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rlota Smith的时体理论体系*

2020-11-24 22:32陆志军
外语学刊 2020年6期
关键词:句法时态副词

陆志军

(广东工业大学,广州 510006)

提 要:时间表征与时间解读是Smith时体理论体系的思想基础,为其实证研究提供理论指导。Smith历经从句法、时态、体、时体语篇分析到时体习得的具体研究轨迹,逐步整合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研究领域,最终构建起自成体系的时体研究理论。本文详尽综述Smith在4个重要研究领域的研究成果并简评其学术价值,认为Smith时体理论体系对语言本体、语篇分析以及母语习得等领域产生不可磨灭的学术影响力和研究推动力。

1 引言

Carlota S. Smith(1934-2007)生前是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语言学系的教授,是时体研究领域公认的国际知名学者。Smith的语言研究始于其对英语句法(复杂修饰语和定语从句)的研究(Smith 1961,1964,1967)。随后的四十多年,Smith致力于时体的本体以及跨领域的研究工作,如时态、体、时体语篇分析和时体习得等领域。Smith的时体研究理论在其生平的研究历程中渐成体系,其提出的时态解读、时间定位、“两部论”(Two-component Theory)体理论、语篇模式、语篇表征理论等观点备受学界推崇,国内外学者对其理论的研究与应用也从未间断。就笔者所知,Smith是第一位系统研究现代汉语体范畴的国外学者,其多项研究成果已经成为国内体范畴研究领域的高被引文献,具有难以磨灭的学术研究价值。Smith笔耕不辍,出版了3部专著,发表了近百篇学术论文。Springer出版公司于2009年专门出版《文本、时间与语境:Carlota S. Smith文选》(Meier et al. 2009)一书,以此纪念Smith对时体研究领域做出的卓越学术贡献。

本文旨在历时梳理Smith在时态、体、时体语篇分析以及时体习得领域的研究文献以及研究成果,并客观剖析其主要创新观点及其学术影响,有助于学界系统知悉并全面领会Smith的时体理论体系。

2 Smith的时态研究观

时态是Smith时体理论的首要研究领域。1978年在“英语时间成分的句法与解读”一文中,Smith提出英语句式的时间解读需要运算3种时间(说话时间Speech Time,ST;参照时间Refe-rence Time,RT;事件时间Event Time,ET,Reichenbach 1947)之间的时值关系以及不同时间副词的时值。Smith还提出两个原则来解释内嵌子句的时态解读:共享原则表明,子句可以与主句或另一句式共享一个参照时间RT;定位原则表明,子句的参照时间RT可以定位到主句的一个时间,而不是说话时间ST.

在“英语将来时结构的时间参照”一文中,Smith(1983a)提出两种特殊的将来时句式(例如:She is flying to London tomorrow.和Roger flies to London tomorrow.)。在形式上涉及到两个时间(时态表达的现在时和时间副词表达的将来时),但是实际上在语义上解读为现在时态。这里的将来时间副词无法表达出其应有的参照时间功能,表现出时态与时间副词的错位解读现象。这两种句式表现的都是某一现在时间引入的事件预期在将来达到顶点,只是进行时形式的将来时指涉的是某一情状的起始阶段,实现的是真值条件的部分阶段;而一般时形式的将来时则指涉该情状的整个事件过程,实现的是真值条件的整体阶段。

在“时态的域”一文中,Smith(2004)提出,时态是英语唯一的强制性时间成分,时态解读的语义域在逻辑上要大于其句法域。Smith定义5种语篇模式:叙述、报告、描述、信息和论据。这些语篇模式在时间推进(advancement)方面也有所不同。推进在前3种语篇模式中表现为时间性,而在后两种中表现为非时间性(空间性)。句式依据定位点来定义参照时间RT. 随后的句式如果描述一个有界事件,就遵循“连续原则”:后句的RT将前句的RT视为定位点。如果后句描述一个无界或进行的事件,则遵循“照应原则”:后句的RT照应于前句的RT.

