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教书育人是教师的主责主业,中央出台“减负”意见的核心目的是进一步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和氛围,让教师更多地聚焦主责主业,为新时代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人才。有了这一明确的指向,教师“减负”工作就要对标对表,尊重办学规律、尊重办学实际,尊重个人特点,因校制宜,因时而异,因人各异,切不可主观臆断,更不可“一刀切”。
一是要因校制宜。“因校制宜”就是一校一情,就是要结合学校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坚持大的原则和办学方针的前提下,学校要根据自己的情况,摸清家底,准确定位,合理布局。科学谋划,发展才能做到心中有数,心中有策,才能在发展中合理为教师“减负”。比如,由于各种历史原因和现实因素,学校的办学起点、办学水平层次有差异,教师“减负”,可能会出现一校一情,一校一策,有增有减,有轻有重,但核心必须以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良性发展为目的,因地制宜,精准减负。
二是要因人而异。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切实减轻教师“负担”,必须引起各级各部门高度重视和特别关切。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学校教师由于成长环境、知识结构、工作经验等要素的影响,个人的专业素养参次不齐。因此,“减轻”教师负担,要做到因人而异。比如,有的学校为减轻教师的备课压力,规定教师5年以上,连续任教该学科3年,可以写教学简案;工作10年以上,连续任教该学科3年,在教材上批注即可;对于刚参加工作的新教师,则要求写5年的详案。因人而异的备课方式,既调动了教师工作积极性,促进了青年教师成长,又减轻了教师的“负担”,更提高了教学效率。此外,学校还可以在教师的业务学习、政治学习等方面勇于创新,大胆尝试因人而异的学习、检查方式。
三是要因时而异。新时代,新要求,切实减轻教师负担,要求政府加快推进社会治理体系现代化,强化制度规则和监管功能。学校要加强思想引领和宣传,做好教育管理的融合融通。教师更应转变教育理念,适应时代的潮流,学会变压力为动力,切不可“两耳不闻窗外事”,关起门来搞教育。
总之,教师“减负”是新时代教育工作的需要,是真正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需要。教师“减负”,任重而道远。它需要政府用力,真正落实从管理走向治理;需要学校用心,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需要教师用情,把教育职业当教育事业,共同谱写办人民满意教育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