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态受事性”的拓扑知觉研究*

2020-11-24 22:32张旭红曹一轩
外语学刊 2020年6期
关键词:方位宾语语义

张旭红 曹一轩

(哈尔滨师范大学,哈尔滨 150025;中国人民大学,北京 100872)

提 要:当代语义结构论将方位变化和状态变化视为动词直接宾语论元受事性的判断标准。其中,状态受事性被视为一种特殊类型的方位受事性。然而我们的研究表明,首先,受事论元的状态变化与方位变化分属于不同性质的几何变化,前者属于欧几里德几何范畴,后者属于拓扑几何范畴;其次,从人类视知觉加工顺序来看,基于拓扑不变性的状态变化表征发生在先,而基于欧几里德几何性的方位变化表征发生在后,从这个意义上来看,状态受事性更具普遍性。最后,当前语义结构论对受事性的假设主要基于格式塔心理学,然而格式塔转换论本身就曾因过于直觉化而遭诟病。本文以拓扑知觉论为理论依据,对动词直接宾语论元的状态受事性展开拓扑知觉研究,旨在为受事性假设提供一个客观的理论支撑。

当代语义结构论以受事性作为判断运动类动词宾语论元角色的统一原则,即只有那些在动词语义描写的事件中受到影响或发生变化的论元才能扮演动词直接宾语角色。这里所说的影响或变化不仅包括方位变化,而且还包括状态变化。“状态受事性”的引入使一些长期困扰学术界的及物交替式生成理据问题得到较合理的解释,然而我们的研究表明,该理论体系对这一关键概念的界定和举证过于直觉化,缺少理论支撑。鉴于此,本文拟从拓扑知觉论(陈霖 2005)入手,对动词直接宾语论元的状态受事性展开拓扑知觉研究,旨在为此类研究提供更为客观的视知觉依据。

1 “状态受事性”的质疑

运动类动词直接宾语论元属性的研究兴起于上世纪60年代。早期语义角色链接论主张,与句法相关的论元信息由各类主题角色扮演。在一个动词指定的特定事件框架中,传统语法主张的句法链接模式,为上述主题角色提供一个层级性的句法位置。然而这一处理方法在一些特殊构式面前却显得苍白无力。以方位交替式为例,该理论无法解释为什么stuff,pour,fill同为三价谓词,却在交替式中表现出完全不同的句法行为。具体来说,动词stuff既可以出现在“施事者—主题—位置”的内容格构式中(如He stuffed the cloths into the suitcase.),也可以出现在“施事者—受事者—工具”的容器格构式中(He stuffed the suitcase with the clothes.),而动词pour却只能出现内容格构式中(Someone poured water into the glass.),fill则只能出现在容器格构式中(Someone filled the glass with water.)。针对早期衔接论的这一不足,Gropen等(1991)率先提出一套更加精细化的语义结构理论,或称语法关联子系统假设(Pinker 1989)。该理论反对早期理论仅以具体物理运动特征界定各类主题角色的做法,主张直接宾语论元具有同时扮演物理变化和状态变化两种角色的能力。以动词go为例,比较Someone went from Beijing to Shanghai和Someone went from sickness to health. 斜格宾语论元经历 from Beijing to Shanghai的方位变化,而后句斜格宾语论元sickness to health显然不同于前句空间意义上的变化,但它描写的也是改变,即身体状态变化。简而言之,无论经历物理变化还是状态变化,动词直接宾语论元始终是那个整体受到影响或发生变化的实体。因此“受事性”(affectedness)在语义结构论中成为判断直接宾语论元的统一原则。在此基础上,Pinker(2007)将某一物体整体移入/移出或者整体置于另一物体表面视为判断状态变化的标准。举例来说:

① Joan filled the glass with whiskey.(Saeed 2000:243)

② Joan poured whiskey into the glass.

