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泾川县第二中学
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改革,初中生物教学应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中心任务[1]。基于核心素养设计的生物导学案,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积极参与,在合作探究中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珍爱生命、热爱生活的生物学科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导学案设计,课前做好充分的学情调查和调研工作,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水平,确定科学的教学目标,根据知识精选教学素材,明确教学重难点,在抓住“重点”、凸显“难点”、破解“疑点”的基础上,因材施教,分层次、梯度设置问题,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交流、展示、反馈等学习活动,获得充分的发展,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那么,核心素养下的生物导学案应该怎样设计呢?结合多年的教学研究与课堂实践,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利用导学案进行教学,将学习内容以问题形式呈现,引导学生学习,改变了教师传统的“以讲为主,一讲到底”的教学格局,充分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2],达到了“乐教乐学”掌握新知识的目的。在导学案的设计过程中,根据学生具体学情,结合教学实际,创设形象逼真的问题情景,由小到大,由简到繁,由易而难,抓住知识的关键点,找准学生的思维兴奋点,启发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拓展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增进课堂教学互动,实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参与、自主学习的目的。例如,在人教版八年级(上)《遗传和变异》一节的导学过程中,笔者是这样设计的:仔细观察自己的全家福照片,看看自己哪些特征像父亲,哪些特征像母亲,哪些特征与父母亲都不像?为什么有些地方会同父母既像又不像呢?这些现象在生物界中属于什么现象呢?经过这样的问题导学,扣准了学生的思维兴奋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从一开始就能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3]。又如,在人教版七年级(下)《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导学案设计中,分发给学生未成熟的杏子,问学生:这是什么?喜欢它吗?知道它是什么味道?学生:绿杏,特别酸,不喜欢(或喜欢)。看到它就会想起它的味道,酸得流口水。然后让学生吃一口进行品尝,问学生:现在你们吃绿杏了,嘴里什么感觉?学生:酸,酸得会分泌很多唾液。老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吃到绿杏也会分泌唾液,看到绿杏分泌唾液,结合课前的基础自学,大家思考一下,这两种行为应该是什么行为?学生:这就是我们学习的反射。设问:那么什么是反射呢?学生经过思考回答。设问:思考一下,吃到绿杏分泌唾液,看到绿杏也会分泌唾液,这两种反射是同一种反射类型吗?学生经过讨论回答:不是,前者是我们与生俱有的本能行为,属于先天性的简单反射;后者是后天经验获得,是复杂的反射。老师:对,那么大家能举出生活中类似的反射实例吗?学生相互讨论,积极举手回答。通过创设类似与生活实际联系的真实问题情景,设置问题进行导学,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步步深入,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引导学生开展探索和获取新知,引导学生兴趣盎然地进行探究讨论,激发了学生对新知识探究的兴趣,让学生在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提高综合学习能力。
基于核心素养的实验探究设计中,尽可能把生物实验内容以乐于接受的方式展示在学生面前,设计出学生易于操作和观察的实验导学方案,通过合作探究、实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促进学生自我成长,自我完善,自主发展。
