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武术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五行通背拳传承策略研究

2020-11-24 08:49刘倚萌
武术研究 2020年8期
关键词:本溪市武术学校

王 征 刘 晶 刘倚萌

1.辽宁财贸学院,葫芦岛 兴城 125105;

2.沈阳体育学院,辽宁 沈阳 115004;

3.辽宁财贸学院,葫芦岛 兴城 125105

1 传承五行通背拳的意义

1.1 是本民族文化自信的体现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同时也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的国家,历经五千余年的文化沉淀,使我泱泱大国在诸多领域都能向世界展示本民族的文化自信,自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多个场合谈到中国传统文化,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传统思想价值体系的认同与尊崇。在外来文化的不断涌入和冲击之下,对本民族本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尤为重要。武术作为一种本土的民族文化,源自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随着时代的发展武术承载了一代又一代中华民族的文化与记忆,不仅如此,在与世界的交流与对话中,武术同样也发挥着民族文化的彰显和互鉴融合的载体作用。五行通背拳作为优秀武术文化中的一项重要分支,其始于道光年间1821年,在原有通背拳的基础上融入“五行六合”之理,进而使得每一个通背技法吻合人体五脏运行之规律,并且在修剑痴老师的著作《五行通背拳拳谱》中也曾提出“拳理通生理,拳法通兵法”的观点,向世人展示了技击与养生哲学思想相结合的理念。不仅如此,在2017年9月,乌克兰国防部部长来本溪市交流期间,五行通背拳研究会组织向外国友人进行了武术表演,深得国外友人喜爱;在2019年8月该研究会也对葡萄牙友人进行了武术展演,并在表演结束后,就有大批的葡萄牙武术爱好者当场要求学习五行通背拳,极大地彰显了民族文化和民族自信。可见五行通背拳蕴含着深刻的哲学价值和文化内涵,在传承和发展中正在向世界展示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与创造力。

1.2 五行通背拳优秀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五行通背拳以《易经》五行阴阳互为其根、相生相克之原理,契合五种通背拳技法的攻防变化,故命名为五行通背拳。经对实地调研收集的一手资料进行整理得知,近代五行通背拳发展的另一个高峰期是在光绪三十三年(1908年),传承人为修剑痴前辈,修剑痴老师融合通背拳老派与少派之大成,在原有“通背明堂功、老拆拳”的基础上创编五行通背单操和行桩等训练方法,其创编的断门枪更被列为全国规定枪术甲组套路。随后,在五行通背拳第四代传承人林道生和第五代传承人韩宝轩的共同努力下,将五行通背拳的技术体系进行了分类和整合,并对相关套路进行归拢,创编小连环、大连环、猿鹏奇势、通背云流棍等套路,使五行通背技术更加全面化和多元化,不仅如此,在秉承“内外兼修”的基础上,将五行通背拳内功套路“小周天”发掘整理,并广泛推广。除此之外,本溪市五行通背拳研究会更加注重“以战代练”的训练观点,在套路对练和搭手拆招等方面更做到独具匠心,将原本仅局限于个人单练的套路进行提炼,进而创编出即动作美观又更近乎于实战技击的对练套路,即规避了习练者枯燥乏味的心态又对五行通背拳的整体技术进行完善。通过对五行通背拳技术的整合与创新,为本溪市通背拳研究会所带来的成绩与荣誉更是显而易见,2014年本溪市通背拳研究会代表辽宁队参加中国首届武术运动会,荣获集体对练项目第一名,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近代五行通背拳的传承并发展吻合了中国武术进化的必然趋势,其拳法突出呼吸运使,技击与养生内外双修、意统神形,是武术内家与外家完美融合的杰出代表,五行通背拳能够成功申遗,除了具备较为完善的技术体系和训练方法,在理论积淀等方面更是尤为丰厚,早在1942年修剑痴老师便将五行通背武学记录成册,命名为《五行通背拳拳谱》,又在1953年系统的整理出“势、法、理”三部书稿。近代,为使五行通背拳走向国际化、科学化,韩宝轩老师结合现代科学以及中医经络理论对五形通背拳进行多年深入专研后,发表了《五行通背拳对肌肉、韧带、骨胳的科学锻炼价值》和《五行通背拳对呼吸、血液等循环系统的科学锻炼价值》等学术期刊,完成了用现代科学原理诠释传统拳术的运动机理和作用,突破了原有传统且保守的思想,对五行通背拳理论进行继承并升华。与此同时,由五行通背拳第七代传承人刘晶独立撰写的《运动生物力学与五行通背拳的实验研究》正在稳步进行中,力图运用运动生物力学将五行通背拳的技术特点清晰化并数值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活文化”,其核心在于传承,而传承的本质是文化的延续,纵观近十年五行通背拳的继承与发展,在秉承对技术的强化的同时对五行通背拳的文化内涵和理论研究从未遗弃,因此五行通背拳在众多外来文化的冲击下仍可以乘风破浪,直破长风。

