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丹
(内蒙古民族大学 生命科学与食品学院,内蒙古 通辽028043)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迅速,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其中,关于“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是焦点之一。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是与大学生接触最多的群体。国内从1953年清华大学首先设立辅导员岗位开始,到2007年教育部在优秀教师评选中增设辅导员奖项,如今,高校辅导员工作愈加得到教育界的认可。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大学阶段是一个人三观形成的关键期,辅导员素质会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强化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有力保障。
青年是国家的未来。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受到中华传统美德的熏陶,也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呈现明显的多元化,辅导员工作面临巨大挑战[2]。长期以来,人们对辅导员工作一直有偏见,认为没有技术含量。但要真正做好这项工作,不仅要有厚实的知识储备,还要有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民族地区多分布在边疆,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地区社会发展。民族地区高校因为其特殊地理位置,少数民族学生比重大,他们具有较强的民族认同感,渴望得到尊重。民族地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是强化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政教育、帮助其树立正确家国情怀的重要一环。本文通过在民族地区高校针对不同民族、专业、年级同学发放问卷等形式,总结目前民族地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统计了大学生群体提出的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代表性建议,以期为促进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更好地服务于学生提供参考。
辅导员是大学生在校期间日常事务的主要管理者,要处理学生学习和生活中各种“琐事”,辅导员的个人魅力影响着大学生的成长[3]。辅导员虽有明确的岗位要求,但一直缺乏独立的系统理论。相较于高校其他岗位,辅导员岗位的要求较宽松。一般有硕士学历,通过相关辅导员考核和培训就可以。所以,辅导员队伍个人教育背景、综合素质、处事原则等差异均较大,部分人员没有相关管理经验,个别人员能力明显不足,这些都不利于辅导员工作的开展。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高校应当按照不低于1:200 的师生比例设置辅导员岗位。辅导员数量增加的同时,也存在人员流动性过大的问题。辅导员工作琐碎,涉及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这就导致辅导员每天忙于各种事务的处理。另外,学生一旦出现问题,辅导员就会成为问责对象[4]。所以,辅导员大多是合同制教师,过渡性岗位。例如某学院三年内,由于各种原因前后换了五位辅导员。人员的过快更替破坏了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性,更不利于辅导员工作的衔接。
辅导员工作本质上是做人的工作。辅导员需要面对成千上万来自不同地域、民族的学生,做好众多学生的思想工作对辅导员能力有很高的要求。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华传统美德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在青年学生的身上体现得更加明显,单纯的讲道理对现在的大学生不管用了。大多数辅导员开展工作,主要还是通过班会等方法,效果有限。如何有效开展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并进一步付诸实践。
民族地区主要分布在我国经济文化相对落后、交通不便的区域,少数民族大学生属于少数民族中的优秀分子,他们承担着日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任。民族地区高校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往往有相对较多的少数民族大学生,这些学生由于其民族文化以及成长环境的差异,在价值观以及思维方式等方面与汉族大学生有明显不同。加上受到汉语水平的限制,容易形成小团体。因此,针对这部分学生的教育工作,最好是由精通双语、了解少数民族文化的辅导员开展。语言是民族文化交流的基础,同民族的辅导员具有先天的优势,但很多民族地区高校缺乏这类辅导员。
加强制度建设,用制度去保障和规范辅导员权益和行为。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就提到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要性。2006年教育部颁布《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提出应把辅导员队伍建设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为进一步推动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发展,2014年教育部印发《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从思政教育、学业指导等方面对辅导员能力进行了要求。在此基础上,高校应结合自身发展,真正地将辅导员工作落到实处。
辅导员应经常深入学生群体,想学生所想,做学生的知心朋友。高校辅导员有明确的岗位职责,从业人员要想真正做好工作,需要热爱教育事业,在大学生培养方面,像对待自己孩子一样真心爱护学生,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为了学生,在学习上严格要求,在生活上细致入微。同时,在工作中要自信满满,具有较强的职业幸福感。高校辅导员的这种职业认同也正是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基础,是做好辅导员工作的保障[5]。
辅导员是大学生的人生导师。辅导员工作内容丰富,日常事务管理、思想政治教育、学业指导、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等方面均对辅导员能力有较高要求。因此,高校必须要加强入职辅导员职业教育,通过岗前培训、进修学习、职业能力竞赛等各种形式大力提升辅导员的职业能力,以点带面促进辅导员队伍建设。而最重要的是辅导员从业人员应该要有一颗年轻的心、进取的心,并以《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勇于创新,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时代发展,做好辅导员工作。
党和国家始终以实现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为宗旨,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不断巩固和发展。在上述目标的实现中,加强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功不可没,而不同民族之间文化认同则是其实现民族团结的基础。加强文化认同的关键是处理好汉族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的关系,民族地区高校辅导员应该尊重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不断增强各民族“三个离不开”和“五个认同”意识,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只有这样才能指导各民族学生实现“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美好愿景。
没有稳定的队伍就不会有优秀的成绩。想留住人才需要解决辅导员岗位存在的实际问题,需要拿出有力措施落实。高校要对辅导员工作奖惩分明,对工作倦怠的人员要明确责任,影响严重的该停职就停职;对业绩突出的人员给予必要奖励,以带动更多的辅导员共同进步。同时,注重精通双语的少数民族优秀辅导员培养,建立健全人才储备机制,为做好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和稳定队伍打下坚实基础。只有稳定的辅导员队伍,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学生。
总之,民族地区高校是培养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合格人才的摇篮,不仅需要优秀教学科研队伍,也需要优秀的辅导员队伍。找准民族地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并对应施策,有利于辅导员队伍自身建设及合格人才的培养,也是维护民族地区社会和谐稳定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