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对塑造体育教师人文素养的研究

2020-11-24 08:49
武术研究 2020年8期
关键词:国术套路体育教师

王 楠

郑州大学体育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

1 前言

人文素养主要是指一个人所具有的人文知识以及由这些知识所反映的人文精神内化在人身上所表现出来的气质和修养等。人文素养关乎的是一个人的精神世界,体现在一个人的气质、品格、情操、信仰等各个方面,其内涵主要包括人文知识、人文精神和人文方法三个方面。自古有庄子曰:“水之积若不厚,则其负大舟则无力。”其意暗指,若一个教师的知识储备不足,教学中必然会捉襟见,短板尽现。《礼记·中庸》所言:“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只有将人文知识转化为受教育者内在的人文精神,人文关怀和人文素养,并外化为实际行动时,才能实现人文教育的实质。《周礼》所载大司徒用以教民的“六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也显然在指被教育者要文武双全。我们的教育,我们的社会,需要知识,需要技术,但尤其更需要人文。众所周知,体育学科位于素质教育的前沿关乎学生的身心健康与他们未来的健全发展,也就是说,体育教师也必须同其他学科教师一样,在教学中要坚持教书与育人同步,充分利用人文方法,挖掘体育课程和体育学科教学过程中的人文内涵,传授学生人文知识,陶冶学生的人文情感,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从而使受教育者成为具有健全品格的全面发展之人。鉴于此,欲对学生打下一个良好的“人文底色”。体育教师就必须“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其中就需要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水平,来匹配社会所赋予的良好的社会职业形象,而此方面的提高则需要体育教师在工作生活中不断锤炼和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道不正,业不精,情不真,何以为师?“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这句话说明教育的真谛在于:人格需要人格的濡化,精神需要精神的感染。而教育本身也应该是充满激情和智慧的。因此,一名合格的体育教师,不仅要有良好的专业素质,还要培育自己的人文素养,这样才能使自己最终成为真正优秀的体育教师。

2 体育教师应具备的人文素养

2.1 民族精神素养

民族精神是人文素养中最为重要的素养,一个人要具有民族精神,而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更需要具备强烈的民族精神,民族自豪感以及民族文化的认同。当今社会有很多群体崇洋媚外,认为只要是国外的就是好的,这样的歪风邪气有时也会影响到教师群体,特别是青年教师群体。而作为强烈的民族精神,民族自豪感并不是排外和不接受新鲜事物,而是要理智地看待中西方不同文化,取长补短,同时也要对本民族的精神和文化有认同感,那么,青年教师首先需要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学习传统体育文化,从我们自己的传统体育文化中感悟其精髓,学习其精神,将传统体育文化扎根于每一位青年体育教师心中,在学习西方体育的同时不忘民族体育,甚至能更好的将西方体育和东方文化进行结合创新,使中西方文化协同发展。

2.2 职业道德素养

师德是每一位教师在从事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必备的品德。高校体育教师作为高校体育健康的教育者和引导者,具有人格示范的功能,对学生的体育活动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而如今体育教师当中,很多人都是心不在岗,虽然人在岗位想的却是如何做兼职赚钱。在工作中,更是没有心情研究自己的本职工作,对于自己的教师职业严重缺乏工作热情、创新精神和责任心,与学生的交流更是少之又少。一个价值取向不正确的教师,那对于学生的价值观也必定会产生非常不良的影响。因此,每位高校体育教师首要的是必须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修养,工作中要关爱每一位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宽厚仁慈;行为上要言行一致、注重自身的引领作用,时时规范自己、处处为人师表。体育教师良好的师德素养更能彰显自己的职业和文化礼仪修养。