③*?Felix loaded the truck with some books.(Nemoto 1995:262)

根据语义结构论,例①中,the glass扮演直接宾语论元角色的前提是它发生一个“由空至满”的整体状态变化;例②中,whiskey 扮演直接宾语论元角色的前提是它发生一个“由外至内”的方位变化;例③的不合法性在于some books不足以导致 the truck的状态发生“由空至满”的整体变化,因此 the truck不具备充当直接宾语论元角色的条件。但问题似乎并没有这么简单。再请看下面例句:

④ A vandal sprayed the sculpture with paint.(Gropen et al. 1991:162)

例④是一个合法的容器式,但其直接宾语论元the sculpture 并未发生“由空至满”的整体状态变化。换言之,它并不会被污渍全部覆盖,也许它只被喷上几个污点。那么,究竟什么赋予它入此构容器式的权限呢。针对这一质疑,Gropen等(1991:162)做出过如下解释:整体受事性是一种最自然的状态识解方式。此外,某物局部表明被放置另一物也可以被识解为状态变化。因此,即使the sculpture 上只被喷上一滴污渍,它也遭到破坏。就是这一“破坏”授予它直接宾语的位置。然而,我们的质疑是,假如这种解释成立,那么下面的例子如何理解。

⑤*Doug cleared some of dishes from the table.(Nemoto 1995:264)

⑥ Doug cleared dishes from the table.

上述两个例子的区别仅仅在于动词 clear的直接宾语。例⑤是个不合法的句式,但当我们把其中的some of dishes换成dishes,就出现例⑥这个合法的句式。按照受事性的解释,这对最小对立对的合法性表明,some dishes不足以造成the table的状态改变。但问题是,这种解释却与Gropen等对例④的解释形成矛盾。

鉴于上述分析,本研究提出,既然“由空变满”“由外至内”这样的语义结构不能对上述直接宾语的受事属性作出统一解释,那么它们背后一定还存在着某些更一般的原则。我们认为,这个更一般的客观规律就是人类视知觉的拓扑属性。

2 “状态受事性”的拓扑知觉解读

根据Gropen等(1991:154)的研究,受事性即直接宾语论元在动词语义描写事件中受到影响或发生变化的属性。所谓“影响”或“变化”即指某种运动方式造成的物理方位变化和“容纳”或对某物作出“反应”造成的状态变化。基于方位交替式的研究,Pinker(2007:44)将容纳解释为整体“移入/移出”,将反应解释为整体“置于表面”。但二者均未对状态变化的受事性及其辨别依据等问题做出明确说明。下面我们将从拓扑知觉论入手,对上述问题做出回答。

2.1 “状态受事性”的界定

在物理学中,方位变化指物体在空间中的相对位置随着时间而变化;而状态变化通常指融化、凝固、蒸发、沸腾等物态变化。换言之,这与语义结构论假设的“容纳”以及“反应”等受事性特征不甚相干,至少可以说,它们并不属于典型状态的物理变化。那么这个与“容纳”“反应”相关的状态改变究竟属于什么范畴。经研究表明,这两大特征与视知觉属性,尤其与拓扑知觉论(陈霖 1982)中界定的知觉对象属性若出一辙。

拓扑原本是个数学概念。拓扑几何学是继欧几里德几何、仿射几何、投射几何后新兴的,也是最抽象的一门数学分支学科。不同于早期特征分析法以及以格式塔转换为代表的早期整体注册法,早期拓扑知觉论对知觉对象的研究建立在拓扑不变性基础上。它一方面强调知觉中拓扑结构,即知觉组织的大范围属性可以用拓扑不变性描写;另一方面强调拓扑不变性知觉优先于小范围特性发生,是小范围特性变换的基础。简而言之,相比于形状、大小、方位、对称性、颜色等其他几何性质,拓扑稳定性是最强的,即便上述所有几何性都发生变化,拓扑性质依然能够保持稳定不变。也就是说,只要拓扑性不变,知觉对象就不变。请注意,这里所说的“不变”是一个拓扑学概念,即同胚,意为空间范畴中的同构。那么反过来说,假如某个知觉对象的拓扑不变性发生变化,那么我们则可以断言——此物发生“状态变化”——视知觉的此物已非彼物。

2.2 “状态受事性”的拓扑性基础

拓扑不变性,简称拓扑性,是一种无形的、抽象的、变化中的不变属性。根据拓扑知觉论,视觉加工是在不同层面上进行的。第一层始于拓扑不变性知觉,即感知平面图形那些在连续局部变化下仍然保持不变的整体属性。而其他几何不变性加工,则发生在后续层面上,且均以拓扑不变性为基础。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动词直接宾语论元受事性包含的那两种变化实际上发生在视觉加工的两个不同层面上:基于拓扑性变化的状态受事性在先,基于拓扑不变性的方位受事性发生在后。

