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鲁晓静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1]。因此,充分和高质量就业成为高等教育以及中等职业教育向国家培养和输送人才的最终目标。
近年来,随着《中国制造2025》的提出,“中国制造”已经向“中国质造”和“中国智造”上积极转变,中国制造业的创新型转变需要大批具有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基础的技能型人才,这些人才具备的不仅仅是过硬的专业能力,还需要有较高的综合素质以及社会适应能力,为了提高这些人才的能力,中职类院校担负着重要的责任。
中职生的年龄处于15 ~18 周岁之间,年龄小,可培养性强,若有好的引导与培养,在未来会成为中国制造大军的中坚力量,发挥中流砥柱的作用。但是,在中职院校良好发展势头的前景下,我们也看到了其在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其中,最显著的问题就是中职生的就业问题。由于中职生年龄偏小,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还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加之他们对自己的定位不明确,过高的工作期望、盲目的攀比别人、迷茫的职业方向、焦虑的求职状态等都影响着中职生的就业选择与职业生涯[2]。如何让中职生在入学起就有充分的自我认知,有明确的目标方向以及良好的企业适应能力是培养优秀职业人的基础,也是中职教育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
积极心理学是近些年来心理学领域的一场革命,它在以人为本的价值定位下,研究人类的积极心理品质,探索个人的优点与积极因素,挖掘个人潜在能力,促进个体的健康幸福与和谐发展。部分中职生由于生长环境、家庭教育、社会评价等方面的影响,尤其是家庭教育中父母从小到大的负性评价,使得其内心会产生自卑、学习倦怠、迷茫、焦虑等心理问题,运用积极心理学的思想与方法,可以提升学生的自信水平,缓解或预防常见心理问题的发生[3]。
因此,文章以积极心理学为理论基础,对中职生就业心理进行全面的了解,根据其心理特点予以积极的关注与支持,鼓励与培养。并以积极心理学为出发点,构建一套适合中职生的就业指导体系。
本研究以辽宁省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访谈与问卷调查法,调查分析了省内六所中职院校的711 名中职生,其中,女生489 人,约占总人数的2/3;男生222 人,约占总人数的1/3。女多男少的原因是调查所选的专业多为医药、文史类,理工科学校相对较少。
首先,根据对学生以及教师的个人访谈结果制定了“中职生就业心理调查问卷”。该问卷包含23 道题,分别从对当前就业形势的了解、职业能力认知、职业价值观、就业心理、职业目标及是否需要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等方面进行了调查。
其次,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统计结果显示,虽然55.7%的学生做过职业生涯规划,但是并不清晰,22.64%学生没有做过职业生涯规划。进一步调查其原因发现,虽然部分学校开设了职业指导课,但大部分教师将讲授的重点放在了就业形势及政策,简历的制作上等,没有具体涉及如何根据自己的个人情况、专业、性格特点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也很少有教师将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应用到实践中,使得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不是非常了解;从调查中发现,21%的学生从不参加学校组织的职业生涯类的社会实践活动,61%的学生从入学以来也只是偶尔(1 ~3 次)参加社会实践的活动,当然,这一结果也有可能与学校组织实践活动较少有关,使得学生想参加但是没有机会;值得欣慰的是,约98%的学生认为学校有必要进行就业指导教育,这一结果也意味着学生已经意识到职业生涯规划对自己未来人生的重要性,并有强烈的意愿去学习,当然这也进一步支持了前面的假设,即学校开展的职业指导类的实践活动相对较少;另外对学生就业心理的调查显示,85%的学生对未来的就业感到担忧和不安,不安的原因可能与目前就业形势的严峻有关,当然,也与学生的自信程度、心理素质高低有关。
最后,根据调查结果,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构建职业指导体系。根据六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访谈及问卷调查结果,归纳出学生在求职就业中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并根据学生的心理需求,设计适合学生的教育形式,对学生进行阶段性、连续性的就业指导体系,并将该体系运用实践,在实践中进一步调整与完善,形成科学有效的就业指导体系。