2 学校武术为五行通背拳传承和发展带来的优势

2.1 学校武术为五行通背拳的推广提供广阔平台

在此之前,五行通背拳在本溪市的推广可谓举步维艰,由于一直以来未能找到合适的平台,五行通背拳的推广仅仅局限于公园晨练,和本研究会内组织的活动中,偶有个别优秀的传承人参加比赛,虽有获得优异成绩,但终归凤毛麟角,得益于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本溪市五行通背拳如星火燎原之势,迅速在本溪市以及各自治县、本溪新城等地区的中小学普及,以极高的效率完成了五行通背拳的多区域并大面积推广,正所谓万事开头难,学校武术为本溪市五行通背拳的发展提供了偌大的发展契机,为五行通背拳的后续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2.2 学校武术为五行通背拳提供年轻的后续力量保障

此前五行通背拳传承所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就是传承人的匮乏,并且传承人的年龄、技能、素养等方面参差不齐,因此,找到一名可代表一个门派的优秀传承人更是可遇不可求,究其原由,普遍因为五行通背拳的优势不被人们所认识,普遍习练者均是浅尝辄止,后而功败垂成,而习武恰恰是一种只有积水成渊,才能厚积薄发的历练,倘若不具备内在坚韧其素养和外在坚守其过程的意志品质,是无法肩负起一项文化的传承。学校武术在具备在相对固定的教学课程和练习时间,以及相对稳定的训练周期和循序渐进的训练强度的优势下,夯实了学生的内在修养,激发了学生的对习武以及传统文化热情,在为学生深入学习五行通背拳奠定坚实基础的同时,也为五行通背拳传承提供了年轻并且庞大的基数。

2.3 学校武术为五行通背拳少年爱好者提供规范教育

经调查发现,本溪市各中小学体育老师有超过95%以上是毕业于师范类院校或体育类院校,其中有15%的教师所学专业是武术专项或与武术相关的技巧类难美型运动项目,此外各中小学为开展当地的特色拳种,会在当地聘请五行通背拳优秀传承人来对教师进行定期培训,并辅助学校创编一些适合学校武术开展并具备五行通背拳技术风格的短套路,在此期间,绝大部分体育教师均能良好的学习套路动作,并能掌握和讲解五行通背拳的基本拳理,并在此基础上适当扩充相关文化知识。因此五行通背拳在学校武术的开展过程中,教师的个人素养和专业程度是一项不可忽视的因素,例如山西省西关小学曳步舞的开展,就是一个很成功的案例。

此外,学校除对授课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文化涵养等专业素质进行严格审核的同时,在开展课程之前,同样会对相关课程的教学计划、教学日历以及授课教师撰写的教案进行严格把控,因此同所学校的武术课程的开展相对稳定。此外,国家对体育项目十分重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第三章第十八和十九条明确提出:学校必须实施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对学生在校期间每天用于体育活动的时间给予保证。