2.21 大范围优先性

回到我们前面提到的那个stuff-方位交替式。根据Rappaport和Levin(1988)以及Pinker(1989)的研究,方位交替式是人类心智认知怪癖的体现,其中内容格构式聚焦于动词宾语论元的方位变化,即将直接宾语论元整体视为方位变化图形,将容器整体视为图形方位变化的背景;容器格构式则主要聚焦动词宾语论元的状态变化,即将直接宾语论元整体状态变化视为图形,将被移动的内容整体视为图形状态变化的背景。格式塔转换思想的引入澄清方位交替式的理据性,是句法理据性研究的一大进步。但仔细分析后我们发现,这种解释存在着自身理据不足的问题,因为格式塔整体注册观本身就存在现象化、经验化,缺乏恰当的理论支撑的问题。缜密思考之后,我们提出,陈霖的大范围优先性恰恰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实验心理学的理论支撑。换言之,大范围优先性不仅验证方位交替式格式塔识解的合理性,还为这一识解方法提供视知觉依据。

优先性有两层涵义:第一,基于拓扑性的大范围时、空知觉组织是小范围几何特征知觉组织的基础;第二,就视知觉辨别发生的先后顺序而言,大范围早于小范围。大量心理学实验证明,作为最基本的知觉加工,图形—背景的区分发生在知觉的早期阶段,而且它并不需要建立在细节特征属性基础上。鉴于此,我们可以断言,格式塔转换观主张的“整体注册”并不是指直觉意义上的完整客观对象,而是指该对象的大范围时、空知觉组织,即基于贯通性的拓扑不变性。

2.22 贯通性

根据拓扑知觉论,物理贯通性是拓扑不变性的基础,是视知觉的“基本表达”(朱滢 2005:1031)。贯通性是视觉对象的一种无形属性。具体来说,它指即便某一视觉对象发生局部特征属性变化,但只要没有发生断开、重叠、界外附加等外形轮廓变化,那么人类的视觉加工系统就会将其视为同胚的(徐盛桓 2017:12)。以橡胶片为例,无论一块橡胶片如何变形,只要它不断开或者熔解掉,那么它还是原来那块橡胶片。但如果它断掉或者熔解,那么就不会再被视为同一块橡胶片,因为它的贯通性遭到破坏。也就是说,它发生状态变化。

回到直接宾语受事性问题。Levin(1993:9)将touch类动词的语义结构定义为“单纯接触”,hit为“通过移动而接触”,cut为“通过移动某物与另一实体发生接触而导致这一实体发生状态改变”,break为“单纯状态改变”。借助上述语义结构,Levin对这4个运动类动词的不同句法表现做出如下解释:

⑦ a.The bread cuts easily.

b.Crystal vase breaks easily.

c.*Cats touch easily.

d.*Door frames hit easily.

例⑦为中动式。中动式只聚焦状态变化,根据上述4个动词的语义结构,cut和break在例⑦a和b中描写的主要事件与中动式事件框架吻合,因此它们是合法句。而动词touch和hit的语义结构中没有致使发生状态变化这个语义要素,因此它们无法提供与中动式相吻合的事件框架,导致⑦c和d不合法。这种解释的问题在于:我们基于什么断定cut和break的语义结构中有状态变化义素,而touch和hit中没有。换言之,为什么cut 和break影响面包和水晶花瓶就能使它们发生状态变化,而touch和hit同样可以影响猫和门,却不能使它们发生状态改变。我们认为,这个问题的答案就是拓扑贯通性:例⑦a中“切开的面包”以及⑦b中“打碎的花瓶”均发生拓扑几何体断裂,也就是说它们的物理贯通性遭到破坏。这时,人类视知觉已将此物视为彼物。而例⑦c中的touch和⑦d中的hit描写的主要事件均无法造成猫和门框物理贯通性的破坏。也就是说,它们的拓扑不变性并未受到任何影响,它们还是各自的同胚。

此外,基于大面积优先和贯通这两个相得益彰的属性,前面提到的例③也可以得到合理的解释。此句some books换成books就合法,这是因为无论图形还是背景的辨别,都是基于大范围优先的拓扑贯通性进行加工的。本句的不合法性在于:首先,some books破坏本应作为背景的books的贯通性(some books从books中分离出去);其次,视觉对some books几何不变性的加工并不是此句所描写事件的视知觉起点(books的贯通性才是视觉起点),因此它应该发生在books拓扑不变性表征之后,而这又与它在本句中所实际扮演的背景角色不相符;最后,some books作为背景身份的不合法性导致动词直接宾语the truck的拓扑不变性并未受到任何影响,即它并未发生状态改变。此外,Nemoto(1995:263)还提到这样一种情况:

⑧ Harry load the truck with some really heavy books.

