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华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展,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深化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特色专业建设是高校教育教学新形势下的必然选择,加强开展特色专业建设,能够彰显学校的活力、证明学校教学质量、提高学校知名度,是提高高校办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在1998年被国家教育部设置为本科专业以来[1],不仅拓宽了民族传统体育的专业口径,而且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继承与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促进了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现代化转型,本研究立足于对民族传统体育特色专业建设的探究,对民族传统体育特色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的探讨,以期促进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育教学改革,培养高素质的体育人才,而且进一步促进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快速、健康发展。
1.1 限制:教育主管部门对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规定过严
现如今高校对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设置大同小异,不论是重点高校,还是地方高校都缺少重点,缺乏特色,这是专业设置固化的外在表现。而民族传统体育特色专业建设的申报过程要经过复杂的程序,首先必须经教育部颁布专业目录申报和教育部审批才能开办和创建新的、有特色的专业,另外,必须设置有特色专业的教研室、高水平的教师、按照统一的要求进行授课和教学,这样就导致了在我国高校存在着“千校一面”的专业设置格局,很难凸显出专业特色,不能体现出高校人才培养的差异性,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因此,教育主管部门对专业发展的制定统一的目标,设置统一的公共课程和主干课程等特定的限制,在很大程度上,不利于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特色专业的形成与发展。
1.2 禁锢:高校对民族传统体育特色专业建设认识不足
特色专业的建设与发展,主要取决于高校对特色专业的认识,只有高校认识到特色专业建设的重要性,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积极性、主动性开展特色专业,从而达到培养多样化人才和特色办学的目的[2]。高校的特色专业建设是提高高校知名度和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特色专业是一扇窗,可以将高校的办学特色、教学质量等直观的展现在人们面前,使人们更快速、深入的了解高校的办学水平,使社会、企业和用人单位更加信赖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但是现如今存在一种普遍的现象,高校对特色专业建设认识不足,对承载着中国千年文化的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建设更为模糊,尤其是普通高校、地方高校的在体育特色专业设置上,基本模仿重点高校的专业设置,而自身的师资力量、办学条件与重点高校存在有较大的差距,因此,突出高校的民族传统体育特色专业设置是提高高校影响力和知名度一条捷径,而且能够促进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
1.3 失衡:课程设置与民族传统特色专业建设存在问题
我国普通高等院校在课程设置与特色专业发展上都存在有较多的问题,其主要表现在:第一,体育理论课程设置广泛,缺乏重点,课程中也存在有交叉、重复的内容,如对于体育专业的学生,开设教育学、体育管理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化学、体育经济学、体育社会学、体育史等,不仅找不到重点,而且造成了资源浪费。第二,实践性的课程设置偏少,由于高校的办学条件不同,受场地器材、师资力量等资源问题的限制,学生在掌握专业技能时,缺乏系统、科学的训练。第三,所使用的教材比较滞后,尽管大多数高校对体育专业学生使用国家级的教材(如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体育出版社),但是此批教材普遍存在理论与实际结合不紧密、针对性不强等问题,而且内容过于陈旧,如运动训练学教材如今使用2000年版本进行教学,这些就难以满足当今体育发展的需要,致使课程设置难以满足人才培养的目标。
1.4 消极:体育教学内容、组织千篇一律,缺乏创新精神
为了传承和发扬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高校的普遍开设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课程,且以太极拳、长拳居多,然而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大多数体育教师千篇一律,都采用固定的教学模式,课前慢跑—徒手操—教学大纲内容—自由活动—小结等组织形式,严重缺乏创新精神,对民族传统特色专业建设也不感兴趣,即使存在有新颖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教师们也得过且过,不愿改变和创新,这样大大降低了学生对体育课尤其是枯燥乏味的太极拳、长拳的学习兴趣,制约了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也不利于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继承与发扬。
