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陈曦
随着对外开放和 “一带一路” 的深入,我国的对外交流日益密切,对英语专业学生的需求越来越大,然而,很多高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不符合实际需要,难以获得高质量的就业机会[1]。在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背景下,改进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对提高英语专业学生的素质和就业前景具有积极的意义。
2015 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大力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重点是:“在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积极鼓励高校学生自主创业,是教育系统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政府高度重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坚持夯实基础,搭建平台,提供原则导向,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环境,优化创新创业体系和服务环境,营造有利于创新和创业的校园文化环境,建设覆盖面广,结构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学校也积极响应政府的创新和创业政策,改革教育和培训制度,促进学生自主创业,缓解就业紧张局势。
高校创业教育开展以来,由于思想观念、课程设置、师资力量、资源配置、孵化平台等问题突出,创业教育未能取得预期效果。
随着国际经贸业务的发展,对既懂对外经贸又懂英语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目前,许多职位要求具备高水平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以及商务文件翻译、函电写作、商务谈判和人际等的毕业生。因此,在就业竞争激烈的情况下,许多毕业生会自愿放弃专业匹配标准,暂时选择专业门槛要求较低的企业就业。导致了许多学生的专业申请率很低,不得不转向其他就业领域。就学校而言,由于学校与企业之间缺乏有效的合作,企业的岗位需求与英语专业的课程教学体系没有有效地结合,导致学生缺乏岗位适应能力[2]。
调查显示,不少学生都有自主创业的想法,但是认知模糊,实践能力差,想法还停留在纸上谈兵,创业思路受到能力阻碍,往往选择放弃或不了了之。大部分毕业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缺乏清晰的认识。许多大学生对将来从事什么样的工作、适合什么样的职业介绍所、喜欢什么样的工作环境等没有清楚的认识,对这个概念的理解似乎比较模糊。只有学生接受创新创业的理念,勇于实践创新创业,创新创业教育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因此,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择业观,对大学生提高创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在激烈的社会就业竞争中脱颖而出意义重大。
许多大学英语教师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但缺乏实践经验,不能给予创新型、创业型大学生专业化、系统化、有效的指导。在教学方法的创新上,重点放在理论教学上,方法和手段相对简单,实践经验和操作性较差,针对性和有效性不强。对于那些愿意创新创业的毕业生来说,很难满足他们的实际需要。
缺乏创新和创业教育项目,资金,场地支持,创业企业孵化平台未能形成学生、学校、企业、社会整合多方资源,协调与合作的模式,而且支持大学生创业企业孵化器与服务体系不完备,社会上为大学生创业企业提供孵化和综合支持服务的平台较少。目前,科技园区、工业园区和创业园区只关注创业企业的效益和成长,对大学生创业企业的兴趣和支持较少。近几年来,不少高校开始重视大学生的创业工作,逐步建立孵化器,孵化器,创业园。但是对如何建立、运行一个有效的管理机制,如何实现真正发挥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如何鼓励、培养和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投资项目,以及创业公司企业的发展,目前很成功的经验和模式较少。
普通高校要想在激烈的人才竞争时代崛起,就必须将创新创业教学融入自己的教学和人才培养体系中。具体到英语专业来说,要培养具备一定的立足整体、着眼全局的系统性思辨能力;具备一定的认知新领域、开创认知新成果的创新能力;具备一定的将理论转化为成果的实践能力的专门技能型高级人才。人才培养方案中可开设的创新创业类课程包括:创新创业教育、思辨训练、英语演讲、英语辩论等。同时,可以通过一系列校园综合实践活动,学科竞赛等形式,丰富创新创业教育方式和内容,比如:全国跨文化交际能力大赛(ICCT)、全国跨境电商创新创业能力大赛、“外研社杯” 全国大学生英语辩论赛、“外研社· 国才杯” 全国英语写作、演讲、阅读大赛等。
英语专业学生的培养可以采用 “双导师” 的培养模式,“双导师” 就是理论联系实践。理论是大学专业课教师提供的较为详细的理论知识,使英语专业学生具备基本的理论知识素养。在实践中,高校可以与相关企业合作,聘请社会工作方面较为突出的管理人员或人员作为英语专业的实践性导师,为英语专业学生提供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和相关的职业技能培训。“双导师制” 的提出和组建对于高校而言并非难事,但真正的问题是能否发挥双导师制的实际价值。理论导师需要输入从英语专业第一阶段到第二阶段的理论知识,这样英语专业学生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理论知识的积累。英语专业实践教学的重点是英语专业的实践环节,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实践经验和技能,以双导师制为基础的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理想而恰当的模式。
产教结合是指 “学校积极按专业设置专业产业,产教结合,相互支持,相互促进,将学校转变为人才培养、科研、科技服务一体化的产业管理实体,形成学校与企业一体化的办学模式”。例如,在英语专业组建双语幼儿园、商务翻译工作室、跨境电商服务团队、英语辅导中心、双语导游服务团队,这样培养出注重实习、注重与社会接轨,专业强、工作上手快的毕业生,更容易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此外,大学生的创新和产学结合的发展,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力和创造力,为学生的勤工俭学创造条件。例如,配套大量实习实践基地,包括商务英语翻译基地、党政机关文献会议翻译基地、跨境旅行社、酒店、国家级景区的旅游英语翻译基地;与这些单位签订 “校企攻坚翻译人才基地” 协议,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翻译实践活动,做好在岗实训工作。
由于中国加快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对外语人才的需求国家稳步增加,尤其是作为世界一种主要的通用的语言——英语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以笔者学校英语专业为例,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良好的科学素质、人文素质、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创新意识,英语专业知识和基本商务知识扎实,英语语言运用能力强,跨文化思维能力强,能够从事对外经济贸易、文化出版、教育教学、外事服务等领域的技能型高级专业人才应用。本专业学生毕业5 年左右,能在商务贸易企业、翻译公司、新闻出版、中小学校、语言培训、外事部门、跨境旅游、留学咨询等行业或领域从事经营、翻译、教学、文职、咨询服务等方面工作,具有胜任单证员、跟单员、商务专员、英汉口笔译员、责任编辑、英语教师、对外汉语教师、英文文秘、英语导游、留学中介等工作岗位的能力。
在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的时代,高校专业人才培养的理念应从 “培养就业竞争者” 转变为 “培养创业者”。英语专业学生在创新和创业方面有独特的优势,因为他们思维灵活,更早、更频繁地接触国际先进事物。通过创新创业教育,使学生认识到创业不仅是谋生的手段,也是事业的追求;创业不仅是作为一个企业创造财富的过程,更是一种经济责任、使命,是一种通过自我发展价值的实现途径。使学生在校期间具备一定的创业素质和创业工作能力,有利于在今后的实践教学工作中不断提高创新,实现自己创业精神。英语专业毕业生应摆脱传统观念,勇于参与创新创业实践。要想创业成功,大胆实践是第一步。只有在大学的整个阶段,才能把激发创业意识和培养创业精神作为大学生创业教育工作的重点和立足点,以创造专业价值和兴趣价值相结合,实现培养创新型和创业型人才的现实意义,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日益突出,人才需求逐渐饱和。文章通过将创新与创业教育融入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探讨了新形势下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和途径。并针对当下英语专业的就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思路,通过将创新创业课程体系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建设、打造 “双导师” 英语专业师资队伍和建设校企深度融合的实践教学模式,助力培养新时代需要的创新创业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