2.3 传统文化知识素养

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是每一位中国人的巨大财富,更是体育教师应该学习和了解的基本知识。当今是个多元化的世界,世界文化也更强调交叉渗透性与多元化。地域化、民族文化和异国文化也越来越成为人们竞相关注的焦点,许多有识之士呼吁要重视对中国传统文化资源的挖掘与传承。然而,20世纪以来,传统文化一直处于弱势地位,使得我国学者长期得不到应有的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如24式简化太极拳是国家体育总局向全国高校推广的项目,很多高校公共课都开展了24式太极拳的课程,很多公体课教师都在教授24式太极拳,但实际上却对太极拳中的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实战技击、养生功效都知之甚少,只是在教学生形体动作,甚至机械的摆架势,这样的体育课效果可想而知,学生很容易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失去兴趣和信心,而汇集了多位著名拳师创编的24式太极拳项目却被教成了太极操,学生练起来不知所云就会更像舞蹈。这就是体育教师自身文化底蕴不足,导致课堂乏味,学生学习效果差,同时使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失去精髓和神韵,从而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更是严重的缺失。一个体育教师除了自身的业务素质以外,更要提升传统文化知识的素养,丰富的学识不仅能在授课时达到讲解明晰透彻,更能体现出体育教师的人文素养及弥漫出的人文气息。

2.4 艺术审美素养

艺术审美修养是人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往往也是创造力的源泉,这在许多世界级科学家身上可以得到印证。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李政道等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修养。现代社会,学生的思想日益开放和活跃,大多数学生都不大喜欢思想古板,上课严肃的教师,而对那些不仅学识渊博、兴趣广泛且多才多艺的教师却异常喜爱。由此看来,教师的审美和艺术修养将对其人格魅力的提升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然而,由于受到现实条件的束缚,部分体育教师无法安静提升自身的艺术修养,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

2.5 个性品质素养

高校体育教师的人格魅力,是高校体育教师的人文修养在仪表言谈、行为举止、气质等方面的体现。也是高校体育教师凭借自己的才华、能力在待人处事等方面所形成的人格吸引力。著名的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只有人格才能够影响到人格的发展和规定。”因此,当前高校体育教师要想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就要以高尚的人格魅力,独具风格的个性品质熏陶为途径,逐步实现以自身高尚的个性品质为灯塔照亮大学生的成才之路。

3 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对体育教师人文素养的塑造

3.1 “国术”精神对民族精神素养的塑造

“国术”一般指武术,是民国时期对武术的称谓,是对武术的尊称,凸显其强身卫国的重要性。1927年,国民政法委员张之江发起,冯玉祥、于右任、蔡元培等人呼吁,与南京创立了国术研究馆,称“国术馆组设,原本救国之热诚,以期强种强国,而循至于民众均国术化”。1928年更名为南京中央国术馆,首次出现“国术”二字,后台湾沿用之。如今的台湾地区很多地方的武术馆仍然沿用“国术”一词。可见当代的“国术”一词已不仅仅是武术的早期称谓,而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种体现和传承。

当代高校青年体育教师的培训,应当把“国术”当做第一课,从国术课中学习套路,技法,功法以及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使青年教师从中体会民族精神,感悟传统体育文化中的精髓,使自身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才能在中西方体育文化碰撞的今天,能够把民族精神扎根于心中,在学习西方体育及文化的同时,不忘民族精神,这样才能不走上崇洋媚外,忘祖忘本的道路上。只要牢记民族精神,才能更好地将中西方体育文化和谐融合,相互促进,取长补短,使中西方体育协同并存更好发展。

3.2 武德思想对职业道德素养的塑造

武德,是习武者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古时有“未曾习武先习德”一说,也就是说一个人的品行道德非常重要。武德的起源可追溯到武术的萌芽时期,以后经历各朝各代的提倡,逐渐形成“尊师重道、孝悌仁义、扶危济贫、除暴安良”或“虚心求教”,“屈己待人,助人为乐”等内容,力戒“骄奢淫逸,为盗采花”。佟忠义著《武士须知》以“有恒心,守纪律,尚谋略,勿骄矜,重信义为武德标准”。对“武德”的理解,也是当代青年体育教师对职业道德的尊重,只有个人的道德高尚,才能对自己的职业岗位有敬畏和责任心,所以青年教师要注重学习传统体育文化中“武德”的内涵要求,把“武德”对道德规范的行为准则运用到自己的本职工作当中,从而做好本职工作,爱岗敬业。

