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信息技术有效教学初探

2020-11-24 17:50甘谷县杨家庄初级中学
甘肃教育 2020年1期
关键词:图表创设有效性

甘谷县杨家庄初级中学

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我们应该大胆探索不同的教学风格,运用一定的教学艺术和方法,全面加强教学研究,逐步形成各种合理的教学模式,面向全体学生,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为目标,坚持课程改革和创新精神,努力提升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确定目标,提高教学有效性

1.“因材施教”。信息技术学科的特殊性,使得一个班级里学生的起点各不相同。如果教学上搞“一视同仁”,将导致水平高的学生无事可做,水平低的学生做不出来,于是出现了“会的学生玩游戏,不会的学生也玩游戏”的局面。我们在设计任务时,要有难易不同程度或同一任务对各层次同学设计不同要求。比如学习八年级第一单元第六课,《分析居民收入情况》排序及建图表,这一节课知识点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力争让学生在原有的Excel基本操作技能的基础上,能从另一个高度学会根据问题解决的需要恰当对数据进行加工处理,从而挖掘出新的信息,给我们解决问题提供借鉴。重点是如何根据需要将表格数据转化为相应的图表信息,难点是如何将Excel数据转换成图表。这时我们就会碰到学生会排序,但是排序后创建图表总是不正确。所以,我们设计任务的时候,应该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基础差的就让他完成排序,基础好的让他完成创建图表。这样,所有的学生都完成了任务,都有成就感,从而达到因材施教之目的。

2.熟悉学情。首先,教师要了解全班学生对学习信息技术课的兴趣、接受能力、学习态度、知识基础,还要掌握个别学生的兴趣、爱好、注意、记忆、理解能力、知识水平等,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课堂教学中目中有人,心中有数。其次,要熟悉教材。教师对教材的教学要求、教材的编排意图、旧知识的迁移程度、新内容的重点、难点、疑点都要了如指掌,吃透知识在各单元、章节乃至整册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这样就能够融会贯通教授相关知识技能。

二、创设情境,提高教学有效性

教学情境的创设要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基点,合理选择情境素材;要以激活知识、技能为支点,精心设计情境过程;要以积淀学生信息素养为重点作为创设情境之目标。例如:在八年级第一单元第一课《建立住户的通讯录》时,我首先以广播的方式展示事先己经设计好的文字,然后请学生从这段文字中找出所有数据,看谁找得最快、看谁找得最多,学生个个跃跃欲试。然后对找的最快、最多的学生进行表扬。之后,我再根据展示文字中数据设计好的表格,请同学们分析,是文字还是表格更能说明教师所展示的主题内容。通过学生的冋答和教师的总结,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用表格表示数据”。这就是老师通过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老师创设环境的指引下,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进行信息技术知识的综合运用,同时培养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最终,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教学有效性就得到充分体现。

三、多措并举,提高教学有效性

l.合理采用组内协作、组间竞争教学方式,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由于学生的起点参差不齐,通过教师的统一演示或个别辅导,有时效果并非很显著,这里一个比较好的方法是进行分组协作学习。分组形式可以采用“异质分组和自由分组相结合”,也就是根据学生个性差异、能力强弱、兴趣爱好进行异质和自由分组。但是在实际教学当中,会出现小组内部分同学完成所有任务的情况,这就要求组内小组长需建立明确的责任制,保证每位同学都有任务,只有小组内成员都达到了预定目标,小组才能算获得成功。这种共同的目标促进了学生主动的互帮互助,培养了学生的协作意识和能力。

2.建立合理的帮助体系,加强学生自主学习,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建立一个完整的帮助体系,更有助于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实效。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实际设置创设自己的帮助体系。例如:“Excel图表制作”这一学习内容,我设计了三种帮助方式,一种是“视频帮助”即教师在备课时制作好的操作视频;第二种“文字帮助”即通过文字的形式提供一些操作技巧和操作方式;第三种“对比帮助”即教师把结果以图片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时候有一个目标。

四、合理评价,提高教学有效性

l.基础知识技能的评价。看学生是否掌握了所学的知识技能,在当前任务或作品中是否达到了相应的标准和要求。

2.自主创新能力的评价。看学生作品的创意构思,包括是否新颖、美观,是否创造性地组合、利用了所学知识技能。这里提倡学生作品要有不同的风格和方法,鼓励学生创作出饱含自己创意的作品。

3.协作能力的评价。看一个组内任务的总体完成情况,彼此的相互协作是否可以促进组内成员的共同提高。

通过对学生知识技能、自主创新能力、协作能力进行的综合评价,我们的信息技术教学就更完整、效果就更加有意义了。

猜你喜欢
图表创设有效性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船舶严重横倾时应急行动的有效性
创设可操作得区域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