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胡伟 罗丹萍 沈萍
西方国家在二十世纪初开始进行研究领导力的相关问题,在后来的发展中,教育界的众多学者不断地对其进行完善、革新,促进深化领导力理论,让领导力的研究不断走向成熟。在学者们的积极探索情况下,研究大学生领导力方面逐渐收获丰硕的成果,并且获得社会各界的认可。但是,纵观整体研究成果,由于我国相较于国外的研究起步较晚,研究该方面的内容缺乏系统性。
相较于发达国家而言,我国大学生领导力教育还相对滞后,总体上可以观察到,大学生领导力教育起步的时间较晚,同时发展的速度较慢,是一个不可忽视的事实。在大学生群体中,领导力是不可缺少的综合素质,深刻地影响到大学生的生活以及未来的就业情况[1]。国外诸多高校已经予以学生领导力课程培训高度的重视,但是我国高校领导力教育工作以及课程开发水平尚处于探索的阶段,还应该不断地提升此方面的发展水平。经过相关调查显示,在大学生领导力开发现状与需求方面,未参加过任何形式的领导力教育的学生有72.30%,进行过学校举办的有关领导力的课程以及讲座等项目的有27.70%。通过对相关数据观察,可以直观地了解到目前国内高校领导力开发尚待完善,还不能与大学生的实际需求有较好的适应度。
首先,有助于了解新发展时期中大学生领导力的发展情况。在网络化高速发展的环境下,互联网技术密切地融合互联网思维,促进大学生领导力获得变革[2]。因为互联网时代的快速变革,让领导力内涵也产生了全新的改变。
其次,深化对领导力的认识。针对大学生领导力的理解,尽管说法不一,但是具有较多的共性。例如,有的观点把大学生领导力当作是一种能力,包括自我认知的能力、人际关系的协调能力、创造思维能力、灵活的适应能力以及承诺和服务的能力等;有的观点把大学生领导力当作一种过程,即自我目标实现和团体目标实现的过程,包括连续性的观察以及学习、进行社会实践、有效地利用周围各种资源等,以实现领导的能力。通过研究大学生领导力培养的内容,可以明确领导力的认知,有助于找到将大学生领导力增强的科学途径。
国内高校的领导力培养发展较晚,当前关于领导力培养的教育理念并没有与时俱进的革新。尽管大部分的高校已经设置领导力培养的讲座,并展开授课,但是并没有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联性处理好,缺乏二者之间的相通性,侧重经课程教授的方式传达领导力有关知识内容,并未有先进化的更新培育理念[3]。其实,“领导创新项目”的最终目标就是培养新型的领导者,拥有全球视野以及多元文化意识,同时具备较高的使命感、社会责任感。但是,我国高校进行的大学生领导力培养中,关于理念认知以及目标定位等还是相对模糊,并无科学的教育目标。
高校对大学生领导力培养的方式相对单一,很多高校是具有类似的授课途径,即以课程、讲座为主,社团活动、社会实践为辅,并未采取具备人性化的以及充满创新性的教育模式。例如采取角色扮演、现场模拟以及跟企业联合培训等科学的举措,以及缺少运用学生感兴趣的案例分析方式、小组辩论方式、团队素质拓展训练等教育模式,降低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削弱了领导力教育成效。
开展我国大学生领导力教育培养,应该知晓要采取哪种领导力理论对于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的实践实施指导,才能实现大学生领导力培养的预期目标。美国将领导理论分为两个,即工业社会领导理论(领导特质理论、领导行为理论、领导情景理论等)、后工业社会领导理论[4]。工业社会领导理论的中心就是领导者,基于此理念下对领导力有关问题展开思考,此时期大学生领导力发展项目就是着重培养大学生个体技能,各类学生组织的主要负责人就是学生领导者。后工业社会领导理论是关注领导者、被领导者合作期间展开共同发展,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发展的大学生领导力项目主要以此为基础,包括关系型领导力发展模型、挑战型领导力发展模型以及服务型领导力发展模型等。当下我国的大学生领导力培养的实践,并未形成良好的理论自觉,主要的体现就是忽略领导力理论的基础性作用以及探索针对大学生领导力发展的理论建构。
在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加强的关键目标[5]。而且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中,同样将“立足学生全面发展”作为新时期的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任务。所以,基于全球化高速发展的形势下,社会所需求的人才具有更加多元化的态势,大学生需要具备更高的综合素养,才能适应未来的工作岗位。因此,高校需要注重将增强大学生的领导力培养当作重要的实现目标,实事求是,基于考虑学生个性发展的基础上,提供给学生最优的领导力培养的教育。
大学生领导力的培养,属于系统性的工程,需要长期的过程,高校应该密切地联系起自身发展实际,通过实际的调研、分析、探索,适当提升培养大学生领导力的投入力度[6]。例如,构建起专门的组织机构,纳入高素质的、分配合理的导师团队,其中的教育者均是素质优良、经验丰富的人员。然后进行集体的讨论,集中集体智慧,提出科学的、实用性较高的培养体系,让大学生领导力的培养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都全面贯穿,并达到在润物无声的环境下将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目标。
高校要注重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的实践,评估各个时期大学生的领导力水平,进行整体把握以后,再积极地探索领导力的形成机制。也就是说,应该详尽地掌握大学生领导力形成的影响因素,是大学生领导力教育途径的关键基础[7]。高校应该切实地发挥自身优势,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交流平台,包括高校内部的交流平台,以及高校跟企业之间的实践平台等,创建有助于增强学生领导力的特定的、多样化的环境。所以,高校可以跟高校之间加强联系,进行互相学习,传授关于先进的大学生领导力培养的方法,也可以广泛地跟校外企业进行合作,提供给学生走出校园、迈入工作岗位等重要的机会,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锻炼自身的领导力。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企事业单位在考查大学生综合素质方面更加严格,其中需要大学生具备良好的领导力,才能适应社会和工作岗位提出的要求。所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期间,如何切实提升大学生在校期间的领导力是一项重要的内容。就调查分析显示,我国目前大学的领导力培养还是存在诸多弊端,应该积极地进行分析并科学改善。另外,高校领导力教育水平的提升,有赖于社会、政府、高校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所以要密切加强各方力量的协作,推动大学生领导力培养得到更好的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