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体育背景下高校体育赛事创新发展研究

2020-11-24 11:19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体育赛事竞技赛事

于 辉

(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大学,广东 广州 510550)

1 竞技体育背景下高校体育赛事创新发展面临的机遇

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将体育事业划分为竞技体育、社会体育、学校体育。竞技体育成为我国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范畴属于体育活动,以体育赛事为载体,其主要表现形式是在比赛中分出胜负,追求并创造优异的运动成绩。竞技体育在学校体育亦占有一席之地,高校竞技体育组成并服务于竞技体育,并且高校赛事为我国竞技体育发展提供人才支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竞技体育获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随着举国体制的建设与完成,特色化的竞技体育发展模式让我国竞技体育实力位居世界前列,同时“人才强体”战略持续为体育竞技输入鲜活的运动人才。高校“一条龙”业余训练体制也基本形成,为各地方省、市职业俱乐部与专业体育队等持续输入体育人才,高校大学生运动员也在国内外体育赛事中取得了不俗成绩。

“竞技体育赛事是指在运动员个体或运动队之间共同遵守相关竞赛规则的基础上,在裁判员等专业人员的监督下,组织与实施的文化交流活动”。[1]2014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提出,丰富体育赛事活动,以竞赛表演业也为重点,大力发展多层次、多样化的各类体育赛事”。[2]随着我国竞技体育的不断发展,高校体育赛事市场表现出了更大的潜力与价值,高校体育赛事创新发展丰富了竞技体育赛事运作理论与高校体育事业管理理论,为高校体育赛事实践提供更加科学的理论支持。此外,高校体育赛事创新发展还为高校竞技体育发展提供了新平台,促进高校竞技体育事业的规范化发展,辐射带动地方体育产业,实现高校体育赛事经济价值、社会价值、教育价值的最大化。

2 我国高校体育赛事运作的影响因素分析

2.1 高校主体影响因素

高校体育赛事运作的高校主体影响因素主要包括:赛事管理制度、校领导层重视、经费、组织等。高校体育赛事运作需要高校多方力量提供支持,从最早行政管理到经费差额拨款,再到现在高校体育赛事逐渐市场化,赛事经费成为制约高校体育赛事水平的关键因素,但当前“体育部门的活动经费绝大部分来自校方财务划拨,‘等’、‘靠’、‘要’思想比较严重”。[3]高校体育赛事组织是赛事顺利运作的前提,当前我国体育赛事组织主要由地方政府主导,校内、校际比赛仍然局限于单一组织结构,大学生体育协会在筹办高校体育赛事中缺乏自主性,例如,美国高校体育赛事举办主体为非营利性组织,而我国“高校的体育场馆的运营也具有行政性,用于办赛的场地设施使用也必须经过一系列的审批,赛事的资金保障自然必须得到政府的支持,体育赛事的策划、宣传活动和推广重心都必须以领导和圈内人的满意为主要目标,对于赛事市场的开发并不能以消费群体的需求为核心”。[4]高校赛事参与主体包括了管理运营人员、高校主管、教练员,但当前高校赛事专门管理人员的能力有待提升,高校领导层对高校体育赛事的重视程度不足此外,比较发达国家来说,我国高校尚未形成规范化的体育赛事管理制度,规范的管理制度能为高校体育赛事举办提供保障。

2.2 社会主体影响因素

高校体育赛事运作的社会主体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体育协会自主性、社会参与度以及媒体传播。当前高校体育赛事运作主要依靠政府,隶属性的赛事管理制约了体育协会的自主性,我国大学生体育协会并未成为高校体育赛事运作管理的主体,特别在赛事运作方面大学生体育协会存在赛事运行能力不足的问题。社会参与程度不仅关系到高校体育赛事的影响力、市场效益回报率,还关系到相关赞助商、观众等社会主体是否积极参与高校体育赛事。此外,媒体传播是扩大高校体育赛事影响力的关键媒介,高校通过互联网自媒体、传统媒体增加体育赛事的传播力度,实现赛事动员的全民化,但当前我国高校赛事传播单一化、低效化,而且高校体育赛事缺乏创新设计与校园文化支撑,这更难引起各类媒体的关注,而面对新兴互联网自媒体运营,高校则缺乏专业的自媒体运营人员,赛事信息发布与推广难以影响更大范围的人群。