1.演示实验的导学设计。在导学案的引导下,通过直观、形象的实验演示,结合实验现象刺激,通过直接的观察与感受,在轻松的气氛中掌握学习知识。例如,在人教版七年级(上)“呼吸作用”实验设计中,将两支点燃的蜡烛分别放置在装有萌发的种子(甲瓶)和煮熟的种子(乙瓶)里,让学生观察蜡烛在两瓶内的燃烧情况。问:你们看到了什么?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甲瓶里的蜡烛熄灭,乙瓶里的蜡烛还在燃烧。接着设问: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呢?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一下子就被激发了出来。这个时候组织学生讨论,他们就会积极主动地思维,激情高涨地参与讨论,分析现象产生的原因。在老师的点拨下得出结论:原来萌发的种子是有生命的,它在进行呼吸的时候吸收(消耗)了氧气,所以甲瓶中的蜡烛熄灭,而乙瓶中煮熟的种子没有生命,不能呼吸,因此蜡烛会继续燃烧。这样,学生通过自己对整个实验过程的对比观察,既培养了观察能力,又提升了思维能力和分析讨论问题的能力。
2.分组实验的导学设计。合理设计导学案,让学生通过导学问题,在实验之前,明确实验目的,熟悉实验步骤,通过实际的操作体验,知识就自然而然地输入大脑。例如,人教版七年级(下)在“膝跳反射”的实验中,笔者是这样设计的:为了深入了解什么是反射?反射是怎样完成的?先组织学生通过学习,明确实验目的,清楚实验的方法、步骤和注意事项,两个人一组,进行分组实验。一个同学保持自然状态坐在凳子上,一条腿搭在另一条腿的膝盖上面。另外一个学生用手掌轻轻叩击他膝盖下方的韧带,看这个同学的小腿会有什么反应?并让学生分析出现的问题:1.为什么小腿肌肉会不自觉地跳起来?2.为什么有的同学的小腿肌肉没有跳起来?3.试着用大脑控制一下,膝跳反射能听大脑指挥吗?学生情绪高涨,都积极进行膝跳反射,激烈地探讨、交流,并不断提出疑问:我本来不想让小腿跳起来,结果还是跳起来?我的小腿肌肉为什么没有跳起来呢?是我之前没作好心理准备了吗?然后,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各种尝试与反复实验,解决疑惑。这样,他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获取到了知识;既培养了他们实验探究意识,又增强了学习兴趣。通过团队合作发现并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不仅提高了自身能力,而且真正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分享实验学习的快乐,体验实验带来的成功感和获得感。
3.探究活动的导学设计。在探究活动的导学设计中,明确学生通过探究要达到的目的及注意事项,针对所探究的知识,鼓励学生大胆创新,设计探究方案,自主探索。例如,人教版八年级(上)在探究“牙齿的功能”时,提出问题:牙齿的功能是什么?让各小组按自己的思路设计探究方案,并通过实践验证自己的答案。其中,有一个组是这样探究的:组长操作,在齿状模型中放入粉笔,合拢。问:发生了什么?粉笔被磨碎了!学生惊奇地说。接着把木棒放在切刀上合拢。问:大家看到了什么?学生们大声地说:木棒被切断了。教师答:对,最后哪位同学愿意上来用弯钩把布片分开?其他同学们纷纷举手,争先恐后地说:让我来!让我来!就这样,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实验结束。笔者接着问:刚才这组同学的这三个活动都做了什么?同学们高兴地齐声回答:磨碎、切断、撕裂。教师答:对,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牙齿的功能。如此,通过提出问题—设计方案—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通过自主实践探究,获取知识这种教学方式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真正体会探究学习的乐趣,最终达到“乐教乐学”掌握新知识的目的,全面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下的导学设计应围绕学生学习的自然规律进行,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通过解决现实问题和解析生活现象,使学生感受所学知识的价值,帮助学生获得学科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念。例如,在人教版八年级(下)“传染病”导学设计中,课前通过设置基础自学,让学生了解有关传染病的基本知识,然后结合实际拓展设计:这次新冠状性肺炎由什么引起的?(由病毒引起的呼吸系统传染病),它们最初是怎样传染给我们人类的?学生争先恐后举手回答:我知道,是野生动传染给我们的。接着提问:野生动物是怎样把病毒传给我们?学生回答:是因为有人食用野生动物,所以感染了动物身上寄生的病毒。接着又问:那我们人类这样做,对吗?学生齐声回答:不对,食用野生动物破坏了生态系统,也危害我们人类自己。最后,老师问:那我们应该怎么做?学生回答:应该保护野生动植物,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通过解决现实问题和解释生活现象,学生获得的不仅是学科基础知识与技能,而且还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使学生在学习生物知识的过程中,了解生命的可贵,能够珍惜每种生命,并愿意承担宣传健康生活和关爱生命的社会责任。
总之,导学案设计时要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着眼于实际的课堂教学,关注学生学科能力的提高,注重学生科学理性思维的习惯形成,积极科学态度的养成,发展终身的学习能力,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