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结构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创业问题与对策

2020-11-24 00:42王丽芹
就业与保障 2020年19期
关键词:就业指导供给校企

文/ 王丽芹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高校教育重点是要实现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因此,要求毕业生拥有良好的就业质量。那么,各高校如何做到教育内涵式发展,为毕业生带来就业竞争力,这是高校办校应注重的问题之一。实践证明,通过完善加强供给侧改革下大学就业创业教育模式体系建构,能够有效解决这一难题。因此,各院校必须探索构建一套属于本院校的科学有效的毕业生就业体系,来满足当今时代对院校的要求,提高自身的办学质量。

一、供给侧结构对于当下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意义

(一)供给侧结构改革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重点

随着高校学生的规模越来越大,高等教育体系规模也在不断地扩大,大学毕业生供需不平衡,就业难度增加。而供给侧改革是适应我国国情发展的产物,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需要更高质量的高等教育,为当下社会主义的发展添砖加瓦。因此,将供给侧改革思想融入高校就业教育中,是当下教育体系改革工作的重点[1]。

(二)供给侧改革是社会未来的发展趋势

近年来,供给侧改革在我国一直处于热门发展趋势,在可预见的未来中也是发展的趋势之一。其带动了我国经济社会的改革质量,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补充。当下高校教育要实现内涵式发展必须勇于使用创新手段,摒弃落后的教育手段,将供给侧改革创新融入高校毕业生就业系统中,为社会发展带来更稳定的就业效益。

二、大学生就业创业中存在的问题

(一)高端就业指导教师紧缺

就业指导的教学需要由专业的教师进行,他们能够熟练掌握当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并能够分享有用的职业知识,将两项重点内容有机融合并贯通讲解。由于当今的高校教育中专业的就业指导教师较为稀缺,各高校都纷纷争抢优质的教师资源,试图建立一支高质量的师资队伍,对本校学员进行专业就业指导。但当下就业指导人才十分紧缺,许多高校指导教师因自身能力有限,就业实践经验较少,大多只能进行纯粹的就业理论知识讲解。同时,许多就业指导教师年龄较大,对现实的社会要求了解也有一定出入,导致高校学生在课堂上对就业知识一知半解,在未来找工作中会带来一定的阻力[2]。

(二)高校侧重理论讲解,实践课程设置较少

在进行教学时,高校往往侧重于相关课程的理论知识讲解,对于工作的实践操作内容则很少涉及。大部分高校认为学术型学生的培养更为重要,然而我国对于应用型人才的紧缺程度较高。在日常的理论教学中,学生不明白实际就业时的操作过程,往往倾向理论思考而忽视了实践[3]。同时,当下许多学生在高校学习时,将理论知识通过背诵等方法进行期末考试检测,对于实际工作理解程度不深,在就业回答中往往不知从何答起。高校的各项实践平台不完善,就业指导体系也有待建设。

(三)大学生高估自身能力

当下大学生在找工作时常常会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的情况,对于工作的福利要求高,但却没有与之匹配的能力。许多岗位的缺口找不到相应的人才,许多学生难以找到喜欢的工作,这与高校没有开设自我职业能力认知的问题有关。大学生在就业前需要对自身有一个全面的定位,降低自己的工作期望,先从基层做起慢慢累积经验,这是每个大学生应该认知到的一点[4],否则就业问题会越来越严峻。

(四)就业实践课程建设投入较低

高校的就业能力培养往往体现在实践课程的教学中,实践课程设置应摆在就业培养工作的首位,但许多院校的实践教学条件和指导经验不足,设备欠缺和师资的不足,无法提供优质的实践知识和实践课程。同时,实践设备仪器的投资金额较大,许多院校为了节省费用支出,往往选择较为落后廉价的器材和场所。与校企合作也仅限于参观学习,无法为学生带来优质的就业实践课程体验。

(五)高校校企合作效益较低

对于高校与企业而言,举办校企合作活动是双赢合作,其效益回报可观,但其前期的投入金额巨大,许多条件不足的高校难以参与。面对较高的资金投入,许多企业合作的意愿不高,更倾向于社会招聘。而有些高校认为校企合作成本过高,无法及时获得回报而忽视了这一模式的优点[5],从而导致院校学生就业质量大幅降低。现代社会对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要求较高,一旦院校及企业因其资金紧缺而放弃合作,将为学生的就业机会带来损失。对于企业而言,校企合作的利益回报较低,许多学生实习中获得能力提升后便离岗回校,没有长期进行工作,增加了企业损失的风险。同时,在实习中企业为了成本效益,让学生做无关紧要的杂活,给予较低的补贴,且多数企业没有转正机会,也容易损害学生的就业利益。

