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美大学体育学院 福建厦门 361021)
乡村振兴战略成为十九大以来的重要国家战略,旨在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目标。闽西是一区位的名称(主指龙岩),境内乡村旅游资源丰富,随着乡村旅游成为当下旅游潮流,闽西乡村旅游快速发展,但仍存在着旅游产品开发与市场结构不合理、基层专业职员缺乏等问题,无法适应全域旅游需要。目前,闽西乡村居民收入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且城乡收入差距较大,闽西已进入老年化社会,出现农村空心化趋势。
闽西体育旅游发展模式的研究是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个具体实践,目的在于通过挖掘评估闽西乡村体育旅游资源,探寻闽西体育旅游的适宜发展模式,扭转乡村凋敝、文化衰落等问题。
随着人民群众休闲度假需求的快速增长,乡村旅游也正在从初级的浏览观光旅游向考察、学习、体验、参与的综合方向发展。国内乡村旅游发展过程可以总结为3个阶段。一是20世纪年代,体验乡村风光、文化与美食的低消费阶段。二是20世纪末,乡村休闲阶段。三是进入21世纪后,土地流转阶段。根据旅游动机和体验总结我国乡村旅游,大致分为以下4种类型:乡村观光型、休闲度假型、乡村康养型、乡村研学型。
国内体育旅游发展较晚,随着有关政策的实施,体育旅游成为旅游休闲领域的新引擎和新动力。目前我国体育旅游业态模式可以分为“体育+俱乐部”“体育+主题公园”“体育+小镇”“体育+度假综合体”“体育+赛事”“体育+节会”6种模式。
本文采用昂普 (RMP) 分析理论,从资源、市场、产品3个角度切入,通过对闽西乡村的旅游资源特点、客源情况与市场弹性、旅游产品三者进行分析,探索闽西体育旅游发展的若干创新模式。
闽西境内拥有丰富的水域风光、地文景观、生物景观,植被茂密,负氧离子含量高;境内革命遗址和革命纪念建筑物众多,各级政府对闽西革命历史文物、旧址保护高度重视,使闽西的红色文化遗产得到较好的保护;同时,闽西又是福建客家人的主要居住地,客家文物与红色文化融为一体是闽西客家文化的特点,罗坊走古事、芷溪村花灯等民俗体育与红色文化也是闽西乡村旅游产品开发的重要资源。但闽西乡村旅游资源也存在着不足,如旅游资源保护工作侧重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其传承人,忽视了对相关活动场所的保护;人才缺乏严重影响了保护工作的开展;各类保护区的经费投入主要依赖于地方各级有限的财政,造成保护区整体性保护工作难以推进。
2015年,闽西接待乡村旅游人数1134.55万人次,收入75万亿元。9成游客来自省内,其中本地游客超5成,达55.4%,超1/3游客来自省内其他市。接待过夜游客238万人次,占比仅21%。相比全市旅游,乡村旅游接待过夜游客比重低,过夜游市场发展相对薄弱。旅游营业总收入构成上看,以吃、住、购为主,其中餐饮费用高达41.6%。与全省乡村旅游相比,闽西乡村旅游市场消费弹性小,游、购、娱等支出相对较低。传统乡村市场多以半日游、一日游的观光市场为主,旅游资源配置扭曲,夜游度假市场发展缓慢。
目前闽西乡村旅游主要围绕红色文化、客家文化开展的观光型旅游产品为主,但城镇化、工业化快速发展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代际传承断裂,一些富有特色的乡村民俗旅游项目逐渐消失;参与性、体验性产品缺乏,尤其是体育旅游产品,处于相对空白状态,且已开发的“体育+赛事”“体育+节会”等产品出现盲目模仿现象,结合当地文化、地域优势因地制宜开发特色旅游产品的例子罕见。