Smith和Erbaugh(2005)在“现代汉语的时间解释”一文中提出时态解读方式对无时态语言的研究具有启示意义。各种句法形式与语用原则共同促使时间信息在汉语这种无时态语言中获得恰当表达。参与汉语时间定位的句法形式包括词汇、体标记和副词等。词汇形式信息包括动结式成分(如:吃完、打破)、表将来的动词(如:计划、决定)以及表将来的模态动词(如:会、要)。体标记包括“在”“着”“过”和“了”。时间副词包括定位副词(如:星期二)、连接副词(如:才、已经)和频率副词(如:常常)。无时态语言中现在时态具有指示性的默认解读方式:无界事件解读为现在时态,而有界事件解读为过去时态。Smith提出3种语用原则来解释汉语时间解释的指示性特征:

(1)有界事件的约束:有界事件无法定位至现在时间。(Smith 2005:716)

(2)时间解读的简洁原则:时间解读需求的是最少的额外信息。(同上:717)

(3)时间图示原则:在无时态标记的句式中,如果不存在显性或相反的语境信息,则依据现有情状类型的时间图示来解读句中谓词的时间意义。(同上:728)

Smith(2007)在“法语的时态和语境”一文中从语义和语用角度比较分析英语和法语的将来时态并讨论语境对时态解读的影响。Smith指出,英语将来时will在句法和语义上都类似于模态词,并非真正的时态标记,而法语将来时在句法具有真正的时态标记,在语义上也表现出时态标记的特性。

从1977年到2007年的30年间,Smith逐步整合句法、语义、语用、语篇等研究领域,明确提出时态解读的基本要素包括时态(形态句法)、时间关系(居前、同时和居后)、语境以及不同语言的参数化表现形式。在Smith时态研究观的影响下,Stowell(1996)等对英语时态作出进一步探讨,Sybesma(2007),Lin(2006),Lin(2015)等就汉语是否存在时态现象开展激烈的争论。MIT出版社于2004年出版《时间的句法》专题论文集,主要分析模态词、助动词、不定式子句、宾语子句、条件句等句法环境中的时态解读现象。这些后续研究都是在Smith时态观的基础上加深学界对时态及其解读的理解。

3 Smith的体研究观

Smith最重要的学术贡献表现在其对体范畴的系统研究方面。时态能够依据说话时间ST将事件时间ET定位在过去、现在或将来时间,获得相应的时间语义解读。体范畴的定义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斯拉夫语系的完整体/非完整体之分以及Vendler(1967)与Dowty(1979)提出的情状类型。Smith的贡献在于将这两种观点有所取舍的结合起来,构建了著名的“两部论”的体理论。

Smith关于体研究的开山之作是其论文“体选择的理论”(1983b)。该文区分视点体和情状体,并分析两者之间的交互关系。视点体表现的是与完整体或非完整体相关的句法形式和语义特性,而情状体表现的是情状类型的普遍句法形式和语义特征。例如,Vendler(1967)认为情状类型包括状态动词、活动动词、完结动词和达成动词。Smith从说话者角度来分析体的选择,提出说话者选择不同的体意义是为了展现出某一实际情状的全部或部分阶段,因此体选择的说话者主观性是体范畴的一个重要特性。

在“基于说话者的体研究方法”一文中,Smith(1986)提出,说话者首先依据情状类型表达出与之相应的句法形式,然后选择具体的体视角来表达该情状。该文的另一贡献在于Smith提出的视点体与情状体的认知主观性:说话者不仅能够主观地选择某一具体视点体,而且能够主观地选择某些情状体,因为情状体是说话者用来表征现实世界的认知范畴,这表明Smith的研究顺应当时“认知转向”的研究思潮(Krifka 2009:4)。

Smith的学术杰作是1991年出版的《体的参数》以及该书1997年的修订版。Smith(1991)就体范畴提出句法、语义以及语用的统一分析。Smith(1997)(修订版)则在“两部论”的基础上增加界限性、动态性以及体转换等新内容。这两本著作是Smith时体理论体系的重要里程碑,也是时体领域研究者的必读与权威之作。这两本著作在“google学术搜索”共被引4509次,在“中国知网”共被引481次,在时体研究领域产生极为重要的学术影响。

