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玛莉
中国人都是龙的传人,龙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延流至今,而舞龙的习俗活动至少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舞龙运动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民俗健身项目,随着全国龙狮运动进校园活动的大力发展,竞技舞龙运动随之如星星之火,以燎原之势向全国中小学及高校迅速蔓延开来。普通高校开展竞技舞龙运动有利于打造校园特色体育文化品牌,有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帮助师生在“龙文化”的熏陶下,深化自身的核心价值观。普通高校竞技舞龙运动通过选修课程、社团协会、体育校队等形式开展,在实际的教学与训练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和困惑,通过对这些问题进行根源性探析,找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保障普通高校竞技舞龙运动良好健康发展。
1.1 学生体育素养水平两极分化
学生体育素养是指在体育教育的过程中,在家长、教师、同学的影响下,“个体拥有动机、自信、体育技能和知识,懂得和理解体育价值,并具有终身从事体育运动的一种能力和倾向”,包括体育知识、运动技能、体育意识、体育道德、体育精神等要素。普通高校学生体育素养存在一定的分化,主要区别在非体育专业学生和体育专业学生之间。普通高校体育专业的学生有一定的体育运动知识和素质,跑跳投等基础体育能力较强。非体育专业的学生体育素质较弱,体育意识、知识、精神、道德和体育技能有待提高。自愿参与竞技舞龙运动的教学和训练当中的学生或是兴趣所致,或是奔着荣誉或者带着其他目的而接受教师的指导,他们共同的特点是:此前都没有受过专业的舞龙教学,但是非体育专业的学生起点比体育专业学生较低,根源在学生体育素养水平的差异。在舞龙竞赛中,体育专业学生属乙组级别,动作完成度高,动作质量、动作难度、精神气魄等都能达到标准及以上;非体育专业学生属甲组级别,由于学生体育素养水平较低,大大限制了运动员本身的竞赛能力以及本校舞龙运动的发展。
1.2 舞龙运动师资水平参差不齐
普通高校的体育教师学历大多达硕士以上,体育基础理论和技能较强,但不一定都能胜任专业的竞技舞龙教学与训练。一名合格的普通高校竞技舞龙运动教师不但要有扎实的舞龙专项理论知识及技能、熟悉舞龙竞赛规程及裁判法、舞龙科研能力、舞龙创新能力,而且要有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以及相应的教学与训练的能力。并不是每一个普通高校舞龙教师都有舞龙运动的经验以及教学训练知识和能力,同时由于各高校管理制度的不同,教师外出接受专业学习、培训的机会也有区别;有的高校激励机制不完善,教师参加竞赛的热情不高。各种原因导致普通高校竞技舞龙教师的师资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
1.3 学生舞龙教学与训练的特殊性
普通高校竞技舞龙训练队的运动员来自于不同院系的学生,上课与休息的时间不统一,导致教学与训练的时间较难协调,每周训练的次数和时长大部分不能满足教学目标的需求。因舞龙运动员不可替代的特殊性和队员之间极高的默契性,当其中一个学生出现请假、伤病等突发状况,将影响整个队伍的训练进度和积极性。再者,以普通本科学生为例,学生在寒暑假时存在停训情况,学生在四年学习生涯之中,真正投入舞龙训练的时间只有两年,大三大四就忙着实习和毕业。学生在这两年从无基础到能够取得良好成绩,需要教师长期的指导,但等到学生参加竞赛获得优异成绩之时,他们又该退队换新生运动员了,这是普通高校优秀舞龙运动员出现断层、流失不可避免的问题,也导致了高校整体的舞龙教学与训练系统的不连贯、不深入。
2.1 教学与训练内容单一性
总体来说,目前普通高校竞技舞龙的教学与训练工作主要围绕技术动作的传授而开展的,造成教学与训练内容的单一性和片面性,品德教育、传统文化等极少涉及,专项体能训练不够科学甚至缺失。在竞技舞龙课程教学中,因没有统一的教材,大部分高校在开展舞龙教学时都是采用自选教材,小部分高校选择自编舞龙教材。舞龙教材不统一不规范的现状致使高校竞技舞龙教学与训练失去统一导向性,在这样情况下,舞龙教师为追求竞赛成绩,一味高难度动作的完成度,忽略传统文化的渗透,轻视舞龙运动的价值和功能。无论是体育专业或非体育专业的学生参与竞技舞龙运动,都需要良好的体能作为运动保证,有的教师忽略学生的体能训练,有的教师在安排专项体能训练时,极少根据具体训练任务的进展、学生各把位的体能需求、接近学生体能水平的要求而制定。