1.5 缺失:管理、考核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我国高等院校特色专业的管理体制属于中央集权制,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的评选工作必须经过中央教育部的监管认定,才能审批决定[3]。中央教育部在进行管理审批的过程中,需要对各高校、各专业进行逐一甄选,因此,对各个高校和专业的了解很难做大面面俱到,因此,这种单一的审批管理体制与我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的实际国情不相适应。其次,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特色专业建设缺乏有效的考核机制,特色专业建设是一个长期、复杂的工程,虽然存在着单一的管理审批制度,但是缺乏相应的考核制度,对于特色专业建设质量的好坏无法进行科学的考量,而且没有形成一个科学的评价标准,来发掘高校潜在的特色专业,这样就会造成“评选出来”的特色专业发展后劲儿不足,限制了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2.1 管理学视角:“计划—组织—领导—控制”是民族传统体育特色专业固定的发展模式
计划是管理的第一要务,目标设置属于管理学中的计划一部分,是民族传统体育特色专业发展首要解决的问题。只有明确民族传统体育特色专业的培养目标,才能根据培养目标进行科学的专业课程设置,明确专业课程的设置范围,就能强化课程建设。对于民族传统体育特色专业发展应以市场为导向,与专业结构相协调,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相适应设置培养目标,以期提高学校的知名度,扩大其影响力。
组织是管理的重要实施阶段,民族传统体育特色专业建设中的组织包括学校体育的体育教学、专业课程设置、技能训练、实训基地、竞赛体系建设等,通过对其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紧密细致的组织实施,为民族传统体育特色专业的建设与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领导是管理中的主体部分,在民族传统体育特色专业建设发展中所谓的领导,主要指得是对审批特色专业的教育主管部门、相关体育部分、学校领导部门和教练员、体育教师等管理的主体,这些管理主体有效的领导方法和手段,能够减少学生、运动员在学习过程造成的资源浪费,从而培养出高质量的体育人才。
控制是管理学中最后一个环节,但是也是重要环节,通过制定科学的评价、监督、考核制度对民族传统体育特色专业进行有效的控制,能够发现特色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反馈,对其发展加以改正和调整,以便民族传统体育特色专业快速健康的发展。
2.2 经济学视角:重视民传特色专业竞赛体系建设,刺激人们体育消费,带动体育产业发展
要想迅速的传播和发展民族传统体育特色专业的建设,应充分利用竞赛的舞台,促进其广泛开展。建立民族传统体育特色专业的竞赛体系,应充分的借鉴现代体育的经验,通过国家、省市、地(州)名义的组织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或是校级之间单个项目的友谊赛、邀请赛,争霸赛等,形成单项赛事的多元化和定期化发展,并将民族传统体育特色专业的竞赛体系从动作技术、组织制度、科学管理三个层面建设成为向现代竞技体育靠拢的既具有健身功能又有表演功能的竞技体育项目。从体育的经济功能来看,一套完善的民族传统体育特色专业竞赛体系的建设,能够促进为城市的发展树立良好的形象,在举办城市举行体育赛事,不仅能促进体育场馆、建筑物等现代化的城市建设,而且能够带动旅游业、交通业的发展,从而拉动内需,刺激人们的体育消费。另外,在城市景点设置一些健身性、娱乐性、竞技性和观赏性较强的民族传统体育特色专业的体育活动,不仅能够加强人们对民族传统体育特色专业的了解和认识,而且能够使人们直接的参与到娱乐和竞技活动中,从而促进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当然民族传统体育特色专业在创造经济收益的同时不仅不能牺牲民族文化,而且要使特色专业的发展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进程,使特色专业得到保护、传承和弘扬。从民族传统体育传统体育具有地域性的发展特点来看,民族传统体育特色专业应以地域发展为锲机,依托如蒙古族的“那达慕”盛会、彝族的“火把节”、傣族的“泼水节”等民族传统节日,通过体育搭台、经济唱戏的形式,吸引游客,树立地区形象,从而促进民族传统体育产业的形成与发展。
2.3 社会学视角:加强民族传统体育特色专业建设与社会的联系,促进特色专业的社会化、国际化发展