Smith(1991,1997)的“两部论”体理论为情状体和视点体之间的关系提供一种原则性解释。句式的体意义取决于情状体和视点体成分的互动关系。体范畴的视点就像一个相机镜头从特定的视角或焦点来展现某一情状全部或部分情景。视点体往往具有形态表现方式(词缀或其他词素),而情状体则是动词(或与论元组合)的抽象表达。Smith提出语言中存在3种视点体类型:完整体视点聚焦于某一情状的整体性,包括起始点和终止点;非完整体视点聚焦于某一情状的某一部分,不涉及起始点和终止点;中性体视点比较灵活,聚焦于某一情状的起始点以及至少一个内部阶段。Smith还在Vendler的基础上增加第5种情状类型(瞬变动词),表示动态、非终止性的瞬间情状(如:cough,knock)。

Smith(1991,1994,1997)提出体意义可以在两个层面进行解读:语义层面体现的是显性和正面意义,而语用层面体现的是对比意义以及推理意义。语义意义与语用意义起着互补关系:语义意义取决于句法形式,而语用的推理意义取决于语境和使用惯例。不同语言具有不同的体意义表达形式。Smith(1997)详尽分析了英语、法语、俄语、汉语以及纳瓦霍语(Navajo)这5种语言不同的体系统,并提出体意义在句式中的运算程序:

a. 辖域结构:句式的表层结构体现了情状体、视点体和时间定位的句法形式。时间定位成分(时态和时间副词)和体标记等句法形式被分别输入至一个辖域结构后,与动词、论元或状语等成分相隔离,还需要确认状语属于动词词组的内部还是外部;

b. 合成规则依据词库的动词以及论元的特征来运算动词词组的情状类型的时值;

c. 视点体的时值得到确认。英语视点体的时值是依据句式的表层结构是否存在进行时助词来决定其时值;

d. 体意义(如:时间定位)整合至句式的语义解读。(Smith 1997:132)

在“活动动词:状态或事件?”一文中,Smith(1999)探讨活动动词的语义特性及其与状态动词在语篇解读表现出的不同时间解释功能。首先,活动动词往往隐含一个能够将叙述向前推进的终止点,而状态动词则往往描述正在进行的背景条件,没有对叙述的时间推进产生任何影响。其次,活动动词用于非完整体不能推进时间,只有用于完整体才能推进时间,因为完整视点体显现出活动动词的隐性终止点。再次,活动动词和状态动词都表现出参与者的能量输入,只是活动动词的能量并不会永久持续下去,而状态动词则可以永久持续下去。

Smith和Erbaugh(2005)强调体在时间解读中的中心作用,汉语的体标记能够为句式同时提供体信息以及时间信息,具体归纳如下:

a. 体标记“-了”:无界事件(如果终结性没有实现),该事件包含于情状时间SitT(即Reichenbach的事件时间ET)之内,SitT与参照时间RT同步;

b. 体标记“-过”:有界的较早情状,该情状包含于情状时间SitT之内,SitT早于参照时间RT;

c. 体标记“在”:正在进行的无界事件,该事件围绕着情状时间SitT,SitT与参照时RT同步;

d. 体标记“-着”:无界情状,该情状围绕着情状时间SitT,SitT与参照时间RT同步;

e. 体标记“∅”:情状完全或部分包含于情状时间SitT之内,SitT与参照时间RT同步。(Smith, Erbaugh 2005:726)

总而言之,Smith的体理论对人类语言的体范畴研究具有深远的理论指导意义。Smith(1997)提出,时态和状语一起体现时间定位,时间定位与体是互补的时间系统。时态具有指示性,往往指向说话时间;时间定位将某一情状定位至某一时间;而体则指明某一情状的内在时间结构。Smith的学生引用其体理论来分析不同的语言。Kamp和Reyle(1994)采用Smith(1986,1991,1997)观点来改进语篇表征理论;Wu(2010)则依据Smith的语篇表征理论系统分析汉语体标记的概念表征以及真值条件表征。国内学者(戴耀晶 1997,陈前瑞 2008等)也在Smith的“两部论”体理论基础上系统地分析汉语体系统的具体分类及其体标记的句法表现与语义解读。

