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川县党原镇合道初级中学
提升教学质量是教育发展的永恒主题,学校的所有教育工作都是围绕着教学质量的提升展开的,而在我国基础教育体系中,初中教育处于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有效提升初中教学质量至关重要。下面,笔者从教学改革倡导出发,就科学教法和教师发展两个方面谈谈如何进一步提升初中教学质量。
现代教育的根本目标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实现“学会”到“会学”的转变。初中教学质量的有效提升,要求教师必须要从现代教育目标出发,采取科学的教学方法。
1.因材施教,分层达标。一直以来,最困扰初中教师的问题就是优等生“吃不饱”,学困生“吃不下”,这对教学效率的提升造成了很大影响。而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笔者认为是初中教学中大多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方法,并没有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鉴于此,笔者认为“分层教学”是一种可行的教学方式,即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的知识认知和能力水平,将学生划分为A(优秀)、B(中等)、C(较差)三个层次,从教学目标、教学指导、作业布置等多个方面,针对性地授课。但需要注意的是,分层不分心,分层教学是为了不放弃每一个学生,用最适合的方法,满足每一位学生的学习需求,最终实现共同进步的教学目的,这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2.同伴互助,合作提升。从构建主义角度分析,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只有学生学会自主构建知识,才能真正学到知识,因此在初中教学中,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是行不通的,要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自主构建知识。小组学习就是基于此衍生出的一种教学方法,在应用小组学习法教学时,教师可从教学目标出发,为学生设计一个共同任务,然后采用“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分组,然后引导学生通过同伴互助的方式,解决教师提出的任务和问题。这样的教学方式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成为教学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学习的知识都来自于自主构建,同时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还学会了欣赏他人的优点,发现自身的不足,也体会到了帮助他人的快乐,这是学生素质能力全面提升的表现,因此小组合作学习的运用,有助于初中教学质量的提升。
3.创设科学的教学情境。提高初中教学质量,还需要保证教学方法的科学性。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科学的教学情境,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教学内容等多方面因素,构建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使其满足新时期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需求。首先,教师的教学环境需要创新,营造出高度和谐、合作互助的氛围,使学生能够全身心投入教学活动中,防止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为提升教学质量奠定基础。其次,需要从学科教学角度出发,考虑学生在学习该学科知识时对教学设施和器具的需求,适当地进行创新和优化,使其能够满足教学需要,从而为学生构建良好的学习情境,提高学生参与度,达到提升教学质量的目的[2]。同时,在设计教学情境的过程中,无论是哪一学科的教学,都需要保持与时俱进,对现代化的教学理念和手段加以充分利用,实现教学方法的创新。此外,在设计教学情境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情境与学生知识储备、生活经历相适应,使学生在教学情境中学会感受知识、探索知识、学习知识、运用知识,进而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成为社会发展需要的综合型人才。
在教学改革工作不断推进的过程中,对初中教师的素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初中教学质量的有效提升,离不开教师的发展,对此笔者提出以下两个方面的建议。
1.集体研讨,共商对策。古语云:“读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在教研过程中,教师共同研讨备课的效果,一定要远超教师各自为政、单打独斗,因此若想要更好地提升初中教学质量,学校建立集体备课研讨机制是十分必要的。集体研讨主要是为了解决以下问题:第一,解决教学中常见的疑难问题。通过共同商讨,编制统一高质量的教学资料,突破教学困境,从而为高质量的课程建设提供帮助;第二,通过集体备课,帮助青年教师较快成长。青年教师是学校教学发展的生力军,但他们容易出现教学经验不足的问题,因此通过集体备课可以更好地帮助青年教师快速进步成长;第三,集体商讨出有效的作业布置方式。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先做题,再选题,最后集体定题,通过编制出最适合学生的作业习题,在提升教学质量的同时,帮助学生减轻课业压力。
2.主动学习,转变思想。教师的教学能力决定了教学质量的高低。提高初中教学质量,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是关键。笔者在调查中发现,现在还有很多初中教师存在“师道尊严”的思想,在教学中习惯端着架子,将自身摆在高高在上的位置,这显然与新课标精神是相违背的,不利于和谐友好师生关系的构建,也容易对教学质量的提升造成影响。鉴于此,笔者建议广大初中教师,要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之中主动学习,加大对《决定》《纲要》《新课程标准》等文件的学习研讨,深入领会课改精神。此外在课余时间,还应多阅读关于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方面的书籍,从而了解掌握更多的现代教育方法,同时也尽量多参加一些教学讲座,虚心向专家学者学习,这样才能不断地充实提高自己,为初中教学质量的提升贡献力量。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对教学活动能否顺利进行有直接影响。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教师创新并且实践教学方法,而这需要教师与学生之间有良好的感情沟通,以此增加教师对学生的了解,便于教师设计教学方案,进而提升教学质量。因此,初中教师需要做好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为提升教学质量创造良好的前提条件。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重视学生发展对教学形式、方法和内容的需求、重视学生主观能动性,充分利用学生主体地位在教学活动中的优势;同时,教师还要重视自身的引导作用,对学生的学习态度、表现和成果进行科学评价,并且给予学生适当的表扬、鼓励来提高学生学习的信心[3]。此外,在师生情感交流过程中,教师也需要接受学生的意见,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拉近师生关系,以此优化教学方法,有效提升教学质量。
学生只有在学习中找到“好学、乐学”感觉,才能提高自身对学习的热情,进而激发探索未知领域的欲望。因此,初中教学中,教师需要激发学生热情,使其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自主学习知识,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有很多,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从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教学内容层面进行综合考虑。同时,将课本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充分利用生活中的事例改变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看法,使其意识到任何知识都与现实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并且在与生活结合的教学活动中,使学生意识到知识的重要性。例如,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将知识融合到活动中,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去发现和探索知识,在活动结束后总结、归纳知识点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加教学深度和广度,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对教学活动、学科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最终推动学生和学校共同发展,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稳定成长和发展。
明确教学目标是设计和落实教学活动的前提条件。在教学目标的指引下才能优化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而教学目标需要用科学的方法确定。因此,在有效提升初中教学质量的工作中,关键任务是通过科学的方法确定教学目标,并以此指导教学活动。确定教学目标的基本方法如下:首先,教师要通过日常教学活动观察学生的兴趣爱好,在与学生的交流中了解其性格特点以及掌握的知识等情况,来制订科学的教学目标,在教学中以“因材施教”等方法保证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其次,教师需要掌握教材内容,根据教学需要调整和整合教学内容,在教学活动中将知识点融会贯通,并且对教材中的重难点知识有全面的认识和了解,从学生的弱点出发,设计针对性地教学活动,解决重难点问题,提升学生学习质量。
初中是学生学习成长的关键时期,有效提升初中教学质量至关重要。笔者认为,教学的根本目标就是让学生自己学会学习,因此教学方法一定要实现“学会”到“会学”的转变,这是提升初中教学质量的关键。此外,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者,有效提高初中教学质量,教师的发展也是重要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