2.2 教师教学与训练水平较低
高校舞龙教师在场地设施有限、学生体育素养不一和没有专门教材等情况下,仅凭着个人教学训练经验和职业追求来组织与开展竞技舞龙运动,大部分教师乃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授课。在科研能力方面,大部分有体育学院设置的学院或大学教师能够将教学与训练实践中的所见所想变成文字,科研范围包括龙狮运动概论、龙狮传承与发展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而非体育院校的教师较少进行关于龙狮的科学研究。在创新能力方面,小部分教师在新规则下不断创编和探索舞龙动作和套路,但是舞龙风格不鲜明、学生表现力较低、节奏感和流畅性达不到要求以及与套路与音乐的配合等问题仍然存在,但当前高校教师创新能力不足以解决以上问题。
2.3 经费与场地设备的限制
总体来看,很多普通高校都存在着经费不足的现象,这已成为制约普通高校竞技舞龙教学与训练的最根本原因。随着体育竞赛项目的增加,普通高校分配到竞技舞龙的运动经费就相对减少,出现口多食寡的局面。目前,普通高校竞技舞龙训练队的经费主要来源于学校体育经费预算拨款,数额很少,主要用于舞龙器材支出、竞赛的差旅费,经费的限制阻碍了舞龙教师、学生教学与训练的积极性。此外,国标竞技舞龙长18米,龙身直径约35厘米,需要20米乘20米、高8米的标准场地以及专门的器材室,但是大部分高校舞龙教学与训练的场所都是借用室外田径场、室外足球场,少部分在体育馆内。除了与其他运动训练队的场地协调合用,还受天气的影响,另外,训练器材的日常维护和保养缺乏专门人员管理,这也阻碍了普通高校舞龙教学与训练工作的有序开展。
3.1 重视舞龙运动中的传统文化教育
在舞龙教学与训练的过程中,除了技术动作的教授,更要重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深化舞龙运动的教育功能,以“德”育人。建议抓住教学总结等一切利于传统文化传播的时机,向学生介绍舞龙运动的历史和文化内涵,规范学生举止行为,培养民族精神,增加学生对舞龙运动的兴趣和团体凝聚力。要真正落实舞龙运动与体育教育相结合,使高校竞技舞龙运动既适合现代竞技体育发展的需求,又起着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作用,更要有效继承和弘扬传统民俗文化的精髓。
3.2 推动高校师资水平的建设
教师是教学与训练目标的制定者和引导者,高校师资水平和综合素质是决定舞龙教学与训练质量的重要保证。为了确保舞龙教学训练活动的顺利开展,推动竞技舞龙运动的发展,应该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竞技舞龙教师队伍,因此提升舞龙教师的业务水平是当前提高舞龙教学训练水平的前提。除了教师自身培养不断学习理论知识的意识,还要积极走出校门,挖掘优秀舞龙传统民俗素材。高校还可以通过“请进来”的方式,定期聘请专业舞龙教师进校园指导,以提升舞龙教师的业务能力。还可以定期举办校内外舞龙联赛,邀请邻校共办赛事,以赛带练,让教师在交流活动中吸取优秀的经验。
3.3 加强舞龙队伍的科学管理与训练
科学的团队管理和运动训练方法是提升高校竞技舞龙运动水平的关键,一套系统有效的管理与训练理论是高校全面推进竞技舞龙人才培养的保障和前提。想要加强舞龙队伍的管理和训练,教师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利用舞龙文化传承、纪律规则制定、教师以身作则、奖励惩罚有度和人文情感关怀等路径帮助推动队伍管理。在长期的训练中,结合学生的身体素质水平,制定长期训练计划,监控和调整训练进度、科学安排专项体能训练、合理安排训练强度和密度等具体措施需要教师认真仔细斟酌和操作。
3.4 加大舞龙宣传力度和经费投入
高校竞技舞龙运动的宣传对象不仅要面向学生、教师还要面向高校执政领导乃至社会群众。根据宣传对象的不同,对宣传内容的侧重点着重渲染,重点主要围绕舞龙作为优秀民俗传统文化的意义和价值、省级国家级舞龙竞赛的成果、国家政策关于传统文化教育的部分以及舞龙运动的健身性、艺术性和观赏性。此外,高校应加大舞龙经费的投入,只要经费到位了,无论是教师和学生的教学和训练热情才会高涨。
高校竞技舞龙运动存在自身的问题:学生身体素质不一、教学训练缺乏长期性和稳定性、舞龙竞赛经费较少等。普通高校作为理论与实践教学的要地,应该发挥其自身的功能和价值,高校教师作为舞龙教学与训练工作的第一线,要正确面对现临的问题,为高校竞技舞龙运动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