加强民族传统体育特色专业建设与社会的联系,是促进特色专业发展的必然选择。首先,促进民族传统体育特色专业实习和实训基地的建设,实习和实训基地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地域优势资源为依托,以满足实习、实训基地教学及训练能力为培养要求发展起来的。毕竟高校的对于民族传统体育特色专业发展从人力、物力、财力上讲是有限的,加强特色专业建设与社会的联系,借助社会力量办学,积极开展校级之间、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鼓励公司、企业和个人对特色专业建设的投资,切实的贯彻和落实学生学习、训练、参赛、就业和创业之间的一体化建设,全面提升实习、实训基地的教学质量和办学规模和层级,为高校、企业、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培养跨时代的、全面化的应用型人才。另外,民族传统体育特色专业的建设加强与社会的联系,不仅能够使学生获得实习、培训的机会,而且能够使高校在与实习单位获得长期合作的过程中,获得行之有效的管理经验,促进民族传统体育特色专业的发展,培养社会需要的多样化体育人才。另外,民族传统体育特色专业的发展应转变传统的思想观念,实现由封闭型逐渐向开放型转变。随着全球化发展,现代体育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造成了猛烈的冲击,民族传统体育在无形中逐渐淡化出人们的生活,民族传统体育特色专业的发展,应加强品牌、产业化建设,拓展其发展策略,不仅是局限于学校,而且要立足于社会、立足于国际,提高特色专业建设的规范化、科学化、全球化发展,从而促进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在世界的影响力。
2.4 文化学视角:将民族传统体育特色专业融入民俗文化节,促进特色专业的文化认同
一个民族的生活文化通常要集中展示在精粹的节日文化中,民族传统体育特色专业的发展与民俗节日文化相结合,不仅能够丰富民俗文化节的活动内容,而且能够促进民族传统体育特色专业的文化认同,提高其社会影响力[4]。民族文化传统的节日不仅是当今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载体,而且是民族传统体育创新与发展的重要舞台,如壮族的三月三、傣族的泼水节等通过多种多样的传统节日来传承着民族传统文化,而民族传统体育特色专业建设与发展要以地域优势为方向,以民族传统节日为切入点,积极参与到传统的表演和传统的教育中,使在校人们在耳濡目染中自觉理解、感悟和接受民族传统体育特色专业文化,从而实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现如今,我国许多地区开始重视民族传统体育节,通过在举办体育文化节、体育表演会、体育比赛活动等来传播传统文化,以彰显民族特色和增加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和凝聚力[5]。而民族传统体育特色专业应抓住这一社会发展的机会,将高校的民族传统体育特色专业与体育文化节、体育表演会、体育比赛等活动相互融合,通过外在的活动形式,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使人们对民族传统体育特色专业的有更深入的了解,进而增加民族传统体育特色专业的文化认同。
2.5 传播学视角:民族传统体育特色专业应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实现其跨越式发展
民族传统体育特色专业建设应加强与大众传媒体的合作共赢,从竞技体育的视角来看,民族传统体育特色专业应加强竞赛体系的建设,增加友谊赛、邀请赛、争霸赛等比赛的精彩度和观赏性,从而吸引大众传媒的目光,使更多的观众了解和关注民族传统体育;另外,大众传媒可以对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特色专业比赛进行包装,提升该赛事的文化内涵,从而获得更多媒体的关注。对于大众传媒来说,应积极的引进先进的技术理念,丰富对民族传统体育特色专业建设的报道内容,不断改进对其的报道形式,满足人们多样化的体育需求,全面促进民族传统体育特色专业的建设与发展。第三,大众传媒对民族传统体育特色专业的建设有着重要的督导作用,通过大众传媒向公众宣扬、报道拼搏、勇敢、积极、进取的体育本质精神和具有数千年文明的民族传统文化,防止其在传播的过程中出现异化[6],这就为民族传统体育特色专业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生存环境,使人们直观的了解到民族传统体育特色专业的特点,从而促进其发展。最后,从全面健身的视角看,民族传统体育特色专业的建设,不仅要重视学校的课程设置,学生的专业化发展,而且要加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通过举办一些观赏性、娱乐性、竞技性的体育活动,与大众进行互动,在传播和宣扬民族传统体育特色专业的同时,吸引大众传媒的眼球,从而增加大众传媒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关注和传播,促进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
民族传统体育特色专业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社会发展、经济建设、体育发展、民族传统体育传承、学校课程设置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等各个领域,因此,要想实现其长足的发展,必须进行系统策划与精心设计,并且要持之以恒的加以建设,本研究详细分析了民族传统体育特色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从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文化学、传播学五个学科探究了民族传统体育特色专业的发展之路,为我国高校民族传统特色专业的建设提供了较为科学的理论依据,进而促进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快速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