2.4 学校武术促进本溪市武术产业的发展

文化和拳种的传承固然离不开相关产业的发展,以及一个良好的经济运营体系和经济来源,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与日俱增,武术等特长课越来越受到家长们的认可,家长们对武术的消费以及对该项目的需求也在逐年增加,而武术消费需求决定了武术市场发展的速度、规模和效益。

2.5 学校武术丰富了五行通背拳的文化底蕴

当我们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不断被西方体育思想同化之时,尤其赋予武术“高、难、美、新”等新的标准之后,我们更应该审视究竟何为武术恩赐于我们的内在价值,学者王岗在全国武术论文报告会中提出“学校武术不等同于教人打拳”的观点。学校武术作为传承中华文化的绝佳途径,赋予学生的不应仅局限于强健的体魄和更高、更快、更强的身体素质,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学习“武”的过程中领悟并传承“术”的思想,本溪市学校武术恰如其分的将五行通背拳的“武”和“术”完美结合,在强化练体的课程中融入了德育教育,并伴随传统儒家思想和五行阴阳哲学的渗透,更有其他相关学科例如“思想品德、传统文化”等课程的辅助,使学生在练武中认知文化、在习武中学习文化、在演武中展示文化,在讲武中回味文化。学生学习五行通背拳可以更直观的领略中国的文化与精神,感知中华民族的雄壮与伟岸,促进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知,以及对民族情怀的赞许,最终丰富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文化底蕴。

3 五行通背拳在学校武术中开展的必要性

3.1 促进学校武术规范化

五行通背拳融入学校武术教育,无论是对学校武术的发展还是对五行通背拳的发展都起到了一个双向的促进作用。现如今学校武术的开展过于单一,据查阅资料得知,普遍学校武术项目均以武术操、功夫扇、以及学校自编的组合拳为主,此类内容虽也可以起到强身健体的功效,但文化底蕴有所欠缺,并且缺少地方传统特色。五行通背拳成功引进本溪市中小学,在为五行通背拳的发展扩大影响力和补充年轻力量的同时,为本溪市的中小学生带来了一种健康的运动方式,以及和谐、中庸的传统哲学思想,使学生在融洽的训练中潜移默化的接触到本土的传统文化;与此同时五行通背拳的招式具有较明显的攻防意图,因此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势必会对个人的自信心加以巩固;在对学生的思想和体魄的双重培养以及强化下,五行通背拳在学校武术中的开展定会为远离校园暴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3.2 促进学校体育多元化发展

经查阅相关资料和实地调查得知,我国南北学校体育的发展情况差异较大,东北地区以本溪市为例,在五行通背拳成功引入学校体育之前,中小学开展的体育课程项目普遍以田径项目为主,辅助沙包、跳绳、毽球等项目,部分师资力量较强、场馆设施较好的学校会开设足球或篮球课程;如此单调的体育课程设置,除了资源匮乏等原因以外,主要是因为政府对学校体育的重要性以及对地方特色的忽视;而五行通背拳成功的引入学校武术对该问题进行了缓解,由于五行通背拳具备一套完整的训练体系,例如桩功、拳术、器械等,因此五行通背拳课程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年级、不同水平设置不同的课程内容,做到因材施教,并且五行通背拳课程的开展对学校的场馆等设施要求较低,无需过多的资金投入,因此该课程的开展较其他项目相对容易。由于上诉多种有利因素的促使,五行通背拳才得以在短短几年内在本溪市各中小学快速普及,从而丰富了本溪市学校体育的多元化发展。