1.科学安排职业指导授课时间
必须打破传统的职业指导课集中授课模式,在中职的三年学习中,分阶段安排职业指导的授课内容。使得每一学年的课程符合学生当阶段对职业生涯规划的需求,如一年级的职业指导课重在使学生形成职业认知,了解自身特点与优势,根据自己的性格特点与兴趣初步制定自己的职业目标,并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二年级的职业指导课重在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与不断提升个人的职业能力,与此课同时,不断调整一年级设定的职业目标,继续培养积极心理品质;三年级的职业指导课重在传授学生的求职技巧,在准确把握当前的就业形势的情况下,为学生提供更为科学、合理的职业指导。
2.合理设置职业指导授课内容
职业指导的授课内容应该包括五个模块的内容,分别为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素养、职业知识、创新创业以及相关的心理学、法律学知识。职业生涯规划应当涵盖个人理想与中国梦、职业认知以及具体的职业规划方法步骤;职业素养包括职业道德、工匠精神以及职业人应具备的专业品质;职业知识包括就业知识、求职技巧与求职准备,并做好相应的就业能力方面的准备;创新创业包括创业流程指导及创业者应该具备的品质培养;相关的心理学、法律学知识包括职场中常用的心理技巧与应对、就业中的法律常识等。以上五个模块在构建中要时刻渗透积极心理学的思想,在中职三年的学习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们的积极心理品质。
3.将积极心理学融入职业指导课程
积极心理学是一种新型的心理学研究模式,主要研究人性的积极面,包括美德、爱、包容、潜能等。中职生由于生长环境以及长期以来所贴的“不好”的标签,使得他们或自暴自弃,或自卑压抑,不能发现自身的闪光点,而做好一项工作的前提是对这一工作的热爱及其胜任力,即自信自己能够更好地完成。因此,中职三年,教师应该在德育教育中时刻体现出积极心理学的理念,提高学生的幸福体验,使学生学会关注自己以及身边人的优势变化,用积极的思维思考问题,善于换位思考等。通过积极的教育模式,使学生对自己的认识更加清晰,发现自己的优点,激发自身的潜能,用爱去回报社会。
4.开展丰富多彩的职业指导活动
“实践出真知”,在实践中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与职业竞争力。开展丰富多彩的职业指导活动,如提高团队合作能力以及激发个人潜能的拓展训练、促进学生自我认知的职业生涯规划竞赛、提高个人素养的职业专项技能竞赛以及鼓励学生勇敢创新的创业大赛等,根据学校的专业特点与需求开展各式各样的竞赛,达到以赛促学、以学促赛的目的。
以积极心理学为理论基础,在积极心理视域下为中职生构建就业指导体系,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潜能,还能发挥学生的优势,使学生得到更为全面的发展。
积极心理视域下的职业指导体系着重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和学生的个人发展,以学生的性格特征、兴趣爱好、能力品质为基础,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设计,其目标设定符合学生的内在需求,匹配学生的个人能力,与此同时,“跳一跳,够得着”的目标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坚持不懈地靠近目标,实现目标。
积极心理视域下的职业指导点亮学生的优势智能,鼓励学生展示自我,消除自卑,重建自信,缓解焦虑,管控情绪,积极正能量的引导使得学生不断挖掘自身潜能,提高主观幸福感,获得职业动能。
积极心理视域下的职业价值观更为积极、正向、充满能量。积极视域下的职业指导能激发学生的勇气,使学生在对职业进行正确的认知与评估之后,能够客观分析,精准出击。他们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勇于向单位推荐自己、展示自己,即使求职与创业中遇到困难,也会坚持不懈,认准目标,不懈努力。
积极心理视域下培养的职业素养,使学生更关注外在大环境,而非自身小系统。如中国梦、工匠精神、劳模精神都会通过积极心理的思想渗透到学生的职业指导中,使学生无形中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需要中,以感恩之心,发展之势不断提升。更为关键的是积极心理更易构建学生的职业幸福感,使学生的职业追求,精神动力永不停歇。
为提升中职生就业指导实践水平,文章以积极心理学为导向的职业指导可以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使学生明确自身的职业目标,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使学生在正确职业价值观的引领下选择职业,发展自我,为此,必须不断对其进行分析,为解决我国中职人才的需求提供一定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