4 Smith的时体语篇分析观

Smith(1971)在其论文“语篇的句式:对Bertrand Russell一篇文章的分析”首次涉及文体问题。这促使Smith的研究从纯文体分析转向至语篇结构,也开启Smith对时体和语篇结构的交互研究。Smith对语篇的时体研究始于其1977年论文“孤立句式的模糊性”。完整的时间表述包括一个时态和一个时间副词,时态能够表明RT和ST之间的时间关系,时间副词明确表明ET和RT之间的时间关系。该文重点分析只有时态而没有时间副词的句式(如:She flied to London.)的意义解读,这种句式在ET-RT关系上具有语义模糊性或者不完整性。只有过去时态的句式往往被解读为片段事件,由于缺乏明确的RT,使得该事件的时间关系解读为ET=RT;而现在进行时往往解读为现在时,即RT=ST.

在论文“语篇的时间结构”中,Smith(1980a)分析时间副词在语篇中对句式时间意义的解读作用。语篇中的句式虽然在句法上是独立的,但是在语义上则是具有依赖性的。每个句式的时间关系就如照应语一样,需要先行语的约束。Smith将语篇中句式的时间解释分为3种情形。首先,含有an hour later等时间副词的句式(如:She flied to London an hour later.)具有语义不完整性,无法独立建立时间参照,必须得到上文时间信息(如:She flied to London at noon)的语义获取。其次,含有Monday等时间副词的句式(如:She flied to London on Monday.)可以被语义获取,其指涉的时间可以定位到上文(如:Next Sunday, she will fly to London.)的说话时间ST. 再次,含有tomorrow等时间副词的句式(如:She is flying to London tomorrow.)则具有语义完整性,无需得到语义获取,其指涉的时间信息(tomorrow)并不会因为上文(如:Every week she flies.)的时间(every week)而发生变化。这3类时间副词分别属于依存性、灵活定位性和指示性的时间副词。

2003年,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Smith的《语篇的模式》。在该著作中,Smith(2003)将时体与语篇解读结合起来研究英语报纸、杂志和文学作品等书面语言。Smith综合其之前提出的词汇体、视点体、语篇话题和主观性构建起5种不同的语篇模式:叙述、报告、描述、信息和论据。“叙述”“报告”和“描述”是基于推进方式的时间模式;“叙述”随着有界事件以及显性时间副词而得到推进;“报告”是基于说话时间的时间推进;“描述”虽然是时间模式,但是往往具有空间推进特性;而“信息”和“论据”的非时间模式则通过文本领域而表现出隐喻运动。

Smith和Erbaugh(2005)分析指示性解读之外的两种时间解释的语篇模式:动态的记叙和静态的描述。在“记叙”模式中,时间是动态的,有界的和零标记的事件句式推进记叙时间;静态和无界的事件句式则无法推进记叙时间。而在“描述”模式中,时间是静态的,描述的对象都是无界的事件和状态。该文在论述汉语的叙述推进方面具有很好的理论指导意义:汉语具有特有的手段来构建参照时间RT并表现有界性,各种时间成分与动态叙述推进相结合。

上述文献表明,Smith总是依据其时体研究观点来探讨语篇结构与语篇模式,因为时体意义的解读是基于单句之间的语篇结构或者多个句式的语境文本。缺乏上下文的句式是意义模糊或者语义不完整的,语境就能够消除这种时间解读的模糊性或不完整性,从而彰显语篇文本在句法语义解释中的重要意义。Lee(2007),Dry(2009)在此基础上分析韩国语、英语时间词语在时间推进方面的篇章功能。

