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开泉
摘要:“习作例文”《阳光的两种用法》给“母爱”题材的写作提供了示范,题目角度全新,选材另辟蹊径,习作指导中应用好这一资源。教材中类似“习作例文”的“边角料”资源还有很多,“阅读链接”“口语交际”“补充材料”甚至“附录”等。教师应读懂编者意图,充分挖掘教材这个“富矿”,让教材的使用效率最大化。
关键词:习作例文“母爱”题材教材资源
关于“母爱”题材,学生的习作中鲜有佳作,大多材料匮乏、角度平庸。教师该如何指导学生精选素材、不落俗套呢?六年级下册习作单元的“习作例文”为《阳光的两种用法》,其写作思路给我们的教学以诸多启示。
一、例文的“示范性”:从题目到选材
习作例文,是学生学习写作的最佳范本。这篇《阳光的两种用法》出自著名作家肖复兴笔下,将其作为范本,是否会让学生觉得望尘莫及?我认为,关键是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例文的示范性。
一是题目角度全新。
明明写的是母爱,题目中的关键词却是“阳光”;明明写的是母亲的行为,题目却是“阳光的两种用法”。这有点像说明文的题目,读者只有读完内容之后才会恍然大悟,这便越发凸显了题目的别致和耐人寻味。所以,我们可以先从题目入手解读这篇例文,让学生明白:抒写母爱,可以选择一个媒介,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二是选材另辟蹊径。
再看文章中重点写的两个例子。一个是冬天,母亲把被阳光晒暖的被子叠起来给孩子取暖;另一个是夏天,毕大妈把被阳光晒热的缸里水给孩子们洗澡。这两个例子除了都与题目中的“阳光”有关,都与“母爱”有关外,最关键的一点是——都与智慧有关。
智慧,就是用了心思,想到一般人不容易想到的地方。比如文中的母亲,能想到被子晒暖不算出奇,还能想到把晒热的被子保温到天黑睡觉,就非常智慧了;再看文中的毕大妈,想到用缸储水不算稀奇,可是能想到用晒热的水来给孩子洗澡就很睿智了。这才是本文与众不同之处,也是最值得借鉴的地方。
长期以来,学生对“母爱”的抒写,都有意无意地绕开了智慧,似乎做母亲的只需要付出爱就够了。其实,有智慧的爱才更有深意。如果一直用“自我牺牲”给母爱贴标签,虽然感人,但也可能落入俗套甚至肤浅。因为,有些爱或许并不是那么明显,有些爱必须经过长期的积淀才能让人体会。而在突出“母爱”的大前提下,把智慧作为文章的抓手,会更形象、更新颖。
可见,《阳光的两种用法》这篇例文,为学生如何写好“母爱”提供了全新的示范。
二、例文的“争议性”:从母爱到智慧
在分析这篇例文示范性时,有的学生觉得,写母爱要纯粹,不需要掺入智慧等成分;有的学生质疑:智慧和母爱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关键词,一篇文章可以突出两个中心吗?
针对学生的争议,我们展开了讨论。大家认为,本文的写作并没有违和的地方,爱与智慧水乳交融,并不是两个中心。为什么呢?继续讨论后,学生更加明晰——
很难说母亲的智慧不是因为母爱的激发才产生的。我们经常看到一些事例,有的因母爱产生了无穷的力量,有的因母爱产生了无比的勇气,有的因母爱产生了无尽的责任,等等。所以,因母爱而产生了无边的智慧也在情理之中。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在困难的環境中,母爱被激发,母亲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得到更好的眷顾,于是,身边的一切媒介都成为她智慧的源泉。在《阳光的两种用法》中,智慧不是就是因母爱而生吗?它不是凭空而来的,也不是单独存在的。因此,就母爱而言,它依然是纯粹的,纯粹到一切都是为了自己的孩子而自然产生。
三、例文的“功效性”:从学生到教师
(一)学生的收获:重新理解并抒写“母爱”
基于以上讨论,我启发学生思考:母亲为了你的成长付出了怎样的饱含着智慧的爱?尝试写作:模仿本文,以“××的一种用法”为题,写一写自己的母亲。
学生的习作都有了新颖的题目,比如“阳台的一种用法”“毛线的一种用法”“奶糖的一种用法”“狗狗的一种用法”等,也都挖掘了母爱中蕴含智慧的个性化素材。可以说,《阳光的两种用法》刷新了学生对“母爱”的认识,也改变了“母爱”的写法。唐昕蕊同学的《饭碗的一种用法》是其中的一篇佳作:
我在幼儿园时,有个出了名的外号:裹裹。
为什么会叫裹裹呢?实际上,是因为那时我特别讨厌吃饭,吃什么都裹在嘴里,不想咽下去。而又因为我的小名叫果果,老师们,甚至小朋友们,就取了个谐音——裹裹,于是这个绰号就这么传开来。
老师们用了各种各样的方法,就是为了让我吃饭。而我的脾气却是倔极了。不管怎么哄我,怎么说饭好吃,哼,我偏不吃!
老妈也为我的这个毛病大为烦心,直到那天……
晚饭时间,我发现老妈笑嘻嘻地端上来一个新碗,还有个勺子。啊!我的眼睛不禁发直了,上面的图案全是喜羊羊,甚至还有——我最爱的美羊羊!
碗里的米饭晶莹饱满,里面还透出点香味儿,热乎乎的,让不爱吃饭的我也不禁拿起了勺子。
妈妈还不忘加上一句:“米饭里有惊喜哦,快去找宝藏吧!”
这招实在管用。我一口一口地扒着,找着。哎!红烧肉、青菜,散发出迷人的光泽,仿佛在冲我笑呢!我不知不觉吃下许多。
漂亮的饭碗见了底,正在闪闪地发光呢!它摸起来温温的,像妈妈的手。这个碗可比以前的大红花碗好多了啊!它不但小小的,而且仿佛为我定制的一般,还有那鲜艳、可爱的图案……
从那以后,我每天看着它,吃了许多碗饭。
现在想想,妈妈也真是非常智慧了:老师们怎么哄、怎么说也解决不了的问题,在她这里,只需要一个小小的饭碗。
也不知道天下有多少母亲在为孩子吃饭而烦心,而谁又会像我的妈妈这样,解决得如此漂亮呢?
(二)教师的反思:用好教材的“边角料”
现实中,一些教师用教材时存在思维定式,那就是——过分关注每一册的那20多篇课文,从字词句篇到听说读写,心思几乎都花在了这些课文上。这是一个误区。
教材中类似“习作例文”的“边角料”资源还有很多,诸如“阅读链接”“口语交际”“补充材料”甚至“附录”等。比如,同样属于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毕业赠言》,隐藏了一个对学生的要求:与老师或者同学话别,写一段话。教材中没有什么具体的说明,只呈现了几个例子。从表面看,这几个例子就是写给老师和同学的离别话语而已,可是如果把它当作有用的资源,就会发现:写给老师的一般是“回忆+感恩”式,而写给同学的一般是“回忆+祝福”式。再从“写什么”来研究,也会发现,有的采用的是“细节排比”,有的采用的是“片段对比”,有的则是“关键词串联”……利用教材中的这些资源指导学生,学生便会一目了然,知道写什么,也知道怎么写,也可以知道在哪些地方可以写出个性和创意。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是颇具匠心的,也是“含蓄”的,需要教师读懂编者意图,深挖教材这座“富矿”,让教材的使用效率最大化。