻求对自身的变革,这是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内在动力。
在社会主要矛盾的转换、社会治理重心由上层逐步转移到基层的情境之下,党的基层组织实现自我完善以及自我革新的主要目标,是需要实现功能转型“由务虚转务实”。但是,不适应的问题依然存在。具体表现在:第一,思想观念的不适应;第二,基层党组织的机构设置上不适应。这都是由于转型尚在摸索的阶段。基层党组织必须有能力担负起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为了达成这个目标,将不适应的问题进行自我变革和自我完善是必不可少的。
外部压力的倒逼是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外在动力。党治理国家的水平体现在当面临威胁和挑战时,拥有将其转化为动力的能力。也就是说,基层党组织在遇到来自外界的挑战时,要有将其转化为内在的动力的能力。这是因为基层党组织是中国共产党执政体系有机构成的一部分。意识形态的渗透对国家文化和政治安全具有严重影响,例如,恶意分裂主义、极端主义“三股势力”、妨碍社会和谐发展的恐怖主义,这些都能够影响国家基层党组织的能力。如不处理,压力就会向基层传导和散发,基层党组织会因而受到影响。这就要求基层党组织必须专注于建设自身,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当人民群众感到幸福,生活环境安全,生活水平得到提高时,外部的压力就会得到缓解。应对外部压力最好的办法就是将压力变为动力。为此,在基层党组织中,工作方式的适应性变革非常重要。基层党组织要自发地采取行动,为国家的安全和稳定打下基础。
此外,外界的威胁并不是基层党组织的全部压力,一些其他的外部压力也会对基层党组织具有影响,也能使党组织将压力化为动力。
在当下的中国,最为明显且影响最大的技术进步,当是以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普遍应用。网络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新的生产力,对当代中国社会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网络信息技术正在以其技术革新、形式革新和理念革新改变着我国的经济形态,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消费方式和交往方式,并重塑着新型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同时还要看到,它不仅改变着人类社会的结构形式,而且改变着政府与社会、公民的关系。可以看到,网络信息技术带来的这些变化,构成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一种新型的社会政治环境,对基层党组织建设产生着技术性倒逼和技术性推动的双重影响,进而使得网络信息技术成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辅助动力。毫无疑问,在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以及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过程中,网络信息技术的运用己经是其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要求。这一要求正好搭上网络信息技术进步的快车,而且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从而为运用网络信息技术进行“互联网+党建”和社会治理提供了战略引导和政策保障。例如,国务院在2015 年发布了眼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明确要求各地各级政府将大数据应用于社会治理创新,为有效处理复杂的社会问题提供新的技术手段,使大数据成为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新途径。又如,在十九大报告中,中央把社会治理的“智能化”作为创新社会治理的一个向度提了出来。这样,在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以及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过程中,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就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甚至成为基层党组织建设质量的一个重要考核指标。这种情况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在基层党组织建设中,许多地方主动适应网络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发展对党的建设提出的新要求,坚持与时代同步、与科技同行,积极推进“互联网+党建”“智慧党建”,为基层党建插上了互联网翅膀。
之所以说网络信息技术是基层党组织建设的辅助动力,并不是说它在基层党组织建设过程中的重要性程度不够,而是说在基层党组织建设过程中,我们只能把它作为一种技术性的辅助手段,却不能把它当作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根本,不能仅仅为了技术而技术,否则就会使得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本与末出现倒置,就会导致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技术主义取向以及相应的技术伦理难题。
基于对网络信息技术在基层党组织建设以及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过程中可能产生难题的考量,如何做到适度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是不能回避的一个重要议题。应当认识到,技术只不过是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工具,它可以为基层党组织建设提供信息化、智能化的便利和平台,要体现以人为本、为人服务的原则。这就是说,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并不是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全部。与此同时,对于网络信息技术的两面性及其对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影响,也应当有充分认识。网络信息技术的两面性主要是指:一方面,它具有便捷性、即时性、平等性、精准性等特征,这促进着基层党组织活动的有效性,提高了基层党组织活动的效率,提升了基层党组织党内民主的实现程度,增进了基层党组织服务的精准程度;另一方面,它具有匿名性、间接性、弥散性、去中心化等特征,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基层党组织活动的现场感、真实性,提高了基层党组织信息传递扭曲的可能性,导致了基层党员人际关系的疏远,并影响着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号召力等。
总之,网络信息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是大势所趋,基层党组织建设必须顺应这一趋势,使之真正成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动力。
实现宏伟梦想、推动伟大事业、展开伟大斗争、发展伟大工程的主要阵地是基层。基层党组织具有缓解社会矛盾,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作用。但是,基层党组织无法满足新时期党的历史责任与使命担当。当前,基层党组织尚存在比较严重的职能边缘化、工作内容虚化的问题。解决好这些问题,既是破解基层党组织建设不适应新时代要求的问题,也是基层党组织目前急需做到的事。此外,由于基层党组织各自的状况不同,应充分利用好各自优势,针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加强党组织的自我完善,充分发挥好外在动力,将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适合行业需要的坚强堡垒,社会经济发展的坚强的组织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