2.3 市场主体影响因素

高校体育赛事运行的市场主体因素包括了:赛事赞助、体育附属产品开发。高校体育赛事赞助实现了高校举办方与企业赞助方之间的双赢,企业实现一定宣传目标的同时为高校体育赛事提供实物、经费方面的资助。体育附属产品开发有利于打造特色化的高校体育赛事品牌,物质性产品开发成为高校体育文化传播的新载体,附属产品销售所带来的收入能够一定程度上补给赛事经费,特色化体育附属产品体现了高校体育赛事运作的专业化、规范化、市场化。当前我国高校体育赛事与社会竞技赛事存在较大区别,高校体育赛事市场化水平不高,赛事赞助主要来自地方体育企业,高校体育附属产品文化宣传功能尚未发挥。究其根本高校并未成为体育赛事运行的主体,政府主导下的体育赛事难以充分挖掘学校赛事资源,不利于提升高校承办赛事的积极性,局限高校学生竞技体育能力的发展,这也导致高校体育赛事走向市场化的道路举步维艰。

3 竞技体育背景下高校体育赛事发展存在的问题

3.1 尚未建立健全高校体育竞赛制度

规范化、体系化的高校体育竞赛制度有利于高校赛事育人价值、社会价值、经济价值的发挥,当前高校体育赛事制度建设问题主要表现在:①高校体育赛事举办偏少。如今我国大部分体育项目的中小学校园联赛,参与的学校和学生还是以中小学为主,到了大学后无论赛事数量、参赛队伍、参赛人数都呈现断崖式下降。这导致大量已经在中小学阶段培养了运动兴趣和特长的孩子升入大学后缺乏展示平台,很多大学生运动员一年只能够参加一两次比赛。高水平的高校体育赛事十分匮乏,导致业余学生运动员时常被中断训练,这不仅会让前期的投入功亏一篑,更会对体育运动普及、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梯队建设、校园体育文化营造、学生素质教育产生潜在负面影响;②高校体育赛事举办并未常规化,赛事结构安排不合理。当前高校体育赛事经费来源为地方赞助商,因赞助商变更导致的赛事变更十分常见,特别是一些冷门体育赛事活动举办十分被动化。高校体育赛事较少也决定了赛事结构安排不科学,很多体育项目参赛队伍有限,并未实行分级竞赛,而且高校体育赛事与社会竞技体育赛事的衔接不足,各级别高校体育赛事的关联性不足,高校体育赛事与中小学体育赛事、国际高校赛事的联系不够紧密。

3.2 缺乏充足丰富的高校体育竞赛资源

首先,高校体育赛事的经费有限。当前高校体育赛事资金来源主要来自政府财政拨款,不同高校举办校内运动会的花费就在几万元到十几万之间,而国家级、省级、市级的高校体育赛事则存在更大的财政压力。职业体育赛事经费主要来自门票、赞助商、电视转播以及政府拨款等,其中赞助商、电视转播占比较大,当前我国较为成熟的高校体育赛事即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CUBA),其依靠十多年的市场化发展拥有了较为稳定的收入来源。但比较其它高校体育项目,即便是国家级高校体育赛事仍主要依靠政府财政拨款,而校际、地区性体育赛事除了学校、政府拨款外,主要依靠并不稳定的捐赠活动。高校体育赛事收入非常不稳定,本应占比较大的赞助商、电视转播收入几乎等同于零。因高校赛事举办次数有限,竞赛水平不高,赛事宣传力度有限,一般高校体育赛事社会影响力较弱,这就更难吸引企业对赛事进行赞助。

其次,高校体育赛事人力资源缺乏。高校体育赛事管理者应对体育项目发展了然于心,还应兼具体育教育管理能力。尽管高校集中了体育理论知识丰富的专业人才,但囿于我国传统体育人才培养模式,体育经营类管理人才十分短缺。高校赛事资源并未得到完全发挥,一些体育设备、场地被大量闲置,导致不必要的资源浪费。高校体育赛事管理人员执行能力有限,一般竞赛管理是由我国各级大学生体育协会人员进行管理,但因管理人员缺乏管理经验,高校体育赛事举办存在诸多管理问题,例如,资金不到位、制度落实不力、资源配置不协调等。此外由于我国高校赛事专业水平低于职业比赛,职业裁判进入高校体育赛事的情况并不多见,这也影响了体育赛事的可看性、专业性、竞技性。高校赛事市场中尚未形成成熟的经营性中介组织,高校运动员缺乏规范的市场化管理。

