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道远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研究
创业意识可激发大学生创业行动的自发性和目的性,且可在采取创新创业行动之前预期成果。创业实际行动是由创业意识管理,创新创业行动对国家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对辽宁省部分师范学院学生调研得出以下观点,即高年级的创业激情比低年级的弱;女生创业意识要弱于男生。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21 世纪初教育部在高校启动创业教育,着力推动创业教育进入大学生教学范围,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但由于发展时间短,推动力度较弱,创业教育还未在高校教育中形成浓郁气氛[1]。在新时代下大学生应提高创新能力和就业能力,而学校应重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意识,一方面这是我国素质教育的显性体现,另一方面也是对传统教育的弥补与改进。
结构方程模型的原理是构建一个由潜变量和观测变量构成的预假设模型,经过一次或多次数据拟合,检验预初始模型的真实性,此类方法一般用于探讨现实问题[2]。本文尝试以大学生创新创业行为为切入点,在调查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上,建立能够体现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教育与创新创业行为之间的结构方程模型。
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行为产生的因素较多,本文提出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教育两个因素。大学生创新创业行为一般指大学生为实现创业或者参赛目的而采取的创业决策、创新创业计划、创新创业融资或编写创业计划书等一系列行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是对创新创业心理意识的发觉,是对目前创新创业的感觉、知觉、记忆和情感等过程的觉察。指在创新创业行为中,对大学生创业者起动力作用的心理倾向,包括创新创业需求、动机、兴趣、抱负等因素。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严重影响着大学生对创新创业活动的立场和行为,也影响着大学生创新创业行为的方向、力度[3]。创新创业教育是指高校以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目的,从而开展的课堂教学、创业创新模拟训练、创业创新实践、教师素质等一系列教学活动。
本研究在青岛职业技术学院这一特定情境下,探讨大学生创新创业行为与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教育之间的关系,并利用实证研究数据进行拟合,验证假设。文章提出3 个研究假设:H1:大学生创新创业意向对其创新创业行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H2: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对其创新创业行为有显著的正向作用;H3:大学生创新创业意向对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一)问卷设计与数据采集
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构建由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量表、创新创业教育量表、创新创业行为量表及样本基本情况四部分组成的问卷。其中,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量表为3 个维度,即创新创业兴趣、创新创业知识了解、创新创业环境了解。创新创业行为量表为3 个项目的问卷,包括撰写策划书、参加创新创业大赛、进行创业等方式。这份问卷采用李克特量表制,从完全同意(1 分)到完全不同意(5 分)。为了解样本特征,保证样本的客观性,问卷还包括样本基本情况的调查。
(二)数据采集
本次调研于2018 年4 月份、5 月份在青岛职业技术学院,采用随机拦截、入班级、入宿舍发放调查问卷,辅以访谈的方式,深入了解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行为,一共发放问卷298 份,除去不完整数据问卷32 份,最终收集到的有效问卷有266 份,问卷有效率达89.2%。
(三)数据分析
1.样本人口统计学特征
对收集到的266 份有效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得出问卷的人口统计学特征。此次调研所涉及学生的性别比重、年级分布等。调查结果显示,受访者中有35.7%的男性,64.3%的女性;从年级方面看,被调查者中大一学生占64.3%,大二学生占31.2%,大三学生占4.5%,大一学生居多,大三学生偏少。
2.信度效度分析
在进行问卷结果的分析过程中,信度分析极为关键。运用SPSS17.0 对266 份问卷得到的调查数据进行信度分析,并分析分量表的信度,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行为分量表的克朗巴哈系数分别是0.786、0.854、0.879,均高于基准值0.7;总量表的克朗巴哈系数是0.852,大于0.80,表明本调查问卷的内在质量较高,稳定性及可靠性较强。
问卷总量表的KMO 值是0.787,充分表明变量之间具有较强的相关性,适合进行因素分析,Bartlett 的球形检验的近似卡方值是1989.220,对应的p=0.000 <0.05,可见非常适合进行因素分析。另外,三个分量表的KMO 值中两个大于0.7,冲突影响大于0.6,因此各分量表也较适宜进行因子分析。Bartlett 的球形度检验之后的各统计量值是0.000,远小于0.001,结果表明,变量间相关性较高,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3.结构模型的检验与修正
通过对收集到的数据分析,经估算得出验证性因素分析的拟合指数。此结构方程模型绝对拟合指数x2/df=2.932,RMR=0.035,RMSEA=0.041,GFI=0.822,AGFI=0.821; 相 对拟合指数NFI=0.943,RFI=0.923,IFI=0.914,CFI=0.914;简约拟合指数PNFI=0.521,PCFI=0.525,PGFI=0.518。各项拟合指数都与各指标的研究经验值相符,说明此假设模型的适配度较好,拟合效果良好。
利用AMOS17.0 进一步探索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教育与创新创业行为的关系,得到其拟合指数,运用最大似然估计法(ML)获得路径系数。结果表明各项指标均达到标准水平,模型的整体拟合度较高。
通过检验得知,研究所提出假设的路径系数都大于5%,呈明显的正向影响,因此本研究所提出的3 个理论假设均得到验证。表明以上假设模型具有较强的解释能力:大学生创新创业意向对其创新创业行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γ11=0.643),H1 得到验证;H2:创新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行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β21=0.513),H2 得到验证;H3:大学生创新创业意向对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有显著的正向影响(γ21=0.417),H3 得到验证。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参与度日益成为高校关注的重点内容,创新创业教育也逐渐成为高校教育改革的重点。如何推动学生参与到创新创业中,进一步实现全民创业是当今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在号召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的同时,应积极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扩大就业指导师资队伍,积极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将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转变为实际的创新创业行为。
(二)文章以青岛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探索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对创新创业行为的作用,以及创新创业教育从中所发挥到的推动作用。文中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行为的关系模型是在参考借鉴前人的研究的基础上,构建的一个具有因果关系的结构方程模型。模型由3个潜变量和10 个观测变量构成,其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对其创新创业的影响更为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