古田镇内红色旅游资源集中、自然风景独特、人文非遗项目众多,沿途各县区相关红色革命教育地基、旅游景区和体育相关配套设施齐全。通过体育的形式在红色小镇中开展教育活动,如:围绕古田红色小镇因地制宜的开发重温红色记忆的聚健身步道、“长征”马拉松、研学露营等项目于一身的红色体育小镇,增加体育旅游的教育意义,使其成为主流的旅游产品,与周边县镇的红色旅游产品形成差异。体育红色小镇的建设不仅能作为革命老区实现脱贫攻坚、提高人民收入水平的重要途径,同样也有利于加强和改进了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
随着慢性疾病的日渐普遍与人口结构的老龄化,人们更加关注健康。文保村风景优美,负氧离子高,村内天一温泉度假村是集食、住、行、娱于一体的温泉旅游综合体。文保村可依托优越的区位、交通,以体育运动为核心,将养老、娱乐、文化等多种元素融入天一温泉度假村,发展康复疗养、旅居养老、老年休闲文化活动等业态,打造集养老居住、康养服务为一体的康养度假基地,带动周边农业、服务业、餐饮业等多产业的共同发展。
溪口乡位于上杭县东南部,乡内客家舞蹈马灯远近闻名。周边村落有客家灯船、女子五枚拳、客家儿童游戏等多种民俗体育,依托周边丰富的民俗体育旅游资源,发展“体育+民俗+主题公园”模式。通过建筑民俗文化馆、民俗艺术馆、民俗图书馆、民俗博物馆等公共文化场所集一身的体育主题公园,举办民俗体育培训班、民俗体育赛事,融入时令美食、民艺手作、民俗生活,打造溪口乡自主IP;利用传统主流媒体、互联网社交媒体、新媒体与自媒体,进行线上营销与线下相结合的强势营销。“体育+民俗+主题公园”模式的开发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还能促进文化传承,保护传统文化遗产,树立文化自信与自觉。
RMP-M模型是在RMP分析模型基础加上一个Management(管理),从闽西旅游资源、旅游市场客源和消费弹性、旅游产品3个角度进行分析, 依托闽西特色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体育旅游产品,并在分析的基础上从利益相关者参与、利益合理分配、空间协同3个方面对体育旅游产品进行管理。
第一,市、县政府等行政管理部门要制定各种规章制度,给予人力、财力、物力上的支持,开展经常性的检查监督工作,乡镇政府在获得政策、人力、物力上的支持后快速反应,安排相关任务。第二,企业投入资本通过专业化运营,解决农村地区现有的就业问题,并使乡村体育旅游项目得到专业的开发和运营。第三,村民自费成立旅游合作社,构建当地旅游产业参与主体。
对部分生产经营能力较强的贫困人口可引导和鼓励其直接从事乡村旅游经营,如提供住宿、餐饮、娱乐服务等,当地政府应为此类生产经营活动提供一定数额的贷款和担保、传达更多的市场信息等;对文化水平、技术技能等条件限制的贫困人口可以在当地旅游景区、旅游企业或者配套企业通过打扫卫生、治安防范等工作定期获得工资性是收入;部分村民可通过劳动、技术、资金、实物等入股乡村旅游开发活动,作为资本的所有者,村民有权对旅游经营活动进行监督和督促,并定期获得股息收入。
通过与高校合作,引入高端人才,设立人才奖励专项基金,对国内外高层次文化体育旅游及相关行业专业人才,适当放宽引进的学历、职称等条件限制。给予旅游营销管理及技术骨干地方贡献部分定比例奖励,提供人才专项住房。
本文基于乡村振兴大背景,利用RMP模式,通过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法,讨论闽西乡村旅游的优劣之处;从闽西乡村的实际出发,提出“体育+红色小镇”“养老+体育+度假综合体”“体育+民俗+主题公园”“体育+乡村俱乐部”4种模式。第一,通过将红色文化与体育旅游相结合,打造富有教育意义的红色体育旅游小镇;第二,将体育与养老、度假综合体相融合,打造集养老居住、康养服务为一体的康养度假基地;第三,通过挖掘闽西民俗体育旅游资源,构建民俗体育主题公园;第四,通过以山地户外项目为主题,囊括多个周边延伸运动项目,打造体育俱乐部;第五,通过利益相关者参与、利益合理分配、空间协同3个方面进行管理,实现闽西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