3.3 风格迥异的套路对艺术审美素养的塑造

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武术中门派套路众多,上世纪30年代一项调查显示中国大江南北,黄河内外,传统拳种的套路有2000多种,虽然到80年代只剩下280多种拳种存在,但这280多种拳种中又存在不同风格的套路。比较有代表性的有行云流水连绵不断的太极拳;刚劲有力注重实战的少林拳;出神入化的形意拳;身势游龙的八卦掌;放长击远气势雄壮的长拳;阳刚之美的南拳;发力爆裂的八极拳;绝技快招的翻子拳;腿功之杰的戳脚;猛劈硬挂的劈挂拳;形神兼备的象形拳等等。又如18般兵器中“剑术”,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一项器械类套路。春秋、战国时期,剑作为一种饰物,人们就有佩剑的习惯。不同阶层的人佩不同的剑,剑器的品质不同,剑器上的饰物也不同。汉墓常出土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剑,显然不是用青铜剑取对抗先进的钢剑,乃是认识到青铜剑的收藏价值,故称为“宝剑”。剑,同时又被人们赋予很多文化内涵,就是从“杀人利器”成为“艺术藏品”,即从“丑恶”的角度转为“美”的角度欣赏,这就是艺术的升华。与此同时,剑的升华还表现为古人对剑术的欣赏,如李白在《与韩荆州书》中说“十五好剑术”。李白的诗,不少咏及剑器或侠客。另如杜甫《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中也到剑术。所以当今青年体育教师应多了解风格不同的武术套路,了解其不同套路的不同风格,从不同的角度理解欣赏武术套路的美,不能把武术套路理解为千篇一律,这样就使传统体育失去了其神韵。青年体育教师在学习和了解各类各式的武术套路过程中,理解了其不同风格的美,学习了相关的传统文化知识,与此同时也在不断提升自己对艺术审美的素养。

3.4 中庸之道对个性品质素养的塑造

中国传统体育的理论和技术中都明显的受到儒家中庸思想的影响。中庸思想,在孔子时产生。孔子,名丘,字仲尼,(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春秋末鲁国人。他周游列国十四年,所到之地传道授业。儒家至圣孔夫子的一个重要思想是“中庸”。宋朱熹《论语集注》中说:“中者,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之名。庸,平常也。”朱熹的话源于《论语》,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又说“过犹不及”。这种中庸思想,对中国武术的影响是很大的,与西方技击术相比较中国传统武术不主张凶狠残暴,这都表现为“中庸之道”。在个人修养方面,孔子主张“温、良、恭、俭、让”和“君子无所争”。在中国传统武术上,表现为不争强斗胜,不炫耀于人。这也是中庸之道。然而,孔子并不主张一味忍让,他主张“智、仁、勇”,他说:“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这都是个人修养。中国传统武术要求习武者有高尚的情操,而不炫耀武力,这种高尚的情操,充分体现在武术风格上。当今的社会中,也许很多人认为“中庸之道”是一种没有作为,没有理想的表现,其实,这是没有真正读懂“中庸之道”的时代涵义,如今的社会焦虑而浮躁,很多人急功近利,想升官想发财,甚至到了一种癫狂的状态。而“中庸之道”正是教会我们要中正、平和,以平和的心态,平常心对待每一件事,现代人需要保持中正平和,如果失去中正、平和一定是喜、怒、哀、乐太过,治怒唯有乐,治过喜莫过礼,守礼的方法在于敬。这些做人的道理同样是当代青年体育教师应该学习并感悟的人文精神。

猜你喜欢
国术套路体育教师
民国时期武术家群体的“国术观”
——以浙江国术游艺大会汇刊为中心
网购能“砍价” 有时是“套路”
Airbnb上的套路
南京国民政府国术推行工作述略
拒绝套路,认真搞笑
眼下有套路
体育教师如何上好室内课
体育教师要重视“听、说、读、写”
由“小学兼课体育教师”引发的思考
体育教师应重视自主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