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福添 厦门集美中学
有效的课堂教学能保证学生体能及运动能力的提升,促进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当前,在体育课堂教学中仍存在着许多教师教学观念传统、教学方式陈旧、课堂组织效率不高、淡化学生学习能力培养,学生未能明确体育锻炼目的、学习兴趣不高、运动能力低下等现象,导致了学生体能的下降、知识与技能无法掌握、学习素养无法得到提升,大大地影响了学生的锻炼效果及素质教育的发展。作为一名教师,在日常的体育课堂教学实践中,要及时更新观念,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秉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积极为每个有个性学生的发展服务,严格体育教学常规,落实各项管理制度,挖掘学生的体育学习潜力,有机地整合体育“运动参与”“运动技能”“情感态度”等领域目标,不断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效率,以实现体育教学的严格化、规范化和科学化,促进初中学生终身体育观的形成。
学生的身心发展能否得以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等否得以提升,教学目标能否得以达成,最为关键的在于教师的自身素质。作为一名主要以实践教学为主的学科教师,必须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只有正确地理解新课标理念,熟悉教材,才能有效地精选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内容,才能精准地把握教学重难点,才能有的放矢地设计教学思路,进而有针对性地采取新型的教学策略,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等新型学习方式有机地渗透其中,并在学生学习与提升中,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快乐的合作及深沉的探究,从而让学生带着舒畅的心情快乐地学习体育知识,掌握运动技能与技术,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例如:教师要注重场地的合理布置与器材的高效使用。科学、规范的场地布置,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运动的欲望,促进学生的高效学习,同样教师还要善于“一物多用”,并做好材的合理使用,这不仅能大大节省场地器材更换和设计的时间,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进行丰富多彩的体育运动,而且能提高学生的练习密度及运动强度,促使学生在安全的情况下主动学习、快乐锻炼,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教师还要根据每节课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程序,明确上课时可能会受到的影响因素,如:气候的变化、低下的学生情绪、场地器材的破损、意外事故的发生等,要清晰地把握新授课、复习课或考核课等教学特点,还有了解学生的体能基础、心理差异、生理特征等因素,做到:心中有数、了如指掌。因此,教师既要研究教法,更要研究学法,在吃透学情的基础上,熟悉每课时的教材与教法,确保体育课堂有序进行,促进师生共同体的和谐发展。
作为一门具有独特表演艺术的学科,体育教学融和谐性、愉悦性和技巧性于一体。教师具有良好的教学艺术,能有效地激发初中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与欲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促进学生体育素养的提升。尤其面对着体育课练习兴趣缺乏的学生,教师应根据他们身心发展规律及教材内容等特点,重视教学方式的应用,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
例如:为了活动学生的肢体,提高学生练习的主动性,在热身活动时,教师可改变以往的“慢跑—活动操”等模式,取而代之的是采用跳绳跑、趣味游戏、行进间操或健美操、武术操等形式进行练习,学生不仅深感新颖、有趣,而且能更加积极地投入到整个活动过程,较好地达到了热身目的。在教学中,教师还要注重个人的形象,以个人的魅力来稳定学生学习的情绪,吸引学生上课期间的学习注意力,同时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及时关注后进学生的表现,及时加强与他们的情感沟通,促使他们形成良好的、愉悦的心境,进而满怀信心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此外,教师还要把控好课堂的组织与管理,善于调动学生的学习情感,在面对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或学习效率下降的情况下,要及时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加以调整、应对,如:适当穿插讲述运动员的奋斗史、女排精神、奥运会的由来、保健知识等,以此来调动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和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还要用富有情感的语言来感染学生、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在讲解动作要领时,语言要言简意赅、通俗易懂,或者采用“顺口溜”、格言、典故等较为生动形象的语句,让学生听起来有着极大的舒服感,既活跃了体育课堂氛围,又加深了学生对运动知识、技能的理解。
创设情节生动的教学情景能吸引初中学生参与体育学习与锻炼的兴趣。教师在教学中,既要关注学生的体能发展,又要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不断地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让每个学生经过自身的努力而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
鉴于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围绕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根据初中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与技术等水平,创设让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思考的问题情景,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创设问题情景。在进行排球基本技术教学时,教师首先引导学生结合实际回答问题:你了解女排精神吗?你最羡慕的运动员是谁?朱婷在比赛中起到的作用是什么?你从郎平教练身上学到什么?等等问题,然后,让学生观看女排比赛的录像,场上那热烈的呐喊声、变幻莫测的比分、扣人心弦的得分等等画面,无不吸引着每个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学习的热情瞬间就会被点燃,教师再及时组织学生进一步的交流与讨论,如:你喜欢学习排球吗?你已学会了哪些基本技术?你想通过努力学习,把自己的排技术水平提高到哪一个层次?学生在这种浓厚的氛围中积极地讨论问题,主动回答问题,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排球的兴趣,加强了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教育,而且为发展学生良好的个性创造了有利条件,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当然,当学生未能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时,教师要抱着理解、宽容的心对待学生,既不能“听之任之”“置之不理”,也不能急于进行批评,而应采取鼓励的语言,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同时适时给以提醒、点拨,让学生在回答问题中克服自卑心理,树立学习信心,积极主动投入到学习与训练中,从中体验到学习体育的乐趣。
新课程标准重要的一个理念就是在面向全体学的同时,要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其目的就是确保“健康第一”的思想真正落实到每个学生身上,让每个学生在学习中享受到运动带来的乐趣。
由于每个学生的心理特点、运动需求、素质基础、情感态度、个性特征等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这就造成他们在体能、技能、技术及心理等方面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意识,并针对不同特点学生的不同需求,选择一些有助于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趣味性的学习内容、练习手段,以此增强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让有差异性的学生能在体能与技术等方面得以进步和发展。
例如:针对初中学生耐力水平的差异性,有的学生能轻松自如跑完1500-2000M,有的学生费了极大的力气才勉强跑完数百米。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绝对不能采取一刀切的做法,安排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跑完规定的距离,否则既无法保证学生顺利完成任务,又会降低学生的运动兴趣,甚至产生逃避、害怕等心理。教师可采用多样化的练习手段组织学生进行练习,如:根据学生耐力水平较好的学生,安排定时跑或定距跑;耐力水平中等的学生进行重复跑或循环跑;耐力水平较差的学生进行跑、走交替或具有一定运动强度的诸如:贴膏药、往返接力等游戏练习,当然,还可让学生进行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练习方式、练习内容等,教师再及时给以指导、评价,这样的话,学生就能结合自己的实际,克服练习中的困难,不仅让学生在练习中掌握了耐久跑的基本技术,而且让他们在原有水平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自身的耐力水平,促进了不同层次学生的进步,全面提高了学生的锻炼效果,促进了每个具有差异性学生运动能力的逐步提升。
总之,教师在日常运动技能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和学习兴趣,大力加强体育课堂改革,充分利用情境教学优势,科学地选择教学内容,合理地使用教学方式,在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热情的同时,积极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让每个学生在快乐的学习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促进学生身体素质、技能、技术等全面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