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义超
语文阅读,在小学教育中属于基础课程、必修课程,并且在小学教育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通常,教师都会投入较多的精力以及时间在语文阅读的教学环节中,但是,所得到的收获、成果却是非常微小的,不管是学优生还是学困生,都对语文阅读的掌握没有很好的把握。在以往中,无论教师采用了何种教学方式,这一现象问题都难以得到有效的解决,所得到的效果往往都是出现难以正确理解阅读的方向、思路。基于此,文章通过对培养高段小学生养成良好语文阅读习惯的对策做出具体的分析,从而使得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提高。
小学语文知识,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遇,也常常需要用到语文知识来解决一些问题,这些现象为文化的传播存在巨大的作用。阅读教学认为教学过程既是一个特殊的认知过程,也是个体独特的生命感受过程。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培养小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并强调学生与文本的自然融合,使两者融入一种自然地教学情景当中。同时,学生学好语文知识能够为自身今后的学习生涯打下坚实的奠定,充分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以及文化素养,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思想性以及艺术性。另外,小学语文教学主要是以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作为目标,学生通过对小学语文的学习能够充分为今后的学习成长提供有效的基础。所以,教师在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对小学生进行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并重视对学生的品格以及心理的培养,为社会提供更多具备较强综合素质的优秀人才。
(一)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在真情实感中促进学生的阅读习惯 著名的语言学家、语文教育家吕叔湘曾说过:“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是不同的,学生无论在何时何地都会遇到学习语文的机会,譬如在逛马路时所遇到的广告牌;在买东西时里面附带的说明书等,都是学习语文的机会。”所以,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除了在课堂上阅读课文外,在日常中也应加强自身的阅读,使学生能够在课堂外增添自己的生活经验以及阅读感受,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进而使得小学生能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同时小学语文教学的效果也得到提高。
(二)在小学语文阅读中,教师可积极鼓励学生质疑问题 尽管我国已全面提出了新课改要求,但是仍存在部分地区坚持采用传统教学的模式展开小学语文教学,通过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强迫学生接受知识,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不到有效地发挥,虽然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添加了一些创新思维以及元素,但其教学效果仍没有任何质的变化。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很少有出现提出疑问的现象,同时,教师也没有对学生进行了有效的引导与探究。这一现象,很容易造成学生在进行文章的阅读时,出现逆来顺受的现象、思想,即使学生对文章存在一定的质疑与问题,也不会表现出来,并且还接受了存在问题的文章。在这样的情况下持续发展下去,将会对学生带来非常大的影响,久而久之就会消极了学生对语文课程学习的兴趣。所以,学生在阅读课文时,教师应引导学生适时的提出质疑或问题,这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阅读习惯。
(三)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新课改提出:“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因此,教师在进行实际教学时,应采取有效的手段激发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重视引导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意识,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学习情境提供给学生展开学习。所以,教师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给学生创造一种与教学内容相符的情境,启发学生的情感知觉,并在该情境中引导学生进行课文阅读,从而使得学生能够在教师所创设的情境中,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例如,教师可营造一种音乐情景感受教学的氛围,音乐和语文之间存在着天然的联系,同样都需要用心灵去感受。在有必要的时候,教师可适当的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音乐,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利用音乐作为背景,有效的利用音乐节奏中的高低起伏渲染课堂的整体氛围,引导学生跟随音乐进行课文的阅读,彻底沉侵在这一教学情境中,进而使学生能够设身处地的感受到课文的情感思想,从而也就在无形中培养了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
综上所述,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发展,社会对小学语文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学校能够培养更多具备较高素质的优秀人才,进而为国家、社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保障。而教师身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有责任也有义务培养学生成为高素质的优秀人才。另外,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对学生的学习而言更有帮助,使得学生能够在这样的氛围下,充分激发自身对语文阅读的兴趣,并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所以,教师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时,应注意对学生进行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以此促进学生的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