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接“1+X”证书制度的高职院校配套建设思路及实践

2020-11-24 08:02苏州市职业大学宋秦中
汽车维护与修理 2020年6期
关键词:职业技能证书实训

苏州市职业大学 宋秦中

目前,我国技能劳动者总量约为1.65亿人,仅占就业人员的20%,其中高技能人才有4 971万人,不到就业人员的6%。“1+X”证书制度,即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是为了适应新时代经济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也是新时代深化职业教育体制改革的亮点之一。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相长,能够促进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协同,有利于拓展学生就业创业本领,顺应新时代对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新需求。另外,以新时代发展为目标,确保优质人才输出活力,践行“1+X”证书制度能够缓解当前“有人无岗”和“有岗无人”的结构性就业矛盾。职业院校是“1+X”证书制度的实施主体,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包括创新试点模式、改善设施设备、导入技能标准、规范教育培养、引进企业师资、提升学生质量等。因此,理顺“1+X”证书制度的运行机制,研究并探讨配套建设内容及目标,大力推进现代职业教育社会适宜性调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配套建设内容分析

推行“1+X”证书制度需要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的配套入手,亦能促进高职院校的发展和整体办学能力的提升。在硬件上,支持高职院校教学、实验、实训资源与培训、考核资源共建共享。在软件上,让职业培训、等级考核和课程建设、专业建设、教师队伍建设等相辅相成。通过院校、社会、第三方等协同合作,推进学员、学生的教育和培训工作,实现院校能培训、第三方可监督、社会能认同的目标。做好“1+X”证书制度配套建设,保障“1+X”证书制度顺利实施,主要应做好以下4方面的工作。

1.1 推进试点专业建设,统筹专业(群)资源

“1+X”证书制度要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相融合。首先,人才培养标准要综合考虑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与教学标准,让两者合二为一。其次,为了避免课程的重复设置与内容的无关叠加,课程内容要与证书培训内容协调统一。第三,从时间的分配、师资的调配及学习形式与场地的迁移等环节进行改革,优化教学的组织与实施。第四,服务于“1”和“X”的有机衔接,优化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实现证书培训内容、要求与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有机融合。最后,通过认证培训、企业实践和境外培训等多种形式落实教师全员轮训,加强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1.2 满足“1”和“X”需要的实训基地建设

利用政策、资金和项目等方面的支持,高职院校需要建好、用好学校自办、学校间联办、与企业合办、政府开办等各种类型的实训基地。另一方面,还可以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实训基地的建设和运营,特别是联合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及产教融合型企业实施培训。

根据在校学生考证需要建立实训基地,同时可对社会成员开展培训,能提高基地的利用率,亦能增强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

1.3 考核站点建设

配合培训评价组织实施证书考核,符合条件的院校按程序申请设立考核站点。以汽车运用与维修(含智能新能源汽车)“1+X”证书制度试点院校条件为例,在政府、行业、企业、院校的共同参与下,试点高职院校与中车行高新技术有限公司通力合作,把“提升汽车行业从业人员素质,引领交通行业健康发展”作为合作目标,在书证融通、技术服务、管理培训等方面开展合作。

1.4 管理和使用好有关经费

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和考核工作;通过项目资金投入等方式,重点支持加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另外,通过技术服务、社会培训、校企合作、自办企业等所得收入,可按一定比例作为绩效工资来源。

2 配套建设目标探究

2.1 成就育人,健全职业教育制度框架

把握好正确的改革方向,按照“管好两端、规范中间、书证融通、办学多元”的原则,严把毕业生质量标准和教学标准两个关口。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健全工学结合、德技并修的育人机制,完善评价机制,规范人才培养全过程。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训结合,健全多元化办学格局,推动企业深度参与协同育人,鼓励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各类职业教育。

推进资历框架建设,实现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互通衔接。完善学历教育与培训并重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畅通技术技能人才的成长渠道。

2.2 拓宽招生渠道,推进招生制度改革

为学生接受高等职业教育提供多种入学方式和学习方式,针对不同群体,“1+X”证书制度具有较强的兼容性和制度优势。首先,建立“职教高考”制度,完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考试招生办法,提高生源质量。其次,实行中高职贯通培养,在学前教育、护理、养老服务、健康服务、现代服务业等领域,扩大对初中毕业生的招生规模。第三,服务军民融合发展,做好面向现役军人的教育培训,落实好定向培养直招士官政策,建立军地网络教育资源共享机制。最后,按“社会急需、适合成人、易于就业”的原则,面向社会人员招生。