4 竞技体育背景下高校体育赛事的创新发展对策

4.1 创新高校体育竞赛体制

体育赛事是对各大高校运动人才培育及运动训练效果进行检验的最佳平台,也是高校健身运动全校普及、全民普及的催化剂。当前我国较高水平的大学生运动队主要参加全国大学生(或单项)运动会与省市级大学生(或单项)运动会。而欧美等国每年大学生体育赛事接连不断,高校间的体育交流赛更为频繁。例如,美国高校篮球赛一年可参与各级别赛事高达五十二场。显而易见,当前我国高校体育赛制制约了大学生运动队的发展。因此,全面发挥大学生体育协会的作用,健全高校体育竞赛制度,各级大学生体育协会可与各级体育行政单位展开合作,将地方高校运动队的成长与地方竞技体育联系起来,提升大学生体育协会的协调运作能力,突出发展大学生体育协会的沟通、宣传、服务功能。

具体可从以下方面开展工作:①理顺大学生体育协会的管理体制,构建执行力高、规范合理、运行顺畅的体育管理体制,从而实现大学生体育协会对赛事的规范化管控;②根据国家体育发展战略,基于文明、育人、团结、奋进的精神,结合竞技规则与教育规律,建设与完善各项法律、竞技赛事计划以及政策,促进高校体育赛事规范化、制度化,促进高校竞技体育迈向更高水平;③为高校举办体育赛事提供丰富的竞赛、训练信息,明确高校教练员的培训计划与任职资格;④建设高校赛事教练员、裁判员、运动员的注册制度,提升高校体育赛事的专业水平,同时便于高校内部教练员、裁判员开展阶段性培训;⑤为高校大学生创造参与国际竞技赛事、体育文化交流活动的机会;⑥为高校体育赛事进入市场创造条件,不仅为高校运动队进行物质、资金上的“输血”,还要进一步提升高校运动队的“造血”能力。

高校体育赛事体制改革过程中不仅要吸收国外赛事举办的先进经验,还要结合本国国情,依据竞技体育与高等教育规则,制定具有本国特色的高校体育赛事体制,促进我国竞技体育与高校运动队的协同发展。高校体育赛事仍需围绕“育人”主旨,通过赛事发现高校体育人才,同时发挥“以赛代练”的功能,提升高校运动员的竞赛能力,在保证高校专业课程教学的前提下利用节假日、双休日安排大学生体育赛事。

4.2 完善高校体育竞赛体系

高校体育赛事发展离不开健全的竞赛体系,高校体育竞赛体系是高校实现高水平经济的前提与基础,这也是竞技体育背景下高校培养高水平运动队的关键路径。借鉴国外高校体育赛事管理经验,依据我国体育总结规定的赛事制度,把握体育市场化、社会化的契机,实现地方高校体育为地方竞技体育服务的终极目标。具体来说:①依托地方体育产业与社会资源,多维度的推广高校体育联赛制度,梳理层次清晰的高校竞赛体系,根据各省市地高校运动队的水平、规模,具体划分为甲组、乙组、丙组进行分组竞赛,通过联赛进行级别升降;②提升高校运动会的举办频率。世界大学生运动比赛频率是每两年一次,我国大学生运动比赛也应每两年举行一次,举办时间最好安排在世界比赛之前,这不仅提升高水平竞赛的频率,还能够及时检验高校运动队的训练成果,为我国高校运动队参与世界性赛事做好前期选拔;③构建国际性、全国性、省级、地方多层次的高校体育赛事新体系。由市体育局与大学生体育协会合作组织赛事,鼓励各地方内高校之间或者其它省市高校之间展开体育竞赛,增加高校体育赛事的次数,还可以增加更高水平的单项目体育赛事。为适应“走出去”战略高校应适时争取参与国际体育赛事(对抗赛、竞标赛、邀请赛、竞标赛等),从而让高校运动水平趋向国际化标准;④高校以单位单独组队的形式参与全国运动会。通过获得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独立会员的身份,高校依托特色体育项目成为专业院校系统、省级、全国的大学生单项运动组织的竞赛联盟会员,例如,我国的CUBA大学生篮球联赛参赛形式已经符合上述要求。项目水平主要根据竞赛成绩与高校数量划分了数个竞赛联盟;⑤大学生体育协会、各单项体育协会、省级及系统高校体协为这些赛事联盟提供帮助,与地方企业、赞助商之间形成长期合作的关系,结合体育文化设计赛事类型,利用新媒体包装高校体育赛事,将高校文化融入到体育赛事之中。

