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浪县第二小学
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越来越多的教师意识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也成了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内容。而教师有效利用STEAM教育模式和背景下的有利条件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STEAM教育模式是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学等学科融合的一种综合教育模式,打破了学科界限,推动了各学科有效融合。在该模式下,课外科技活动的开展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如果仅依赖传统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不够的,而教师引导学生参与课外科技活动,就能够有效弥补传统教学活动的短板,对课堂教学进行进一步延伸。在STEAM教育模式和背景下,开展课外科技活动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而大胆探索、发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助力学生成为创新型人才。
教师在开展课外科技活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时,需要给学生灌输“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让学生理解科学技术发展和创新思维对个人、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网络技术的发展对加强社会联系方面的重要作用;可以向学生介绍医疗领域科学技术发展对每个人生活的重要影响……这样,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科学技术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认真参与课外科技活动,不断提升创新能力,从而为学校科技活动的更好开展奠定一定的基础。
为促使课外科技活动开展得有实效,学校管理者和教师需要以STEAM教育多学科融合的思维看待和分析问题。在此基础上,学校将课外科技活动的参与情况纳入学生的学习计划,将课外科技活动的开展情况纳入教师的教学计划,从而更好地对课外科技活动进行有效的组织管理,使课外科技活动开展得更加有效。教师可将某一个时段固定为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活动的时间,可以不断丰富课外科技活动的内容。
教师通过课外科技活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时,需要对“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课外科技活动与其他活动的关系进行研究和分析。
1.了解“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关系。这里提到的“第一课堂”指的是传统的课堂教学,“第二课堂”指的是以相关科技活动为主的课外实践活动。从整体上看,教师既不能忽视“第一课堂”的基础作用,也不能忽视“第二课堂”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延伸和补充作用。教师需要将这两个课堂进行有效融合,在此基础上最大程度地发挥两个课堂的作用。比如,教师在给学生简单讲解有关压力相关知识后,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相关实验,如出现“杯内米粒之间相互挤压,杯内空气被挤压出来,导致杯子外面压力大于杯子内部压力,进一步使插入米中的筷子和米粒紧紧粘合在一起,杯子顺势被提起”的现象,并对现象反映出的科学理论进行阐述。这样,学生能进一步巩固知识,懂得用科学理论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对此,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步骤,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明确“第一课堂”占主导、“第二课堂”占辅助地位这一认识,认真在课堂上学习理论知识,在课外自主对这些理论知识进行巩固、消化,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了解课外科技活动与其他活动的关系。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时,需要借助多种不同的教学活动。但活动一旦多了,就很容易出现繁杂无序的情况。因此,教师必须积极处理好课外科技活动与其他活动的关系,使各种活动的开展呈现合理有序的状态。比如,教师在给学生讲解汽水中气体产生的奥秘时,可以引导学生观看相关视频,让学生理解汽水中产生气体的原因;也可以引导学生提出方法,教师进行示范操作,学生观察分析;还可以引导学生开展相关课外科技活动,进行自主探究。这三种方法各有利弊,在授课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将课外科技活动与其他活动的优势和劣势进行对比,从中选择出适合当前教学情况的方法,有效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在STEAM教育模式和背景下,通过开展课外科技活动,多学科实现了有效融合,有效打破了学科界限,这使教师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学校培养创新型人才有了基础支撑,探索出了促使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