2.3 紧抓内涵建设,推进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通过“1+X”证书制度试点,对标“双高”计划,争创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群。首先,积极探索课证融通,将专业理论教学与技术技能实践相结合,提升专业群内涵建设。另一方面,培养服务区域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重点服务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加强社区教育和终身学习服务,打造“当地离不开,业内都认同,国际可交流”的高职学校。最后,探索组建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探索推动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和职业院校教师双向流动。

2.4 积极向上拓展,完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制定中国技能大赛、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世界技能大赛获奖选手等免试入学政策,探索长学制培养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开展高职与普通本科联合培养项目,与本科高校共同研究制订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系统培养本科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以及产学研用结合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通过多种途径积极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畅通高职院校和学生向上拓展通道。

3 汽车运用与维修(含智能新能源汽车)“1+X”证书制度实践探索

以汽车运用与维修(含智能新能源汽车)“1+X”证书制度试点为例,在社会评价组织的指导下,依据技能等级标准,结合自身实际,开展实践探索。

3.1 进行“三教改革”

以推行“1+X”证书制度认证考试为契机,深入研究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与专业教学标准的对接,制订课证融通方案,进一步深化“教师、教材、教法”改革,重构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技能培养,提高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吻合度,为汽车行业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首先,成立具有相应培训授课资质的专兼职培训团队,团队成员不少于6人。其中,行业企业授课专家3人以上,学校专业教师3人以上。可以从“师资培训、企业师资合作、技能大师工作室、教师技术服务”等途径提升师资能力。

其次,建设一套完整标准,包括教学标准、课程标准、设备标准、实训标准及职业标准等。规范实训条件,按能力本位思想整合课程、教学计划与实训项目,实现院校与企业无缝对接。

最后,围绕汽车运用与维修(含智能新能源汽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相对应的专业,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融入专业课程体系,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构建“1”和“X”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方案,开发相应的课程体系和专业教学资源,从而保证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含金量。

如试点院校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成立了“汽车运用与维修证书”与“智能新能源证书”两个教学研究中心,基于“1+X”证书制度该校初步探索了教材、教师、教法的“三教改革”和教学管理改革,研究汽车领域“1”和“X”有机衔接的客观规律,探索完善汽车类专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开发新形态教材和教学资源。

3.2 实训基地建设

“1+X”证书制度要求培训考核基地具有本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对应的专业理论和实践教学场地,实训场所和设施设备符合国家标准。应有800 m2以上理实一体化实训工厂(实训教学区),培训(实训)教室具备视频监控设备。教学场地配备必要的多媒体和专业实训设备,可以同时满足40人以上进行理论学习,满足30人以上进行实践操作。

当然,场地规划除了满足实训教学需求和“1+X”证书培训考核需要外,还需要融合其他拓展功能,如企业职工培训、技能人才评价、师资能力提升和技术研究服务等,兼顾培训和教学两方面的要求,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和谐与发展。

3.3 依托社会评价组织深入开展产教融合

北京中车行高新技术有限公司于2019年被确定为教育部“1+X”证书制度的首批职业教育培训评价组织,其针对我国汽车领域需要的养护维修师、检修技师、诊断分析师和实训指导师等4类技术人才,设计了“1+X”汽车运用与维修(含智能新能源汽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初、中、高3个级别,这3个级别分别对应培养检查保养、检测维修、诊断分析技术人员。

院校是“1+X”证书制度试点的实施主体,按有关规定加大资源统筹调配力度进行配套建设,达到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统筹教学组织与实施、深化教学方式方法改革、改善实训条件、盘活教学资源、提高人才培养的灵活性、适应性、针对性的目的。通过配套建设,聚合政、校、企、研多家单位,深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和评价模式改革,加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在成就学生的同时能够有效提高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促进院校内涵建设和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职业技能证书实训
IES四大核心期刊证书
收录证书
《安徽医学》统计刊源证书
人社部将组织开展2021年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
试论一体化的多功能机床电气控制实训台研制
2021年对口升学考试获奖加分(免试职业技能)专业对照表
2019年对口升学考试获奖加分(免试职业技能)专业对照表
液压课程开放式虚实结合实训教学体系的构建研究
提升中职机械专业钳工实训教学有效性的几点尝试
浅析职业院校实训中心管理机构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