高校还需要实现内外部赛事体系的有效衔接。首先,引入选拔机制,在高级别单项高校联盟赛事、全国大学生运动会中选拔优秀运动员参与国际大学生单项赛事、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其次,以高校组的形式参与全国、省级综合性运动会,鼓励高水平单项联盟的高校优胜队伍步入职业联赛;再次,高校通过举办体育特长赛、体育夏令营、梯队赛,个别体育项目根据年级、年龄进行分组比赛,实现高校体育赛事与中、小学体育赛事的衔接。

4.3 打造高校体育竞赛品牌

加强宣传,打造特色化体育品牌赛事。相比于媒体覆盖造成的被动性接受,利用社交媒体促使学生产生主动性传播,这可能也是见效最快的途径。校园比赛给观赛学生带来不是高水平的比赛、激烈的竞争,而是对学校的归属感和荣誉感。在国外,校园比赛正式开始之前,率先引爆观众热情的是Facebook、Twitter上的话题论战。回到国内,如何最大化社交媒体的自发转播性,让学生愿意参与其中,并且主动发朋友圈、发微博加以传播,让观赛者成为一个参与者,更是校园体育文化推广的关键一步。体育的本质就是起于情感联系,成于商业推动,最后再吸引更多的人参与体育运动。校园体育赛事的起点也是通过校园宣传推广,培养出校园里的观赛人群和体育文化,接下来媒体报道、电视直播、周边产品的开发,种种商业价值都会水到渠成。

美国“在比赛赛制的推广过程中,更加注重学生综合知识水平、身心合一均衡发展和体育参与成就感的提升”。[5]特色品牌赛事的举办应顺应高校学生的体育需求,与之建立深层的情感连接,提供符合其调性的赛事产品和服务,从而填补了我国高校领域,普通学生爱好者没有体育舞台的空白。不同年龄、不同阶层的群体,对高校体育赛事的需求不同,消费习惯也不同。这就要求高校赛事组织者更多地去了解人们的真实需求,创造符合目标消费群体需求的内容和体育赛事品牌,找准方向就能创造出有足够黏性和足够品牌效应的高校体育赛事。

另外,科技助推体育将是未来一个重要的命题。正如2015年9月成立阿里体育近年推出了运动银行,其中包括了运动将产生卡币,卡币将踢球、看球搭建成一个参赛、培训、场馆、大数据、电商的生态圈。高校体育赛事举办应利用最新技术实现赛事运作过程的规范化、科学化发展。智能体育对赛事进程有着关键性影响,高校应转变以往的赛事管理方法与模式,促进高校赛事结构的优化与完善。高校体育赛事应引进智能化技术,例如,LED大屏幕、一卡通系统(售票、购物、停车)等。利用计算机系统对赛事运作进行全面管理,提升高校场馆资源的有效利用,解决以往高校人力资源的配置效率问题。引入智能技术提升高校体育赛事的公正性,例如,依托高校科技研发成果实现运动员血样、心率的监测。新兴智能技术便于对高校赛事进行组织管理,也为其科学化、规范化运作提供了技术支撑,加速传统高校赛事管理模式的转变,提升了高校赛事资源的利用效率,一定程度上节约了高校体育赛事运营成本。

猜你喜欢
体育赛事竞技赛事
本月赛事
基于“三次售卖理论”我国体育赛事营销模式研究
体育赛事项目管理对体育赛事形象及其管理的影响
电竞种植记
河南省体育馆近年承办的主要赛事
2022年冬奥会对中国体育赛事转播的影响
河南省体育馆近年承办的主要赛事
花与竞技少女
畅聊体育赛事
同台竞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