5 Smith的时体习得观

Smith不仅研究成年人语言是如何表达时态意义和体意义的,而且实证研究儿童是如何习得时体的时间表征能力。Smith早在1969年就合作发表“语言习得的研究:对命令句的自由反应”(Shipley et al. 1969),通过实验分析儿童英语母语习得的语言能力与语言表现之间的关联性。Smith(1980b)在“时间交谈的习得:儿童语法与成年人语法之间的关系”一文中区别两种时间谈话能力的习得理论。Smith试图验证“强式偏离假说”,即:说英语的儿童不会使用时态的形态来表达事件时间ET与说话时间ST之间的时间关系。然而实证研究却表明,说英语母语的儿童(4-6岁)能够表达与时间参照相关的体(完整体/非完整体)和时间排序(同步、之前与之后)概念。

Smith(1993)在“时态的习得:与句法的结合”中研究儿童对时态表达的习得研究。儿童在学会使用时态范畴之前就能谈论过去或将来事件,这表明儿童早已具备与时间定位(时态、时间副词等)相关的概念结构。由于时态是儿童习得时间定位的第一个语法范畴,Smith认为事件的时间表征结构体现在IP的句法层阶结构上,该IP投射辖域要高于其补足语的动词词组VP.

以上研究体现出Smith对母语习得的研究思路,以及对儿童时间认知的研究观点。Smith对时间意义的语言研究有助于探讨儿童语言的能力发展是否会受到儿童认知能力发展的影响,其实证研究也表明语言是无法与认知相隔离的(Meier et al. 2009:207)。Smith的儿童时态习得观促发Shirai和Andersen(1995)提出的“体假说”。

6 Smith时体理论体系的学术价值

Smith一直致力于研究语言与时间的关系,句式的时间表征方式以及时间解读始终贯穿Smith毕生的学术研究。Smith在1991年之前的研究侧重于时态的研究,这也表明Smith最早是作为句法学家来分析具有明显形态句法的英语时态现象。从1991年开始,Smith则将研究兴趣转移到体的研究,构建极具学术影响力的“两部论”体理论。随后Smith则关注语篇的研究,如话题和焦点分析(Smith 1991,1997),前置化和后置化的信息分析(Smith 1999)和主观性分析(Smith 2002),同时侧重于研究时体意义解读与语篇模式之间的关联性。这说明Smith从句法、时态、体、时体语篇分析到时体习得的具体研究轨迹,逐步整合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研究领域,最终构建自成体系的时体研究理论。

总的来说,Smith时体理论体系的学术价值具体表现为如下5个方面。第一,多学科领域研究。Smith强调以跨学科视角进行语言研究,对时体研究所涉及的多学科提供多维度诠释,在时态、体、语篇、母语习得之间建立时体理论体系的多学科领域研究模式。第二,多语种研究。Smith语言理论的娴熟运用使得她能够在语料描述基础上对英语、法语、俄语、汉语以及纳瓦霍语诸多语言现象进行分析。第三,语言本体与语言应用的结合研究。Smith早期研究英语句法现象,后来才开始系统研究时体现象。Smith强调从语言本体分析时态和体现象的同时,也重视与语言习得以及语篇语言学的动态交互研究。第四,理论构建与实证研究相结合。Smith是一位对时体研究有重要理论贡献的学者,是公认的时体理论集大成者。其《体的参数》(1991)及其修订版(1997)系统总结Smith的体理论体系,不仅使Smith的理论独树一帜,自成体系,成为其以及追随者研究的方法论,而且使它与其他实证学科尤其是二语习得和语篇分析做到无缝衔接。第五,单句与语篇研究相结合。Smith对语言的时体研究涉及微观的单句层面以及宏观的语篇层面,实现了从单句到语篇、从微观到宏观的研究层面的扩展与延伸,进一步完善其时体理论体系。

猜你喜欢
句法时态副词
柬语母语者汉语书面语句法复杂度研究
超高清的完成时态即将到来 探讨8K超高清系统构建难点
短句—副词+谓语
句法二题
《空间句法在中国》段进、比尔?希列尔等(著)
诗词联句句法梳理
副词和副词词组
现在进行时
易混时态辨析
hardly是hard的派生词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