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王茜
早在2015 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便多次提到 “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让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思想深入人心”。之后,国务院办公厅颁布《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倡 “不断健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让所有学生都能够通过创新创业发挥作用”[1]。由此可见,创新创业是新时代国家鼓励全民进行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的号召和方针,也是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发展的新方向。大力提倡和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对于解决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问题,锻炼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高素质职业技能型人才具有重要的促进意义。
思政教育具有导向和渗透的作用,基于此,学界很多专家提出了思政教育渗透理论,认为通过科学系统的思政教育能够让学习者的思想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得到全面的提升,建构起系统的思政知识体系,并反哺其他学科知识的学习中,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自我完善的认知系统[2]。思政教育对高职生思想政治观的养成具有重要作用,也影响高职生建构自我就业观、择业观、奉献观和创新观念,从而系统地影响高职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对高职生的创新创业水平产生渗透效应。因此,深入探究思政教育融入高职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策略也具有鲜明的时代价值。
近年来,高校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的比例不断增长,以中国 “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为例,参赛高校和项目从2016 年的2110 所、600 所增长至2019 年的4093 所、1190 个,产生的经济效益也增长至64 亿元。而在高职生创新创业实践的过程中,思政教育产生了不可忽视的作用,通过思政教育的渗透影响,高职生的创新观、创业观和价值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越来越多的高职生积极地参与到创新创业实践中,认识到稳固的思政认知系统对自我创新创业的重要辅助作用,体现了自身的社会价值,促进自我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
经过多年的摸索和发展,我国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已经形成了相对成熟的教学体系,教师设计和组织教学的流程也相对固化。整体上看,教学的内容、方法、形式和考评标准都已十分成熟,但在教学的实践效果和学科交叉的创新性变革上略显不足[3]。将高职思政教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等元素与高职生创新创业教育紧密结合在一起,在针对大学生创新创业引导教育的过程中找寻高职思政教育变革发展的途径,并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形式等方面入手进行具有针对性的创新,能够充分体现出高职思政课程的实践价值、时代价值和创新价值,有助于创新高职思政教育体系。
对于高职生来说,创新创业是一条艰辛曲折的道路,它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创新创业理论基础,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创新创业实践技能。然而,受制于传统教育思维的束缚,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针对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教学仍以理论引导为主体内容,缺乏行之有效的实践实训教学模式[4]。以笔者所在地区4 所高职院校为例,通过调查发现:仅有1 所高职院校设置的创新创业能力有关的实训教学课程体系,但实训教学也仅局限于校园内,其他3 所高职院校针对学生的创新创业教学均以理论为形式,仅会在学期末组织学生实地参观企业。上述现状仅是全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缩影,久而久之,大多数高职生对创新创业的认知仅停留在理论层面,难以通过在校学习提升自我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
高职思政课程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需要结合两类学科课程系统学科交叉融合方法的问题,尽管目前已有部分高职院校开展了相关的实践,但大多停留在 “浅尝辄止” 的层面。换句话说,思政内容在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中的渗透度不深,仍没有产生催化剂的效果。众所周知,高职思政课程体系的内容十分多,包括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等,这些课程涵盖了大量思政专业的理论概念、经济原理、政治思想等内容,且这些内容完全具有与高职生创新创业教育深度结合的可行性,但现阶段相关的教学改革实践探索不足,真正能够用于实践教学的典型案例也十分缺乏,从长远看,不利于思政内容在高职生创新创业教育中的渗透。
学科融合交叉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对师资力量、改革经费、考评标准、培养目标等教学辅助系统提出了全新的要求,需要各级高职院校深度改革现有的思政课程和创新创业教学课程体系,为两者有效融合及持续发展提供必要的保障机制和条件。然而,就目前的现状来看,很多高职院校仍没有建立起配套保障的机制,据研究者对30 所高职院校的调研显示,从师资力量上看,仅有8 所受访院校引入了专门的思政型创新创业教学人才;从改革经费上看,仅有6 所受访院校为思政融入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配套经费;从考评标准和培养目标上看,仅有13 所受访院校制定了具有针对性的相关考核标准和培养目标[5]。整体来看,高职院校开展思政教育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长效保障机制仍有待完善。
针对高职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和粗浅参观实践层面,而应该充分借助高职思政教育的实践经验,引入传统思政教学中的社会实践、调查访谈、深入一线等经验,为高职生创设形式多样的 “思政+ 实践” 创新创业活动,为高职生建构系统的思政创新创业观,提升他们创新创业的实践动手技能。例如,可以利用思政教学契机,为学生讲解创新创业与思想道德价值观之间的紧密关联,之后开展主题为 “创业好点子”“创新思想交流会” 等课外集体活动,引发高职生的头脑风暴,让他们的集体活动中动脑思考创新创业的形式。或者可以开展主题为 “创业与岗位道德素养关联性” 的课外调查实践活动,引导高职生对当地的企业家进行创新创业调查,了解现代企业对劳动者职业道德素养的要求,明确创新创业与职业道德之间的重要关联。总而言之,通过多种多样的活动,让学生认知到思政在创新创业中的价值,不断提升自我的创新创业实践技能。
思政教育融入高职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另一个重要途径是两者课程内容的相互融入。高职思政教学的内容非常丰富,在对高职生进行创新创业教学时,完全可以结合主题融入相应的思政课程内容,创设多元丰富的 “思政+ 创新创业” 教学情境。例如,教师可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中的唯物辩证理论引入到创新创业教学中,引导高职生正确对待创新创业的成败,明确成功了固然是好事,倘若失败了也是对自己的一次历练,应该及时总结失败的原因,找到存在的差距,不放弃、不气馁。亦可将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原理” 中的经济学原理知识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起来,引导高职生认知到创新创业必须与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紧密结合,在创新创业前应该对市场的需求进行深入调研,充分把握市场对产品的需求发展方向,并以此作为创新创业的点子,才能够取得奇效。总而言之,应将思政理论内容充分融入创新创业教育中。
将思政教育融入高职生创新创业教育需要经过长久不懈的尝试,这个过程也需要各级高职院校从师资、经费、标准、制度等方面提供长效的保障。首先是师资保障。高职院校应通过多种多样的方式,例如,引进思政和创新创业教育复合型人才,聘请企业家入校进行教学讲座,对在职思政教师进行系统性的创新创业教育培训,鼓励创新创业教学进行思政知识学习等,打造一支 “思政+ 创新创业” 专兼职一体化教师团队。其次是经费保障。高职院校可通过建立专项投入资金、争取地方政府专项拨款、鼓励思政和创新创业教师开展有偿社会服务、进行专项教学风险投资等渠道,解决创新创业教学改革所学的经费来源问题。最后是标准制度保障。各级高职院校应结合自身发展的需求及创新创业教学的实际情况,以传统的思政教学考核标准为基础,逐渐建立完善的 “思政+ 创新创业” 教学考核标准,以实现对学生学习效果的精准考评。
思政教育在我国高职院校开展已久,将其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起来,创设 “思政+ 创新创业” 教育新体系,不仅能够实现思政课程的改革创新,而且能够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系统性优化。文章通过分析思政教育的融入,提出了部分教学改革的建议,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引起更多高职一线思政教师对创新创业教学改革的思考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