为什么加上一个限定短语这个句子就变成合法句呢?这个问题同样可以得到拓扑性的解释:此句事件框架中,some really heavy books是作为拓扑不变性被早期大范围知觉加工的。与some books不同,some really heavy books并不是基于books的小范围不变性被辨认的。相反,它是相对于另一大范围拓扑不变性的知觉对象而言的,如some really thick books等。因此,它是本句视知觉的起点,这与它在本句中所扮演的背景角色完全相符。

2.3 拓扑性变化条件

既然拓扑性变化决定着状态改变的性质,那么导致拓扑性变化的因素是什么。下面我们来探讨拓扑贯通性变化的可能条件。

2.31 孔洞数量

拓扑知觉论主张,由于橡胶片变形无法创生或者消除孔洞,因此中间有洞的环状物(如手镯、轮胎龙骨等)和无洞的环状物在拓扑学上是不同状态的。简而言之,无论作为图形的孔洞怎样变形,只要其孔洞数量不变,它就是一个同胚对象。但它们与由多个孔洞构成的轮胎骨架或者没有孔洞的糖饼就是非等价的,因为它们拥有的孔洞数量不等。

拓扑孔洞性为格式塔图形—背景的区分提供理论依据。回到例①直接宾语的受事性问题。语义结构论所说的“由空至满”的状态变化实质上就是拓扑不变性变化的孔洞数量问题:由“一个洞(空瓶)到无洞(满瓶)”的变化。再请看下面例句:

⑨ He emptied the tank of water.(Nemoto 1995:257)

⑩ We tried to clear the mine of the fumes.(同上:265)

与例①正相反,在例⑨和例⑩中,the tank和the mine发生了由无洞(满)至一个洞(空)的拓扑不变性转换。换言之,由于孔洞数量的变化,致使它们的拓扑贯通性发生变化,清理后的水箱和矿井与原来的水箱和矿井不再同胚。

2.32 覆盖

覆盖是指由于知觉对象表面被另一个物体大范围遮盖/掩盖/辐射而造成的物理贯通性变化。举例来说(转引自Nemoto 1995:261-264):

2.33 附加

附加性是指由于知觉物体边界外被另一个物体所依附而造成的拓扑贯通性变化。以例④为例,附加性为Gropen等(1991)的解释提供理论支撑。他所说的将某种物质置于一个物体的某一部位上的状态改变,实质是,尽管几点污渍不能以覆盖的方式破坏直接宾语位论元 the sculpture 的贯通性,但它们却成the sculpture 的界外附加物。而恰恰是这一个或者几个附加物造成the sculpture拓扑性变化,使这座雕塑不再是原来的同胚雕塑。

2.34 物态变化

物态变化指物质从一种物理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物理状态的过程。如,The butter /ice /melted(quickly)。在此句所描写的事件框架中,由于the butter/ice 发生液化,因此它被授予中动式的入构权。物态变化两两之间可以互相转化。主要包括: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等。由于这些变化都会带来视觉对象的外部轮廓改变,因此它们也是造成拓扑不变性变换的一个条件。

3 结束语

直觉告诉人们,世界是物质的,物质由局部特征属性组成。以此类推,人们想当然地认为,视觉加工就是对诸如此类特征属性的表征过程。试想,如果直觉是正确的,那么集多种特征于一身的物质整体到哪里去了。可如果直觉是错误的,那么知觉系统究竟如何表征千变万化的大千世界。一言以蔽之,我们认为诸如“移入/移出”“置于表面”等概念并未揭示出“状态受事性”的真正属性,它们需要进一步的科学论证。只有当这些概念得到恰当准确的定义,受事性假设才能得到全面验证。本研究所借鉴的拓扑不变性、大范围优先、贯通性以及孔洞数量等视知觉拓扑结构等视觉科学的潜在概念不仅为受事性假设提供理论依据和验证,而且还揭示人类心智视野下运动类动词所描写事件的基本范畴。正如徐盛桓所说,“拓扑学为研究自然界存在的变化中的不变性提供了很有用的工具”。

猜你喜欢
方位宾语语义
真实场景水下语义分割方法及数据集
直接宾语和间接宾语用法精练
宾语从句及练习
Word Fun
汉语依凭介词的语义范畴
练思维:看图学方位
方位介词
小议宾语补足语
直接宾语和间接宾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