4 学校传承五行通背拳的策略

4.1 创编相应的教材

本溪市五行通背拳融进校园已经五年有余,但其间各所学校均未曾有过一本合适的教材,学校对老师下发的教材只能是与其拳种相关的书籍,如《中国武术教程》《武术段位制系列教程》等等,此类教材存在的最大弊端就是教材内容过于繁琐和零碎,其内容更偏向于动作要领,与所需教学内容不符,且相对复杂不适用于中小学生。同时,授课教师只能自己把控所需摄取知识点的范围和深度,对教师备课、撰写教案带来极大的负担,不仅如此,由于未找到匹配的教材,各所中小学均未对学生下发教材,学生的学习过程也仅局限于教师的示范和讲解。可见,由于教材的不完善,对教师教学的良好开展以及学生所学知识的巩固造成了阻碍,因此,应组织该领域的权威专家创编出一套能够结合地区拳种特色、吻合教学目标需要、适合授课群体学习的教材已然迫在眉睫。

4.2 校外拳师与学校教师的良好衔接

调查中发现,本溪市各所学校对武术课程的重视程度确实可圈可点,普遍中小学会利用寒暑假临近开学之际,聘请本溪市五行通背拳优秀传承人前来对授课教师进行培训,以巩固教师的技术水平。可见,校外拳师与在校教师能否在技术上做到统筹兼顾、在思想上达到桴鼓相应,在理论上做到融会贯通,成为此阶段高效完成的重中之重。由于,学校武术有别于传统武术,例如套路的繁简程度,课程德育教育的融入比例等,因此校外拳师由于未能对学校武术有较深刻的认知,时常会出现答非所问的现象,反观校外拳师由于对该拳种均具备深厚的理论基础,但在校教师却因对五行通背拳技术的匮乏,导致在领悟知识的过程中,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纵有高屋建瓴的点拨,却难有醍醐灌顶的启迪。因此若想将五行通背拳的技术以及理念能够更好的应用于学校教育,校外拳师应扩充学校武术甚至学校体育的相关知识,而在校教师则应该提高个人的技术水平及能力,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探究五行通背拳在学校武术中开展的必备要素,以此促使本溪市五行通背拳与学校武术的无缝融合。

4.3 学校武术与五行通背拳商业化的适度融合

在实地考察过程中发现,本溪市五行通背拳在学校武术的开展过程中缺少后续环节的辅助,以至于学校武术的开展仅局限于武术课程。将学校武术适当融入商业化,是学校武术发展的必备趋势,其在激发学生学习五行通背拳兴趣的同时,更能促进五行通背拳的产业发展,扩充五行通背拳在当地的影响力。学校可适当组织部分成绩优异的同学参加武术比赛或武术段位制考核,即能用荣誉和奖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又能彰显学校的办学特色。再者,学校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软件带来的便利,例如:举办“五行通背拳抖音大赛”,“督促”学生在课余时间练习五行通背拳。同时,各中小学还可联名与当地电视台取得联系,在各项家喻户晓的综艺节目或亲子节目中增设习武游戏活动,即提高了节目的多样性又可以弘扬我国的传统文化,即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荣誉感。

4.4 深化五行通背拳的文化教育

学校教育的目的一定是对人才的培养,而学生对五行通背拳的学习也不例外,通过对五行通背拳的学习,学生可以领略到凝练厚重的历史文化、舍生取义的情怀文化,抑扬顿挫的艺术文化、尊师重道的礼仪文化、随机应变的智慧文化和永不言弃的挫折文化。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德育教育的不断强化,更加强调对人才的素质教育培养,但若想充分发挥五行通背拳的教育功能,就一定要深入发掘五行通背拳可以“为教所用”的文化功能,详细解读五行通背拳可以用于教学的文化精髓,在德育教育的基础上融入五行通背拳带给人们的智慧与文化,将学校五行通背拳彻底摆脱单纯的套路教学,使学生在享受五行通背拳所带来的激情与历练的同时,接受五行通背拳的教育和熏陶,感知和尊崇中华文化的价值和意义。

猜你喜欢
本溪市武术学校
中华武术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本溪市材料价格补充信息
学校推介
武术
本溪市材料价格补充信息
本溪市材料价格补充信息
本溪市材料价格补充信息
如何让学生掌握好武术中的寸劲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