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 璐
在小学语文各个学段都强调朗读教学的重要性,但在朗读实践中,什么时候朗读、怎样朗读、朗读到什么程度往往是模糊的。教学中,我们要把握朗读时机,领悟文本旨趣;找准朗读要点,追寻文本妙处;活用多种读法,突出朗读技巧,定能提升朗读教学效益。
在语文朗读中,读是一种手法,能够读出作品的奥妙,将文字符号转换为具体的场景。朗读教学要把握好时机,通常面对一篇文本,需要先了解文本的情感,对作品的重点进行讨论,当学生对某些字、词、句、段产生情感体悟时,朗读的时机就来了。当然,一些作品,如果在写法上非常吸引人,则也会让朗读时机提前。教师在把握朗读时机时,要结合具体文本、学情,善于激活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在苏教版六年级语文“半截蜡烛”教学中,该文情节生动,学生的认知情感丰富,在没有对作品人物进行细致分析之前,学生们朗读的热情就已经产生。为此,我们灵活优化朗读要求,鼓励学生认真朗读,并仔细揣摩作品的字词句。以“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为例,请同学们自己试读,如何去读,如何把握好字眼和情感?有学生提议:“灯”字应重读,这样会吸引德军的注意力,才会吹熄蜡烛;有学生提议:“亮”字应重读,因为油灯比蜡烛亮,才会是吹熄蜡烛的理由;有学生提议:应该对“瞧”字重读,因为这个是第一个字,要说的响亮有声,吸引德军的注意。在对该句朗读体验与讨论中,学生的想法很多,也说的很好,虽然重读的要点不同,但其目的都是为了避免敌人怀疑,巧妙吹熄蜡烛。由此,通过推敲文本的字,领会文本的意,才能更好的朗读出文本的情感与旨趣,才能让朗读课堂氛围更浓郁。
除了把握朗读时机,还要关注朗读技巧的合理运用。什么是朗读技巧?就要把握朗读要点,能够从朗读时的音量、语气、节奏等方面,读出情感与领悟。在语文课堂上,书声琅琅是走进文本的密钥,更是挖掘文本主旨的明灯。语文朗读教学,教师要让学生从文本的字里行间,读出背后的意义,再跳出文本语言,感悟到文本的精妙。这就需要教师要带领学生在朗读时把握好重点、要点,能够从朗读中锤炼语言,积淀情感,获得朗读成效。在学习苏教版五年级“灰椋鸟”时,对于“归林”一段,我们抓住“投入”这个词,让学生反复朗读、用心推敲,鼓励学生更换别的词来对比“投入”的用法,发现“投”字,不仅写出了灰椋鸟的速度快,气势足,还表现出灰椋鸟对刺槐林的依恋之情。相比而言,对于“扑入”、“飞入”、“进入”等词,则无法更深刻、更全面的表达灰椋鸟如此快捷、急切的情感内涵。由此可见,通过朗读教学,把握和抓住朗读要点,让学生能够从字、词、句中理清文本的写作特色,能够从朗读中构建丰盈、直观的语言画面。同样,在阅读中,对于“排空而至”中的“排”字,将之与“分”、“推”进行对比,再引出诗句“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中的“排”字,从对比、讨论、朗读体验中深刻理解其意,掀起朗读高潮。这样以来,朗读教学不再是一项单一的教学任务,朗读教学中对要点、重点的探究,打开了文本之门,让学生从中体会到朗读的精妙与深刻意蕴,感知意味深长的语言内涵。
让朗读教学增效,就要鼓励学生变换不同的朗读方式,运用不同的朗读方法来发挥最佳的朗读效果。在方式上,教师的范读是指引,唤醒学生的朗读意识,调动朗读积极性,帮助学生快速进入朗读情感。同样,我们还可以引入配乐朗读,营造诗意的朗读氛围,拉近学生与文本的情感距离。分角色朗读,以学生为角色进行模仿与体验文本,升华朗读课堂高潮。在朗读方法上,教师要引领学生注重朗读技巧,如朗读时不能唱读、不能拖调。在朗读过程中,教师要引领学生把握朗读的节奏,调整朗读的气息,尤其是在朗读重音处理上,要从情感、手势等方面,来进行准确指导。如在苏教版四年级“鸟语”一文第一段的朗读中,对于文中一连出现的三个“爱”字,既表达了作者对鸟的爱,也体现了不同“爱”字之间的情感是递进的。很多学生在朗读时认为“爱听他们的歌声和软语”作为重音点,但通过教师的范读,如果我们“读慢、读轻”,同样可以将“爱听他们的歌声和软语”读出更多的味道,更让人遐想。由此,通过学生的朗读对比与体悟,让学生能够从朗读中把握情感与文字的内涵,促进学生在“读”与“品”中升华。
总之,在朗读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从朗读的抑扬顿挫、长短徐疾中进行二度创造,来深入品悟作品的内涵,提高朗读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