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市第十五中学
部编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每一框最后都有一个“拓展空间”栏目,教师采用合理的形式和策略,充分利用“拓展空间”栏目,可以使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从课内延伸到课外,深入到学生的生活和社会活动中,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俗话说:“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拓展空间”栏目中有大量的制作、调查、实践等内容,如果能充分利用这些内容,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会有极大的提升。如七年级上册“享受学习”这一框的“拓展空间”,要求学生总结自己的学习方法,并与同学分享,最终要形成一本自己的学习方法手册。笔者在讲这一框时,提前给学生布置了预习作业,让学生了解并总结自己的学习方法。在上课的过程中,笔者充分利用这一“拓展空间”的内容,让学生交流互动,总结学习方法,并讨论这些学习方法的优缺点,确定哪些方法适合自己,哪些方法不适合自己。讨论完成之后,让学生在课后进行整理,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手册。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和探索,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增强了自身的实践能力。又如九年级下册“创新永无止境”这一框的“拓展空间”,要求学生完成《创新文化之我见》的小论文,在授课前,笔者让学生收集与我们的生活有关的创新事例,并在课外进行创新实践,在实践创新的过程中完成自己的小论文,从而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了其创新能力,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团队合作能力是现代社会人们应当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合理地利用“拓展空间”栏目,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比如八年级下册“公民基本权利”这一框的“拓展空间”,要求以班级为单位,以“我们的××权利”为主题组织活动。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笔者把这一“拓展空间”放大处理,利用一节课的时间来组织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在上课之前,笔者强调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明确了学生的分工,让学生团结合作、协调一致,完成好自己的任务。在课堂上,学生们各司其职,摆道具的摆道具,导演的导演,出演的出演,服务的服务,通过同学之间的分工合作,圆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通过这种方式,既让学生了解到了宪法规定的公民权利的多样性,又让学生懂得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体会到了团结就是力量,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初中阶段是学生理性思维形成的一个重要阶段。随着理性思维的发展,学生思维结构的内部关系会更加协调,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演绎与归纳、认知与非认知因素等形成了协调发展的完整格局,从而使中学生思维能力更强,思维效率更高。“拓展空间”栏目中有大量的思考、讨论、辩论、演讲方面的内容,如果运用得好,对学生理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有非常大的帮助作用。如八年级上册“网络改变世界”这一框的“拓展空间”,要求学生结合课本所给材料,分小组讨论新媒体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利与弊。课前,笔者让学生了解他们认为的新媒体包括哪些,其发展趋势如何。在课堂上结合课文内容,让学生分小组充分讨论新媒体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利与弊,并利用辩论这一形式来展开教学,让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得到充分的释放和发展,从而使学生对网络利与弊的认识更加深刻、系统,大大提升了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
道德与法治课程承载着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和法治教育的重任。因此,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从内容设置上来说,具有很强的时政性。如果能把时政内容与课本内容进行有效深度的融合,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本内容的理解,也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时政分析能力。对此,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拓展空间”栏目进行了有效的探索。如八年级下册“公民权利的保障书”一框的“拓展空间”栏目,要求学生了解我国为什么大力开展扶贫工作,并谈一谈自己希望国家如何帮助贫困人群。在学习上述内容的过程中,笔者把党的十九大内容和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相关内容给学生作了简单的介绍,以让学生了解我们的中国梦,了解我国的人权现状,并指出,对于我们国家来说,人民幸福生活就是最大的人权,贫穷是实现人权的最大障碍,让学生在了解情况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和主张。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对相关时政内容有了大概的认识和了解,增强了国家认同意识,培养了自身的时政分析能力和大局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