三、解决大学生就业创业问题的应对之策

根据高校学生就业中的各项问题,在供给侧结构背景下,应做好如下工作。

(一)加强就业指导,锻炼学生的就业能力

在就业指导中可以使用工作项目教学,通过分解出一个个小项目,让学生由浅入深自行探索与专业相关的知识技能,锻炼学生的就业实践能力,如问题分析能力、自评能力、思考能力、计划能力等。就业项目教学的目标并不是单纯地让学生得到一个正确的成果,而是通过项目完成的过程让学生了解并完善自身的各种能力,不同于传统教学方式总是以标准答案为教学导向,项目教学以评估学生职业能力为主导,让学生能够评估自身的能力,适应以后的工作环境,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用上课堂中学到的各项技能。同时,在结果评价过程中,能够让学生掌握自我评价的规则,形成良好的自我评价能力[6]。

(二)设定明确的大学生就业工作标准

高职院校要想使就业指导体系运行稳定并具有高效的执行力度,必须设立明确的保证目标和体系标准,使得院校师生能够根据明确的目标展开工作,同时,体系运行工作标准能给就业指导人员提供可对照的行为准则,以此展开高效规范的学生就业工作。高校应该设置分层目标,将责任落实到位,让各部门进行统一的指导运作,这样才能提升各个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水平,提高办学水准。同时,为了提高院校的就业效率,应该设置独立的就业指导部门,通过上下联合,层层落实,分别对院校的各个机构组织、教学部门、就业指导部门等进行全范围统一的培训。以提升就业质量为主导,通过设立独立的就业指导部门进行系统管理,同时,可分期对本校学生就业质量、就业进度和就业水平进行监测,杜绝就业数据造假情况的发生。

(三)加大就业指导资源投入建设

想要大幅度提高供给侧改革下学生的就业质量,必须加大对各项教学就业资源的投入建设,如师资力量投资、教学设施投资、学校声誉投资等,这就要求高职院要有大量的资金可供使用,同时,对课程优化、实训基地建设和人才培养战略的投资也需大幅增加。高校要想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就业途径,就要提升就业资源的投入,吸引更多优质的生源。同时,要加大对实践设施资源的投入,提升学生在校学习效率。争取校外企业的资源投入,与各大企业合作获得资金和就业途径两大资源支持,创办具有本校特色的教学风格,提升就业质量。

(四)建立完善的校企合作机制,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实践机会

对于校企合作的实践模式,高校与企业应拿出较大的投资和关注,通过 “互联网+” 的方式,在线上进行校企对接,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就业实践能力的提升,保障校企合作机制能够长期可持续发展。将“互联网+”校企合作形式,充分融入供给侧改革下就业质量提高的路径中,完善就业能力教学改革创新,为社会企业输送更为优质的人才质量,保证本校的就业质量发展。优化本校课程设置,更加偏向实践锻炼,让学生更加适应企业要求,明确企业最新的人才需求,让企业根据自己的标准与学校进行深度合作,培养能够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人才。让各方在合作中都能获得较高的利益,优化大学生的培养机制,实现资源共通,共享就业合作成果。

(五)树立良好的大学生就业观

供给侧改革下,各地区的经济结构都有所变化,许多中小企业都在发展中,大学生可以选择的就业机会更多。但很多大学生更青睐于名牌企业和国企、外企等,对于中小型企业而言难以招纳到合适的人才,优质的企业人人向往,但不可能接纳所有大学生,因此,需要大学生树立良好的就业观,避免高不成低不就情况的出现。

四、结语

就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水平影响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根据新时代的发展要求,我国高等院校必须朝着高水平、高效率、高水准的办学方向发展。在供给侧改革下,给大学生带来的机遇更多,学院要完善校企合作模式,进行就业模式创新,从而实现大学生就业质量的优化。

猜你喜欢
就业指导供给校企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
也谈供给与需求问题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以人为本,深化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